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科条(科條)kē tiáo
(1).法令条文;法律条文。《战国策·秦策一》:“科条既备,民多伪态。”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恢拓规矩,克绍前人。科条品制,褒贬以因。”《旧唐书·代宗纪》:“设令廉耻守分,以奉科条,犹有禄廩之烦,役使之弊,而况贪猾纵欲,而动踰典章,作威以虐下,厚敛以润己者乎!”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战》:“由国家明定科条:凡有能讲求商务,独出心裁者,准其领照自做。”
(2).条例;章程。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故令往购募爵赏,科条如左。” 宋 范成大 《围田叹》诗之四:“臺家水利有科条,膏润千年废一朝。” 清 刘大櫆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惟散财薄徵,为君上之所宜行,而无补於小民之穷饿,故其科条虽具,要不若积贮之为善也。”
(3).项目,科目。 汉 王充 《论衡·正说》:“其立篇也,种类相从,科条相附。” 唐 刘知几 《史通·题目》:“夫战争方殷,雄雌未决,则有不奉正朔,自相君长,必国史为传,宜别立科条。至於 陈 项 诸雄,寄编 汉 籍; 董 袁 羣贼,附列《魏志》。既同臣子之例,孰辨彼此之殊。” 明 徐渭 《代云南策问》:“后以科条举者,在 汉 时称明经,不及史, 唐 则惟三史而已。” 清 曹寅 《送朱林修北试》诗:“经义兼词赋,科条孰后先?”
(4).谓分类整理成条款、纲目。《史记·太史公自序》:“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 三代 ,録 秦 汉 ,上记 轩辕 ,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汉书·丙吉传》:“﹝ 吉 ﹞召东曹案边长吏,琐科条其人。”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琐,録也。欲科条其人老少及所经歷,知其本以文武进也。” ——《漢語大詞典》
(2).条例;章程。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故令往购募爵赏,科条如左。” 宋 范成大 《围田叹》诗之四:“臺家水利有科条,膏润千年废一朝。” 清 刘大櫆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惟散财薄徵,为君上之所宜行,而无补於小民之穷饿,故其科条虽具,要不若积贮之为善也。”
(3).项目,科目。 汉 王充 《论衡·正说》:“其立篇也,种类相从,科条相附。” 唐 刘知几 《史通·题目》:“夫战争方殷,雄雌未决,则有不奉正朔,自相君长,必国史为传,宜别立科条。至於 陈 项 诸雄,寄编 汉 籍; 董 袁 羣贼,附列《魏志》。既同臣子之例,孰辨彼此之殊。” 明 徐渭 《代云南策问》:“后以科条举者,在 汉 时称明经,不及史, 唐 则惟三史而已。” 清 曹寅 《送朱林修北试》诗:“经义兼词赋,科条孰后先?”
(4).谓分类整理成条款、纲目。《史记·太史公自序》:“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 三代 ,録 秦 汉 ,上记 轩辕 ,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汉书·丙吉传》:“﹝ 吉 ﹞召东曹案边长吏,琐科条其人。”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琐,録也。欲科条其人老少及所经歷,知其本以文武进也。” ——《漢語大詞典》
唐 táng《國語辭典》
唐 [ táng ]
名- 朝代名:➊ 传说中帝尧的时代。➋ 参见「唐朝 」条。➌ 参见「[[后唐]]」条。➍ 参见「[[南唐]]」条。
- 中国的别称。如:「唐装」、「唐人街」。
- 庭院中的道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文选·张衡·东京赋》:「植华平于春圃,丰朱草于中唐。」
- 姓。如明代有唐顺之。
- 广大。《文选·枚乘·七发》:「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
- 参见「[[荒唐]]」条。
- 参见「唐突 」条。
- 虚、空。如:「功不唐捐」。
代 dài《國語辭典》
代 [ dài ]
名- 历史的阶段、分期。如:「朝代」、「古代」、「唐代」、「现代」。《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 泛指时间。如:「年代」、「时代」。
- 量词。计算辈分的单位。如:「他家四代祖孙都从事同一行业。」
- 继任的人。《宋史·卷四一六·余玠传》:「戎帅欲举统制姚世安为代。」
- 国名:➊ 战国时的国家,为赵襄子所灭,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北省蔚县东北。➋ 五胡十六国鲜卑拓跋氏所建。约在今大陆地区山西、内蒙古一带,后为前秦所灭。
- 姓。如宋代有代渊。
- 替代、替换。如:「代课」、「越俎代庖」。《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彼可取而代也。」
- 交替、轮流。《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 接替、继承。《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汉·王充《论衡·偶会》:「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妇代。」
- 轮流更换。如:「人才代兴」、「新陈代谢」。
典 diǎn《國語辭典》
典 [ diǎn ]
名- 五帝時的書,指重要的文獻、簡冊。《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 國家的常法。《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
