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想见(想見)xiǎng jiàn
推想而知。《史记·孔子世家论》:“余读 孔氏 书,想见其为人。” 宋 苏轼 《书韩干牧马图》诗:“ 南山 之下, 汧 渭 之间,想见 开元 天宝 年,八坊分屯隘 秦川 。” 郭沫若 《〈屈原赋〉今释·屈原简述》:“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对于自然现象是怎样关心,诗人的想像力是多么丰富。” ——《漢語大詞典》
天风(天風)tiān fēng
风。风行天空,故称。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唐 韩愈 《辛卯年雪》诗:“波涛何飘扬,天风吹旛旂。”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赏春》:“好趁天风,直上青霄。” 郭沫若 《哀时古调》九:“天风吹,海浪流。满怀悲愤事,聊以寄箜篌。” ——《漢語大詞典》
鹤鸣(鶴鳴)hè míng
(1).《诗·小雅·鹤鸣序》:“诲 宣王 也。” 郑玄 笺:“教 宣王 求贤人之未仕者。”后因以“鹤鸣”指贤者隐居之义。《后汉书·杨震传》:“今野无《鹤鸣》之叹,朝无《小明》之悔。” 唐 钱起 《秋霖曲》:“鹤鸣蛙跃正及时,豹隐兰凋亦可悲。”
(2).谓弹奏《别鹤操》。比喻夫妻分离。 唐 陈子昂 《鸳鸯篇》:“乌啼倦永夕,鹤鸣伤别离。”
(3).《韩非子·十过》:“ 师旷 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於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后即以“鹤鸣”赞扬琴声优美感人。 元 鲜于必仁 《折桂令·琴》曲:“拂瑶琴弹到鹤鸣,自谓防心,谁识高情。” ——《漢語大詞典》
(2).谓弹奏《别鹤操》。比喻夫妻分离。 唐 陈子昂 《鸳鸯篇》:“乌啼倦永夕,鹤鸣伤别离。”
(3).《韩非子·十过》:“ 师旷 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於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后即以“鹤鸣”赞扬琴声优美感人。 元 鲜于必仁 《折桂令·琴》曲:“拂瑶琴弹到鹤鸣,自谓防心,谁识高情。” ——《漢語大詞典》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名-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 連同。如:「和衣而眠」。
-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動-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形-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連- 之語音。
和 [ hú ]
動-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動-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月临(月临)
庾信诗还是临窗月今秋迥照松张九龄 和许给事直夜简诸公诗 左掖知天近,南窗见月临。 ——《分类字锦》
蕙帐(蕙帳)huì zhàng
帐的美称。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鵠怨,山人去兮晓猨惊。” 唐 卢鸿一 《洞元室》诗:“蕙帐萝筵兮洞元室,秘而幽兮真可吉。” 宋 王安石 《题定林壁怀李叔时》诗:“燎炉无伏火,蕙帐冷空山。” 明 王敬夫 《傍妆台·四时怨》曲:“别来蕙帐餘清夜,银缸花落几番红。” ——《漢語大詞典》
夜山
唐 张乔 寄处士梁烛 星霜秋野阔,雨雹夜山空。
《韵府拾遗 删韵》:祝允明诗潮声入夜山 ——《骈字类编》
《韵府拾遗 删韵》:祝允明诗潮声入夜山 ——《骈字类编》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名-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姓。如清代有秋瑾。
-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