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规模本自宏,师传敢背此心盟。

陈淳明代〕《赵守礼延入学陈伯跃有诗咏其事因和以复之

赵学规模本自宏,师传敢背此心盟。
追思严训昭如在,立誓终身笃所行。
每患无成辜宿志,那知自鬻钓浮名。
贤侯爱友交提奖,重我惭惶未见荣。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规模本自师传心盟

赵 ( 趙 ) zhào
赵 [ zhào ]
  1. 中国古代国名(a.战国时代的“赵”;b.西晋结束,匈奴族、羯族先后在北方建立“赵国”,史称“前赵”、“后赵”):~客(战国时燕赵多侠士,遂以“赵客”为侠士通称)。燕(yàn)~(燕赵之地,泛指北方)。
  2. 姓。
学 ( 學 ) xué
学 [ xué ]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院。~府。中~。大~。上~。
  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
  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
规模(規模)guī mó
亦作“ 规摹 ”。亦作“ 规橅 ”。
(1).制度;程式。 汉 张衡 《东京赋》:“是以西匠营宫,目翫 阿房 ,规摹踰溢,不度不臧。”《魏书·地形志上》:“《夏书·禹贡》, 周氏 《职方》,中画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盖王者之规模也。” 唐 韦瓘 《留题桂州碧浔亭》诗:“轮奂未成绳墨在,规模已壮閌閎高。” 明 归有光 《题〈洪武京城图志〉后》:“信分裂偏安之跡,与混一全盛之规橅,逈别如此。”
(2).范围;场面;气势。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下》:“如 东坡 、 太白 诗,虽规摹广大,学者难依,然读之使人敢道,澡雪滞思,无穷苦艰难之状,亦一助也。”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海幢寺 规模极大,山门内植榕树,大可十餘抱,荫浓如盖,秋冬不凋。” 章炳麟 《訄书·学隐》:“若 东原 者,观其遗书,规摹閎远,执志故可知。” 秦牧 《深情注视壁上人》:“十九世纪遗留下来的火种,终于在二十世纪新的条件下,又大规模延烧起来了。”
(3).指人物的才具气概。《太平广记》卷一七一引 唐 袁郊 《甘泽谣》:“吾子无帝王规模,非将帅才畧,乃乱世之雄杰耳。”《前汉书平话》卷上:“元是寒门一壮夫,穷通文武有规模。”
(4).典范;榜样。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今天下新定,开太平之运,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固非创业规模、貽厥子孙之道。” 宋 陆游 《贺谢提举启》:“明詔始传,吾党相庆,以为名流之施设,当有前辈之规摹。” 元 耶律楚材 《赠蒲察元帅》诗之一:“元老规模妙天下, 锦城 风景压 河中 。”《西游补》第九回:“ 行者 道:‘谁叫你做现今 秦檜 的师长,后边 秦檜 的规模!’”
(5).摹仿;取法。 唐 司空图 《容城侯传》:“能强记天象地形草木虫介万殊之状,皆视诸掌握,盖其术亦规模《洪范》耳。”《旧唐书·荆王元景传》:“復古则义难顿从,寻今则事不尽理。遂规模 周 汉 ,斟酌 曹 马 ,採按部之嘉名,参建侯之旧制,共治之职重矣,分土之实存焉。”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模其意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清 方苞 《〈储礼执文稿〉序》:“今之人亦知理之有所宗矣,乃杂述先儒之陈言而无所阐也;亦知辞之尚於古矣,乃规摹古人之形貌而非其真也。”
(6).规划;筹谋;计划。《北史·羊深传》:“ 萧宝夤 反,攻围 华州 , 正平 薛凤贤 等作逆。敕 深 兼给事黄门侍郎,与大行臺、僕射 长孙承业 共会 潼关 ,规模进止。” 唐 刘禹锡 《国学新修五经壁记》:“孰规摹之?孰发挥之?”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必将训兵择帅而授之规摹,积穀坚城而磨以岁月。”《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八年》:“及此閒暇之时,当作规模备御。” 郁达夫 《出奔》:“我打算将这儿的党务划出了一个规模之后,就和你离开此地,免得受人家的指摘。”  ——《漢語大詞典》
本自 běn zì
本来就,一向是。《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王 本自有一往雋气,殊自轻之。” 唐 高适 《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唐 孟郊 《婵娟篇》:“夜半 姮娥 朝太一,人间本自无灵匹。”  ——《漢語大詞典》
宏 hóng《國語辭典》

