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到 dào《國語辭典》
到 [ dào ]
动- 抵达、到达。如:「火车到站」、「支票到期」、「坚持到底」。《文选·江淹·恨赋》:「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 往、去。如:「到非洲丛林探险。」、「我晚上到你家拜访。」
- 周密。如:「若有不到之处,尚请多多包涵!」《晋书·卷三二·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传》:「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敬授既同,情礼兼到。」
- 姓。如南朝宋有到彦之。
长淮(長淮)cháng huái
指 淮河 。 唐 王维 《送方城韦明府》诗:“高鸟长 淮 水,平芜故 郢 城。” 宋 张孝祥 《六州歌头》词:“长 淮 望断,关塞莽然平。” 清 顾炎武 《送归高士之淮上》诗:“送君孤棹上长 淮 ,千里谈经意不乖。” ——《漢語大詞典》
底 dǐ/de《國語辭典》
底 [ dǐ ]
名- 器物或物體的最下部分。如:「鞋底」、「碗底」、「海底」、「井底」。
- 根源、底細。如:「謎底」、「揭底」、「摸底兒」、「尋根究底」。
- 末了、盡頭。如:「年底」、「月底」。
- 草稿、原本。如:「草底」、「存底」、「留個底兒」。
- 基本組成部分。如:「班底」、「紅底金字」。
- 到達。如:「終底於成」、「無所底極」。
- 何?什麼。表疑問。如:「干卿底事?」宋·蘇軾〈謝人見和前篇〉詩二首之二:「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臥定誰家?」
底 [ de ]
助- 結構助詞。用在名詞或代名詞後面,表示所有的意思。如:「我底書」、「他底筆」。同「的 」。
过当(過當)guò dāng
超过相抵之数。《汉书·司马迁传》:“与单于连战十餘日,所杀过当。” 唐 张九龄 《敕安西节度王斛斯书》:“顷与突骑施攻战歷涉三年,降虏生俘,所获过当。”
(1).过分;失当。 晋 葛洪 《神仙传·彭祖》:“譬犹水火,用之过当,反为害也。” 唐 白居易 《论孙璹张奉国状》:“至於姓名,众未知有,纵有才略,堪任将帅,犹宜且试於小镇,不合便授此重藩。岂唯公议之间,以为过当;亦恐同类之内,皆生倖心。” 明 冯梦龙 《精忠旗·岳庙进香》:“俺太师爷威权在手,平昔做事,未免过当。”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吴制府》:“有童子窃葱数茎,为肆人告发,公即请王命诛之,人皆以为过当。”
(2).生活过得去,有家产。《西游记》第二三回:“ 八戒 牵了马匹道:‘这个人家,是过当的富实之家。’”
(3).指家产。 梁斌 《红旗谱》十五:“ 运涛 说:‘论过当,俺家里困难的不行,我爹愿叫他多念几年书,他还聪明。’”
(4).得当;有分寸。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一生使不尽》:“若要一时周徧冠婚丧祭往还饮食之礼,一一过当周至时,费尽一生心力。” ——《漢語大詞典》
(1).过分;失当。 晋 葛洪 《神仙传·彭祖》:“譬犹水火,用之过当,反为害也。” 唐 白居易 《论孙璹张奉国状》:“至於姓名,众未知有,纵有才略,堪任将帅,犹宜且试於小镇,不合便授此重藩。岂唯公议之间,以为过当;亦恐同类之内,皆生倖心。” 明 冯梦龙 《精忠旗·岳庙进香》:“俺太师爷威权在手,平昔做事,未免过当。”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吴制府》:“有童子窃葱数茎,为肆人告发,公即请王命诛之,人皆以为过当。”
(2).生活过得去,有家产。《西游记》第二三回:“ 八戒 牵了马匹道:‘这个人家,是过当的富实之家。’”
(3).指家产。 梁斌 《红旗谱》十五:“ 运涛 说:‘论过当,俺家里困难的不行,我爹愿叫他多念几年书,他还聪明。’”
(4).得当;有分寸。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一生使不尽》:“若要一时周徧冠婚丧祭往还饮食之礼,一一过当周至时,费尽一生心力。” ——《漢語大詞典》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 较长的时间:~代。古~。
-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 常常:~常。学而~习之。
-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 某一时刻:按~上班。
-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 机会:~机。待~而动。
- 姓。
楼 ( 樓 ) lóu
楼 [ lóu ]
