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人痛楚亡,哀怨悲凜秋。

方回元代〕《西斋秋感二十首

尼父叹逝川,匪惜岁月流。
斯道未尝绝,是身当自修。
苍姬尚可为,遽已云继周。
代谢理必尔,天命夫何尤。
骚人痛楚亡,哀怨悲凜秋。
汝能护青阳,终不黄落不。
至人尽其心,分外非吾忧。
所以牛山泪,徒为晏子羞。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骚人痛楚哀怨

骚人(騷人)sāo rén
(1). 屈原 作《离骚》,因称 屈原 或《楚辞》作者为骚人。 唐 李白 《古风》:“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2).诗人,文人。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骚人之文,自兹而作。”《宣和画谱·李公麟》:“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上立一碑,大书曰‘ 钱塘 苏小小 之墓’。从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  ——《漢語大詞典》
痛楚 tòng chǔ
(1).痛苦;苦楚;疼痛。《后汉书·独行传·陆续》:“ 续 与主簿 梁宏 、功曹史 駟勋 及掾史五百餘人诣 洛阳 詔狱就考,诸吏不堪痛楚,死者大半。”《宣和遗事》后集:“﹝知军﹞命左右拽帝坐地上,以柳条鞭十五餘下,帝哭泣如雨,痛楚久而方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生胸间瘇起如桃,一夜如碗,痛楚呻吟。” 冰心 《南归》:“我纵然尽写出这深悲极恸的往事,我还能在你们心中,加上多少痛楚?!”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六四:“ 徐守仁 威风凛凛地挺直了腰,扁担在他肩上显得轻松的多了,肩膀一点也不痛楚了。”
(2).犹沉痛。 李大钊 《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一边是些符咒拳术,一边是些机关枪大炮,自然是敌不过,自然在事实上与以很痛楚的教训。”  ——《漢語大詞典》
亡 wáng/wú《國語辭典》

亡 [ wáng ]

  1. 逃跑。如:「流亡」、「逃亡」。《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2. 失去。如:「亡羊补牢」。《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3. 死去。如:「死亡」、「伤亡」。
  4. 消灭。如:「灭亡」、「败亡」。《礼记·中庸》:「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5. 外出不在。《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聊斋志异·卷一○·真生》:「明日,往投刺,适值其亡,凡三谒,皆不遇。」
  6. 忘记。汉·王充《论衡·语增》:「为长夜之饮,亡其甲子。」唐·戴叔伦〈南野〉诗:「身勚竟亡疲,团团欣在目。」通「忘」。
  1. 死去的。如:「亡父」、「亡兄」、「未亡人」。《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末所愤愤者,亡亲坟垄未成。」

亡 [ wú ]

  1. 没有。《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唐·韩愈〈进学解〉:「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同「无 」。
哀怨 āi yuàn
悲伤怨恨。 晋 石崇 《〈王明君辞〉序》:“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 唐 魏璀 《湘灵鼓瑟》诗:“瑶瑟多哀怨,朱弦且莫听。” 清 陈维嵩 《水龙吟·江行望秣陵作》词:“何处廻颿挝鼓,更玉笛数声哀怨。” 谢觉哉 《人造“鹊桥”》:“他和她们只能在书信上诗歌上写出‘哀怨’,不可能在事实上得到欢欣。”  ——《漢語大詞典》
悲 bēi《國語辭典》

悲 [ bēi ]

  1. 哀伤。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思念、顾念。《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1. 哀痛。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2.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如:「慈悲」。
  1. 哀伤的。《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 凄厉的。如:「悲曲」、「悲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凜 lǐn《國語辭典》

凜 [ lǐn ]

  1. 寒冷。如:「凜冽」、「凜凜」。《文選·潘岳·閑居賦》:「凜秋暑退,熙春寒往。」唐·韓琮〈秋晚信州推院親友或責無書即事寄答〉詩:「月寒深夜桂,霜凜近秋松。」
  2. 嚴肅、令人敬畏的樣子。如:「大義凜然」、「凜不可犯」。《宋史·卷四○一·辛棄疾傳》:「孰謂公死?凜凜猶生。」唐·孟郊〈送韓愈從軍〉詩:「淒淒天地秋,凜凜軍馬令。」通「懍」。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1.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3.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4. 姓。如清代有秋瑾。
  1.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