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礼编甫尽卷,亟偿通典平生愿。

高斯得宋代〕《閒中读书次第

紫阳礼编甫尽卷,亟偿通典平生愿。
增损温公鉴目成,要把二岩书贯穿。
夜灯览彻六一文,眉出钜集思重见。
七书卷帙二千余,加我三年当阅遍。
尔来两目渐眵昏,一一手钞宁敢倦。
固知衰颓力不胜,其奈嗜好顽难变。
又恐贪多或溺心,闭阖时烧香一篆。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紫阳通典平生

紫阳(紫陽)zǐ yáng
(1). 宋 代理学家 朱熹 的别称。 朱熹 之父 朱松 曾在 紫阳山 (在 安徽省 歙县 )读书。 朱熹 后居 福建 崇安 ,题厅事曰 紫阳书室 ,以示不忘。后人因以“紫阳”为 朱熹 的别称。
(2).传说中古代神仙常以紫阳为称号。如 周穆王 时 李八百 号 紫阳真君 , 汉 周义山 、 宋 张伯端 俱号 紫阳真人 。亦用以泛指道士。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五:“招携紫阳友,合宴玉清臺。” 唐 钱起 《省中春暮酬嵩阳焦道士见招》诗:“多惭紫阳客,相忆白云深。”  ——《漢語大詞典》
礼 ( 禮 ) lǐ
礼 [ lǐ ]
  1.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丧(sāng)~。典~。
  2.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教(jiào)。~治。克己复~。
  3.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让。~遇。~赞。~尚往来。先~后兵。
  4.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物。~金。献~。
  5.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6. 姓。
编 ( 編 ) biān
编 [ biān ]
  1. 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结。~织。~扎。
  2. 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排。~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次。~年。~订。~配。~码。
  3. 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列而成为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等:~写。~译。~审。~修。~纂。~印。
  4. 创作:~剧。~导。
  5. 捏造:~瞎话。
  6. 成本的书按内容划分的部分:正~。续~。简~。
甫 fǔ《國語辭典》

甫 [ fǔ ]

  1. 男子的美称。《说文解字·用部》:「甫,男子之美偁也。」《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2. 参见「[[台甫]]」条。
  3. 姓。如明代有甫轾。
  1. 始、才。如:「惊魂甫定」。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下·滇游日记九》:「乃投寓于李老家,时甫过午也。」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1. 「盡 」的異體字。
卷 juàn/juǎn《國語辭典》

卷 [ juàn ]

  1. 古時書籍寫在絹帛或紙上,捲起來收藏,因此通稱書籍為「卷」。如:「手不釋卷」、「開卷有益」。
  2. 指書有分卷的每一單獨部分。如:「卷一」、「卷二」、「第一卷」、「第二卷」。
  3. 可以捲起來的書、畫。如:「經卷」、「手卷」、「畫卷」、「山水長卷」。
  4. 公私機構的公事文件。如:「卷宗」、「案卷」、「文卷」、「調卷」。
  5. 考試測驗的題紙。如:「試卷」、「考卷」。
  6. 量詞。計算字畫書籍的單位。如:「藏書三萬卷。」唐·杜甫〈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卷 [ quán ]

  1. 彎曲的。如:「卷枝」、「卷雲」、「卷曲」。
  2. 好。《詩經·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卷。」漢·毛亨·傳:「卷,好貌。」

卷 [ juǎn ]

  1. 把質地軟的物品裹曲。如:「卷起袖子幹活。」、「把這畫卷起來。」通「捲」。
  2. 收藏。如:「卷藏」。唐·柳宗元〈梓人傳〉:「則卷其術,默其智,悠爾而去。」通「捲」。
  1. 形狀卷曲的東西。如:「花卷」、「麻花卷」、「銀絲卷」。通「捲」。
  2. 可產生卷曲效果的器物。如:「髮卷」。
  3. 量詞。計算成卷物品的單位。如:「兩卷底片」、「三卷衛生紙」。
亟 jí/qì《國語辭典》

亟 [ jí ]

  1. 紧急、急切。如:「亟待解决」、「需款孔亟」、「亟望甘霖」。《战国策·齐策三》:「可以令楚王亟入下东国。」唐·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

亟 [ qì ]

  1. 屡次、每每。《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
偿 ( 償 ) cháng
偿 [ cháng ]
  1. 归还,补还:~还。~命。~债。赔~。得不~失。
  2. 满足:如愿以~。
通典 tōng diǎn
(1).共同的法则。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信不易之宏轨,百王之通典也。”《陈书·高祖纪下》:“罚不及嗣,自古通典。”《东周列国志》第八一回:“‘立子以长’,古今通典。”
(2).论述典章制度沿革的专著,常以“通典”为名。如《通典》《续通典》《清通典》。  ——《漢語大詞典》
平生 píng shēng
(1).平素;往常。《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唐 杜甫 《梦李白》诗:“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周立波 《懒蛋牌子·去抓赵子彬》:“人人都知道, 赵子彬 平生有三好:好喝大酒,好耍大钱,好看娘们。”
(2).指平素的志趣、情谊、业绩等。 晋 陶潜 《停云》诗:“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説彼平生?” 唐 裴度 《中书即事》诗:“盐梅非拟议,葵藿是平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 唐子方 自有平生,他日不烦诸曲笔!”
(3).旧交;老交情。 唐 杨衡 《送郑丞之罗浮中习业》诗:“何当真府内,重得款平生。” 宋 苏洵 《与欧阳内翰第三书》:“年近五十始识阁下,倾盖晤语,便若平生。” 清 张元赓 《张氏卮言·陈友石》:“大人閲其字迹,称善,即邀至舟中,茶罢对奕,欢若平生。”
(4).一生;此生;有生以来。《陈书·徐陵传》:“岁月如流,平生几何?晨看旅雁,心赴 江 淮 ;昏望牵牛,情驰 扬 越 。” 唐 韩愈 《遣兴联句》:“平生无百岁,歧路有四方。”《武王伐纣平话》卷下:“ 南宫适 用尽平生气力死战。”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这可以说是 朱延年 平生第一笔生意。”  ——《漢語大詞典》
愿 ( 願 ) yuàn《國語辭典》

愿 [ yuàn ]

  1. 忠厚、谨慎。《书经·皋陶谟》:「柔而立,愿而恭。」《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宠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