- 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或指楼房的一层:~房。~梯。~道。~层。城~。岗~。阁~。~台。~船。办公~。高~大厦。
- 姓。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名-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殷勤
情意恳切 ——《整理自网络》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 古同“悦”。
-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合”均读轻声)。~媒。
-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 责备:数~。
-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 古同“悦”。
春来(春来)
唐 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唐 王涯 宫词三十首 其二 春来新插翠云钗,尚著云头踏殿鞋。
唐 杜牧 早春赠军事薛判官 雪后新正半,春来四刻长。
唐 李山甫 柳十首 其一 春来不忍登楼望,万架金丝著地娇。
唐 白居易 忆江南 其一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骈字类编》
唐 王涯 宫词三十首 其二 春来新插翠云钗,尚著云头踏殿鞋。
唐 杜牧 早春赠军事薛判官 雪后新正半,春来四刻长。
唐 李山甫 柳十首 其一 春来不忍登楼望,万架金丝著地娇。
唐 白居易 忆江南 其一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骈字类编》
羁旅(羈旅)jī lǚ
亦作“羇旅”。
(1).寄居异乡。《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齐侯 使 敬仲 为卿,辞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 杜预 注:“羇,寄;旅,客也。”《史记·陈杞世家》:“羈旅之臣,幸得免负担,君之惠也。” 唐 韩愈 《又与柳中丞书》:“夫远徵军士,行者有羇旅离别之思,居者有怨旷骚动之忧。” 宋 陆游 《六言》诗之四:“壮岁京华羈旅,暮年湖海清狂。”
(2).指客居异乡的人。《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积,以待羇旅。” 郑玄 注:“羇旅,过行寄止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 江 南朝士,因 晋 中兴,南渡 江 ,卒为羈旅。”《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 机 以羇旅事 颖 ,一旦顿居诸将之右, 王粹 等心皆不服。” 清 龚自珍 《台城路·同人皆诇知余近事》词:“ 吴 棉已把桃笙换,流光最惊羈旅。” ——《漢語大詞典》
(1).寄居异乡。《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齐侯 使 敬仲 为卿,辞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 杜预 注:“羇,寄;旅,客也。”《史记·陈杞世家》:“羈旅之臣,幸得免负担,君之惠也。” 唐 韩愈 《又与柳中丞书》:“夫远徵军士,行者有羇旅离别之思,居者有怨旷骚动之忧。” 宋 陆游 《六言》诗之四:“壮岁京华羈旅,暮年湖海清狂。”
(2).指客居异乡的人。《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积,以待羇旅。” 郑玄 注:“羇旅,过行寄止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 江 南朝士,因 晋 中兴,南渡 江 ,卒为羈旅。”《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 机 以羇旅事 颖 ,一旦顿居诸将之右, 王粹 等心皆不服。” 清 龚自珍 《台城路·同人皆诇知余近事》词:“ 吴 棉已把桃笙换,流光最惊羈旅。” ——《漢語大詞典》
况味(況味)kuàng wèi
亦作“况味”。 景况和情味。 宋 范仲淹 《与工部同年书》:“工部同年,近日况味如何?须是以道自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新妇在乞人中,稔其况味,今日视之,觉有天堂地狱之别。” 郑振铎 《海燕·黄昏的观前街》:“它比城市多了些乡野的荒凉况味,比乡村却又少了些质朴自然的风趣。”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