- 可作為依據或模範的書。如:「字典」、「引經據典」。
- 可遵守的法度、準則。《文選·劉琨·勸進表》:「中興之兆,圖讖垂典,自京畿隕喪,九服崩離,天下囂然,無所歸懷。」
- 典禮、儀式。如:「慶典」、「大典」、「盛典」。
- 前代的故事、制度、文物。如:「用典」、「數典忘祖」。
- 姓。如三國時魏國有典韋。
- 掌管、治理。如:「典試」、「典獄」。《三國志·卷六二·吳書·是儀傳》:「到見親任,專典機密。」
- 以物品質押貸款。如:「典當」。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 文雅、雅緻。如:「典雅」。南朝梁·蕭統〈答玄圃園講誦啟令〉:「辭典文豔。」
刀尺 dāo chǐ
(1).剪刀和尺。裁剪工具。《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綾罗。” 唐 张籍 《白紵歌》:“裁缝长短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是对户女郎,就吾乞刀尺。”
(2).指服装的制作。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一:“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 高急暮砧。” 唐 李邃 《卢夫人崔氏墓志》:“诗书刀尺,皆臻玄奥。” 宋 梅尧臣 《送徐无党归婺州》诗:“机杼固已勤,刀尺诚独难。”
(3).喻法式规矩。 前蜀 贯休 《上缙云段使君》诗:“活民刀尺虽无象,出世文章岂有师。”
(4).喻品评进退人才的权力。《晋书·李含传》:“见 含 为 腾 所侮,谨表以闻,乞朝廷以时博议,无令 腾 得妄弄刀尺。”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如此之徒,虽能令壤虫云飞,斥鷃戾天,手捉刀尺,口为祸福。”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古之善为宰相者……盖在於秉钧轴之枢,握刀尺之要。”
(5).方言。修饰,打扮。 高德明 《梦中婚》:“真是人是衣服马是鞍,姑老爷不刀尺不好看。” ——《漢語大詞典》
(2).指服装的制作。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一:“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 高急暮砧。” 唐 李邃 《卢夫人崔氏墓志》:“诗书刀尺,皆臻玄奥。” 宋 梅尧臣 《送徐无党归婺州》诗:“机杼固已勤,刀尺诚独难。”
(3).喻法式规矩。 前蜀 贯休 《上缙云段使君》诗:“活民刀尺虽无象,出世文章岂有师。”
(4).喻品评进退人才的权力。《晋书·李含传》:“见 含 为 腾 所侮,谨表以闻,乞朝廷以时博议,无令 腾 得妄弄刀尺。”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如此之徒,虽能令壤虫云飞,斥鷃戾天,手捉刀尺,口为祸福。”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古之善为宰相者……盖在於秉钧轴之枢,握刀尺之要。”
(5).方言。修饰,打扮。 高德明 《梦中婚》:“真是人是衣服马是鞍,姑老爷不刀尺不好看。” ——《漢語大詞典》
汉人(漢人)hàn rén
(1).汉族人。《汉书·匈奴传下》:“近 西羌 保塞,与 汉 人交通。” 唐 司空图 《河湟有感》诗:“ 汉 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駡 汉 人。”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六:“如果 汉 人搞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那就很不好。”
(2). 元 统一 中国 后,称 契丹 、 高丽 、 女真 等族人和在 金 人统治下北 中国 的汉族人为 汉人 。《元史·世祖纪三》:“詔以 安童 为长, 史天泽 次之,其餘 蒙古 、 汉 人参用,无令员数过多。”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至于 元 ,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 蒙古 人,二色目人,三 汉 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
(3). 汉 代人。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 汉 人最重师法。” ——《漢語大詞典》
(2). 元 统一 中国 后,称 契丹 、 高丽 、 女真 等族人和在 金 人统治下北 中国 的汉族人为 汉人 。《元史·世祖纪三》:“詔以 安童 为长, 史天泽 次之,其餘 蒙古 、 汉 人参用,无令员数过多。”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至于 元 ,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 蒙古 人,二色目人,三 汉 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
(3). 汉 代人。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 汉 人最重师法。” ——《漢語大詞典》
书 ( 書 ) shū
书 [ shū ]
-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 信:~信。~札。~简。~函。
- 文件:证~。说明~。
-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 字体:草~。隶~。楷~。
-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