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得两苏,议论丘与轲。

度正宋代〕《寄襄阳杨侍郎三丈

茫茫天地间,万象森纷罗。
乃眷蜀三川,神气尤雄豪。
一川发于岷,一川发于洮。
一川启母来,其名为江沱。
洮江得三陈,经纶参夔皋。
协心裨兴运,庙社遗勋劳。
岷江得两苏,议论丘与轲。
只今元佑碑,辉华万丈高。
沱江当其中,瀰漫而委佗。
中兴得五杨,其三真英髦。
绵州号魁磊,射策登巍科。
嘉谟洊入告,旋进旋蹉跎。
南部最逸才,气欲星斗摩。
遗墨数千言,往往皆离骚。
惜哉天下士,中道迷山阿。
三丈宽宇量,中立而不它。
事业照锦屏,文章烂岷峨。
缩手不近前,三年淹礼曹。
翻然念乡舍,屡乞分旌旄。
天子勉从之,出镇姑养疴。
荆南古都会,十万雄干戈。
闭阁阅诗书,人物如春和。
襄阳控敌冲,铁骑连两河。
抚之以仁义,敌人不敢过。
如闻九天上,屡欲书归禾。
生人政云霓,如何久婆娑。
一嘿了事,明哲中自韬。
造次颠沛间,超然完所操。
缙绅岂不愿,广厦陪赓歌。
吹嘘元气回,汇征如拔茅。
正生沱江滨,饮啄同一波。
辛勤事学问,如琢磨切磋。
大小遗泰山,小不遗秋毫。
古今靡不该,上下靡不包。
动静极根源,万物无所逃。
中心如金石,困折亦已多。
常忧辱此江,而为江神呵。
行李弥域中,皇皇莫一遭。
扁舟复东来,欲见空神交。
引领写胸臆,清风送洪涛。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岷江得两议论

岷江 mín jiāng
长江 上游支流。在 四川省 中部。古代亦称 汶江 。 唐 杜甫 《别李义》诗:“重问子何之,西上 岷江 源。”  ——《漢語大詞典》
得两(得两)
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象纬乃要焕宿登楼仰观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华因问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即补焕为丰城令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馀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遣使送一剑与华留一自佩或谓焕曰得两送一张公岂可欺乎焕曰灵异之物终当化去不永为人服也  ——《骈字类编》
苏 ( 蘇 ) sū/sù
苏 [ sū ]
  1. 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
  2. 指须头下垂物:流~。
  3. 昏迷中醒过来:~生。~醒。死而复~。
  4. 缓解,解除:以~其困。
  5. 特指“江苏省”、“苏州市”:~剧。~绣(苏州的刺绣)。
  6. 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
  7. 姓。
  8. 见“噜”字“噜苏”。
苏 [ sù ]
  1. 朝向:“~刃者死”。
议论(議論)yì lùn
(1).谓评论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亦指非议,批评。《史记·货殖列传》:“ 临淄 亦海 岱 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明 薛瑄 《薛子道论》卷上:“切不可随众议论前人长短,要当己有真见方可。”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十五章:“我在背后从来没有议论过你,没有说过你一句坏话。”
(2).对人或事物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或言论。《宋史·岳飞传》:“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於人,卒以此得祸。” 巴金 《〈往事与随想〉译后记》一:“作者随时随处发表的这一类议论,就在当时看,也不见得都正确。”  ——《漢語大詞典》
丘 qiū《國語辭典》

丘 [ qiū ]

  1. 小土山、小土堆。如:「沙丘」、「丘陵」、「丘垤」。唐·柳宗元〈愚溪诗序〉:「愚溪之上,买小邱为愚丘。」
  2. 坟冢、坟墓。《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
  3. 姓。如元代有丘处机。
  1. 大、长。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轲 ( 軻 ) kē
轲 [ kē ]
     ◎ 本为具有两木相接的车轴的车,后多见于人名: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