宏 [ hóng ]

  1. 广博、深远、远大。如:「宏大」、「宏伟」、「宽宏大量」。《三国志·卷二一 ·魏书·傅嘏传》:「盖闻帝制宏深,圣道奥远。」
  2. 声音响亮。如:「哭声宏亮」。《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其声大而宏,有力而不能走。」
  1. 扩大、光大。《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将宏王略,肃清荒遐。」
  1. 姓。如明代有宏承。
师传(師傳)shī chuán
老师之传授;师承。 宋 龚颐正 《芥隐笔记·东坡宸奎阁碑铭》:“巍巍仁皇,体合自然,神曜得道,非有师传。” 清 刘大櫆 《〈严遥青诗集〉序》:“而 游夏 独以文学见称,盖其学有师传,代相祖述。”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是 小夏侯 求异於 大夏侯 , 大夏侯 又求异於 欧阳 ,不守师传。”  ——《漢語大詞典》
敢 gǎn《國語辭典》

敢 [ gǎn ]

  1. 有膽識、毫不畏懼人的。如:「勇敢」、「果敢」。《荀子·非十二子》:「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
  1. 有膽量、不畏懼。如:「敢作敢當」。《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2. 表示冒昧。如:「敢請」。唐·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不勝慺慺之至,敢陳薦以聞。」《水滸傳·第一六回》:「敢問軍師用甚計策,賺得本人上山?」
  3. 豈。《左傳·昭公三十年》:「若得從君而歸,固臣之願也,敢有異心!」
  4. 莫非、大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你敢是不肯,故意將錢鈔哄我?」《水滸傳·第五三回》:「不是我,你敢錯認了!」
背 bèi/bēi《國語辭典》

背 [ bèi ]

  1. 胸部的後面,從後腰以上到頸下的部位。
  2. 物體的反面或後面。如:「山背」、「刀背」。
  1. 用背部對著。如:「背著太陽」、「背山面海」、「背水一戰」。
  2. 離開、拋棄。如:「離鄉背井」。《商君書·君臣》:「今世君不然,釋法而以知,背功而以譽。」
  3. 違反。如:「背約」、「棄理背義」、「背信忘義」。
  4. 死亡、去世。《文選·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晉書·卷七九·謝安傳》:「(玄)​上延亡叔臣安、亡兄臣靖,數月之間,相係殂背。」
  5. 躲避、瞞著。如:「你是不是背著我幹了什麼壞事?」
  6. 記憶。如:「背臺詞」。《儒林外史·第一三回》:「或一天遇著那小子書背不熟,小姐就要督責他念到天亮。」
  7. 裝潢字畫或書冊,即裱褙。宋·范公偁《過庭錄》:「然絹地朽爛為數十片,無能修之者。李因薦一匠者,酬傭直四十千,就書室背之。」
  1. 運氣不好。如:「走背運」、「手氣背」。
  2. 聽力不好。如:「耳背」、「背聽」。
  3. 僻靜的。如:「背街小巷」。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既然賢弟要去,其路也不背,同往赴會去便了。」

背 [ bēi ]

  1. 負荷。如:「背負重任」、「背小孩」。《紅樓夢·第四七回》:「你老人家嫌乏,我背了你老人家去。」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心盟 xīn méng
未表现于言词的内心誓约。 明 李东阳 《祭尼山庙文》:“尚冀圣灵其幸鉴之,庶几无负於心盟也。” 清 黄景仁 《蒋心馀先生斋头观范巨卿碑额拓本》诗:“乃今见此墓碑额,似索心盟话畴昔。” 袁鹰 《悲欢·不灭的诗魂》:“即使是爱情诗里,也一样能听到金戈铁马的鼓声和革命战土的心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