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色 sè《國語辭典》
色 [ sè ]
名- 物体表面的色彩。如:「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花色鲜艳」。
- 面容、神情。如:「不动声色」、「和颜悦色」、「面不改色」、「察言观色」。
- 女色,容貌美丽的妇女。《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唐·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 景象。如:「暮色深沉」、「景色宜人」。
- 种类、式样。如:「货色齐全」、「形形色色」、「花色繁多」。
- 品质、成分。多指金银而言。如:「成色」、「足色」。
- 性欲、情欲。如:「色情」、「桃色纠纷」。《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生气发怒,改变脸色。《战国策·韩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
- 访求。如:「物色」。
色 [ shè ]
名- 俗称男子的性欲冲动。
色 [ shǎi ]
名- 之语音。
点 ( 點 ) diǎn
点 [ diǎn ]
- 细小的痕迹或物体:~滴。斑~。~子(➊液体的小滴,如“水~~”;➋小的痕迹,如“油~~”;➌打击乐器演奏时的节拍,如“鼓~~”;➍主意,办法,如“请大家出~~”;➎最能说明问题的关键地方,如“话没有说到~~上”)。
- 几何学上指没有长、宽、厚而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两条线相交处或线段的两端。
- 数学上表示小数部分开始的符号(.),称“小数点”,如“231.4”。
- 量词,用于小的或少的:两三~雨。几~泪水。
- 一定的位置或限度:地~。起~。极~。居民~。
- 项,部分,方面:优~。要~。特~。
- 汉字笔形之一(丶):~画。三~水。
- 加上点子,引申为修饰:标~。评~。~缀。画龙~睛。
- 使一点一滴地落下或发出:~种。~射(自动武器有间歇的射击)。~眼药。
- 一落一起或一触即离的动作:~头。~穴。
- 引火:~火(亦喻挑起是非,制造事端)。
- 查对:~数。~名。~卯(旧时称官衙、军伍卯时开始办公、操练,官员查点人数)。
- 指定,选派:~菜。~将(jiàng )。听众~播。
- 指示,启发:指~。~拨。
- 计时的单位:更~(分为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三更三~。钟~。
- 污:~污。~辱(使受污辱)。
- 指正餐以外的暂时充饥,亦指糕饼一类的食物:~心(“心”读轻声)。~补(吃少量的食品解饿。“补”读轻声)。
- 同“踮”。
湘妃 xiāng fēi
舜 二妃 娥皇 、 女英 。相传二妃没于 湘水 ,遂为 湘水 之神。 北周 庾信 《拓跋竞夫人尉迟氏墓志铭》:“西临 织女 之庙,南望 湘妃 之坟。” 唐 岑参 《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诗:“ 楚 客肠欲断, 湘妃 泪斑斑。”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泛湘江》词:“ 湘妃 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 清 刘鹗 《〈老残游记〉自叙》:“城崩 杞 妇之哭,竹染 湘妃 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 ——《漢語大詞典》
红泪(紅淚)hóng lèi
(1). 晋 王嘉 《拾遗记·魏》:“ 文帝 所爱美人,姓 薛 名 灵芸 , 常山 人也…… 灵芸 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霑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 常山 ,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因以“红泪”称美人泪。 唐 白居易 《离别难》诗:“不觉别时红泪尽,归来无泪可霑巾。” 宋 晏几道 《点绛唇》词:“妆席相逢,旋匀红泪歌《金缕》。” 清 纳兰性德 《河传》词:“微雨花间昼閒,无言暗将红泪弹。”
(2).犹血泪。 唐 章孝标 《织绫词》:“去年蚕恶綾帛贵,官急无丝织红泪。” 清 唐孙华 《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之六:“东市朱衣多裹血,西臺红泪与招魂。” 清 龚自珍 《补题李秀才〈梦游天姥图〉卷尾》诗:“一卷临风开不得,两人红泪溼青山。” ——《漢語大詞典》
(2).犹血泪。 唐 章孝标 《织绫词》:“去年蚕恶綾帛贵,官急无丝织红泪。” 清 唐孙华 《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之六:“东市朱衣多裹血,西臺红泪与招魂。” 清 龚自珍 《补题李秀才〈梦游天姥图〉卷尾》诗:“一卷临风开不得,两人红泪溼青山。” ——《漢語大詞典》
雨 yǔ/yù《國語辭典》
雨 [ yǔ ]
名-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落的小水滴。如:「春雨」、「梅雨」、「风雨交加」、「秋风秋雨愁煞人」。
- 朋友。如:「旧雨新知」。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雨 [ yù ]
