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陈治安策,剀切如贾生。

晁公溯宋代〕《送李仁甫被召

天王览万事,日昃坐承明。
甚思得奇才,指望中原平。
小吏与计偕,大夫招以旌。
结绶联翩来,屡闻开迩英。
少卑著三馆,高者登九卿。
朝廷非不用,功业竟何成。
岂其有所怀,闭口且吞声。
岂其有所畏,捩手恐覆羹。
吾伤风俗衰,视此天下衡。
莫计事可否,但随意重轻。
虽复建良法,因兹无由行。
念予卧龙低,二年饱躬耕。
世故已熟观。见君勿屏营。
要陈治安策,剀切如贾生。
愿无似扬雄,词赋称西京。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治安剀切贾生

要 yào/yāo《國語辭典》

要 [ yào ]

  1.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1. 索取、討取。如:「要帳」、「要飯」。
  2. 收為己有。如:「這件衣服我要了。」
  3. 請求、拜託。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4. 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1. 重大的、重要的。如:「要港」、「要人」、「要職」。
  2. 切當的。參見「要道 」條。
  1. 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如:「要言之,為人應以誠字居心。」《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2.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3. 即將。如:「我要出門了。」、「天要下雨了。」
  4. 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5. 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1. 如果。表示假設的關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2. 要麼的簡稱。表示選擇的關係。如:「這件事要就是不做,要就是一口氣將它完成。」

要 [ yāo ]

  1.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說文解字·舁部》:「要,身中也。」《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通「腰」。
  2. 盟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三國魏·何晏·集解:「孔曰:『久要,舊約也。』」
  3. 姓。如漢代有要競。
  1. 約定、約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2. 邀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3. 求取。如:「要求」。《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4. 脅迫。如:「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5. 攔阻、截擊。《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期。』」
陈 ( 陳 ) chén
陈 [ chén ]
  1. 排列,摆设:~列。~兵。
  2. 述说:~述。~情。详~。~诉。~说。
  3.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
  4.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5.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
  6. 姓。
治安 zhì ān
(1).谓治理(百姓)使之安定。《管子·形势解》:“生养万物,地之则也;治安百姓,主之则也。”《韩非子·显学》:“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
(2).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史记·孝文本纪》:“古者 殷 周 有国,治安皆千餘岁。” 宋 苏辙 《栾城先生遗言》:“今祖宗法令脩明,求之前世,未有治安若今之久者。”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王莲生编修》:“臣道不立,则治安难期。”
(3).指社会秩序安宁。亦指维护社会秩序安宁。 叶圣陶 《倪焕之》二六:“如果他们一定不肯来,就说我们这里土匪多,治安要紧,不可不来。” 张天翼 《清明时节》六:“青天白日出了这个乱子,在治安上太说不过去。”
(4).指 汉 贾谊 《治安策》。 金 李汾 《汴梁杂诗》之一:“一策《治安》经济了, 汉 庭谁识 贾生 贤。” 傅敷 《次韵和湘荃梦蘧联句即寄》之三:“涕泪早除名士气,《治安》徒惜少年心。”  ——《漢語大詞典》
策 cè《國語辭典》

策 [ cè ]

  1. 馬鞭。《左傳·文公十三年》:「乃行繞朝贈之以策。」《文選·賈誼·過秦論》:「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2. 枴扙。《淮南子·墬形》:「夸父棄其策,是為鄧林。」《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
  3. 蓍草稱為「策」。《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傳》:「夫摓策定數,灼龜觀兆,變化無窮。」宋·王安石〈禮樂論〉:「是故天之高也,日月星辰陰陽之氣,可端策而數也。」
  4. 計謀。如:「獻策」、「束手無策」。《戰國策·秦策一》:「臣出必故之楚,以順王與儀之策,而明臣之楚與不也。」
  5. 古代以竹簡記事然後連編成策。《孟子·盡心下》:「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通「冊」。
  6. 文體名。內容以陳述政事的計畫為主。漢·武帝〈詔賢良〉:「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
  7. 永字八法之一,為斜書向上之一筆。
  8. 姓。如明代有策敏。
  1. 鞭打、驅使。如:「策馬前進」。《楚辭·宋玉·九辯》:「郤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北周·庾信〈哀江南賦〉:「乘白馬而不前,策青騾而轉礙。」
  2. 督促、勉勵。南朝齊·蕭子良〈與孔中丞稚珪書〉:「孜孜策勵,良在於斯。」《宋史·卷四三四·葉適傳》:「抱此志意而可以策勵期望者誰乎?」
  3. 扶、拄。《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宋·盧袓皋〈浣溪沙·午睡醒來〉詞:「午睡醒來策瘦筇,幾痕茸綠徑苔封。」
剀切(剴切)kǎi qiē
(1).恳切规谏。《汉书·贾邹牧路传赞》“ 贾山 自下劘上”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劘谓剴切之也。”《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后太子稍不法, 颖达 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剴切愈至。” 宋 王明清 《挥麈前录》卷二:“﹝ 雍孝闻 ﹞前此屡上封事剴切,九重固已默识其名。”
(2).切实,恳切;切中事理。《新唐书·魏徵传》:“ 徵 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藴无所隐,凡二百餘奏,无不剴切当帝心者。”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景定行公田》:“ 徐经孙 一疏,力陈买田之害,言多剴切,竟不付外。” 明 归有光 《少傅陈公六十寿诗序》:“至於条列天下之事,详明剴切,可施於世。” 清 王晫 《今世说·文学》:“﹝ 黄永一 ﹞孝友深挚,交情剴切。” 沙汀 《困兽记》十三:“关于奶妈的事, 吴楣 已经托过她好久了。然而,虽是说得那么剀切,她却并没有立刻催过。”  ——《漢語大詞典》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贾生(賈生)jiǎ shēng
指 汉 贾谊 。 汉 桓宽 《盐铁论·箴石》:“ 贾生 有言曰:‘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 唐 杜甫 《久客》诗:“去国哀 王粲 ,伤时哭 贾生 。” 吕志伊 《过黔楚界喜晴》诗:“既倒狂澜难遽挽,上书徒抱 贾生 忧。”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