动- 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有若传》:「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 降落、落下。如:「雨雪」、「雨雹」。《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宋·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 滋润、灌溉。唐·孟郊〈终南山下作〉诗:「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唐·鲍溶〈答客〉诗:「劳问圃人终岁事,桔槔声里雨春畦。」
骨 gǔ/gū《國語辭典》
骨 [ gǔ ]
名- 动物体内支持身体的支架组织。如:「筋骨」、「接骨」、「脊椎骨」、「脱胎换骨」。
- 支撑物体的架子。如:「龙骨」、「钢骨」、「伞骨」。
- 气概、风格。如:「傲骨」、「风骨」。唐·王维〈少年行〉四首之二:「敦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 姓。如隋代有骨仪。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骨 [ gú ]
- 参见「[[骨头」、「骨碌」等条。
骨 [ gū ]
- 参见「骨朵儿]]」条。
凝 níng《國語辭典》
凝 [ níng ]
动- 液体结成固体或气体变成液体。如:「凝结」。《易经·坤卦·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幕中草檄砚水凝。」
- 聚集、凝集。如:「凝聚」。唐·王勃〈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宋·欧阳修〈渔家傲·九月霜秋秋已尽〉词:「云欲凝,雁来应有吾乡信。」
- 成、形成。《书经·皋陶谟》:「抚于五辰,庶几其凝。」汉·孔安国·传:「凝,成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
- 巩固。《荀子·议兵》:「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
- 止、停。唐·孙处玄〈句〉诗:「日侧南涧幽,风凝北林暮。」宋·卢祖皋〈望江南·疏雨过〉词:「因看胡蝶著双飞,凝扇立多时。」
- 注意力专注或集中。如:「凝思」、「凝望」。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 徐缓。《文选·谢朓·鼓吹曲》:「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唐·白居易〈长恨歌〉:「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 盛美、华丽。唐·韩愈〈幽怀〉诗:「凝妆耀洲渚,繁吹荡人心。」
- 肃重、庄严。《淮南子·兵略》:「湫漻如秋,典凝如冬。」《新唐书·卷一二四·宋璟传》:「璟风度凝远,人莫涯其量。
王屋 wáng wū
(1).王者所居之屋。《史记·周本纪》:“﹝ 武王 ﹞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曰:“王屋,王所居屋。”
(2).山名。在 山西省 阳城 、 垣曲 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书·禹贡》:“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 唐 卢照邻 《郑太子碑铭》:“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广森 《转连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
(3).相传 黄帝 曾访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维 《送张道士归山》诗:“先生何处去? 王屋 访 茅君 。” 清 宋琬 《祭沉少参岫阳》诗:“言将归 王屋 ,终老营菟裘。” ——《漢語大詞典》
(2).山名。在 山西省 阳城 、 垣曲 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书·禹贡》:“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 唐 卢照邻 《郑太子碑铭》:“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广森 《转连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
(3).相传 黄帝 曾访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维 《送张道士归山》诗:“先生何处去? 王屋 访 茅君 。” 清 宋琬 《祭沉少参岫阳》诗:“言将归 王屋 ,终老营菟裘。” ——《漢語大詞典》
紫藤 zǐ téng
木名。蔓生木本,茎缠绕他物,花紫色蝶形,可供观赏。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紫藤》。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木》:“紫藤。叶细长,茎如竹根,极坚实。” ——《漢語大詞典》
霜 shuāng《國語辭典》
霜 [ shuāng ]
名- 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而凝结成白色的结晶颗粒。《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清·方苞〈左忠毅公轶事〉:「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 白色如霜的粉末或膏脂。如:「砒霜」、「面霜」。
- 白色的。唐·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