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来秋夏重漂没,禾黍纷纭满阡陌。

张羽明代〕《踏水车谣

田舍生涯在田里,家家种苗始云已。
俄惊五月雨沉淫,一夜前溪半篙水。
苗头出水青幽幽,只恐飘零随水流。
不辞踏车朝复暮,但愿皇天雨即休。
前来秋夏重漂没,禾黍纷纭满阡陌。
倾家负债偿王租,卒岁无衣更无食。
共君努力莫下车,雨声若止车声息。
君不见东家妻,前年换米向湖西。
至今破屋风兼雨,夜夜孤儿床下啼。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前来秋夏漂没禾黍纷纭阡陌

前来(前來)qián lái
(1).到这里来;向这个方向来。《隋书·裴矩传》:“天子大出珍物,今在 马邑 ,欲其蕃内多作交关。若前来者,即得好物。” 明 唐顺之 《海贼分道侵突疏》:“十九日辰时大伙 倭 贼约二千餘突衝前来。”
(2).以前;上次。《宋史·河渠志三》:“ 安持 ( 吴安持 )称候涨水相度,乃是悠悠之谈。前来涨水并今来涨水,各至 澶州 德清军 界, 安持 首尾九年,岂得不见。” 宋 范仲淹 《奏乞拒契丹所请绝元昊和约》:“ 元昊 岂肯以前来所许,屈伏於朝廷。”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你好不分晓,是前来科段,今番又再使。”  ——《漢語大詞典》
秋夏
唐 杜甫 溪涨 秋夏忽泛溢,岂惟入吾庐。  ——《骈字类编》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1.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1.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2.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3.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4.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5. 剧烈的。如:「重病」。
  6.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1.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 尊敬。如:「尊重」、「敬重」。
  3. 偏好。如:「重色轻友」。
  4.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1.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1.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1.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1.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漂没 piāo méi
冲没。《汉书·沟洫志》:“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隄防以自救。”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泛海遭风,舟楫漂没。唯我子母及 僧伽罗 仅而获济。”《明史·何孟春传》:“ 江 淮 北河水大溢,漂没田庐人畜无算。” 清 唐孙华 《秋雨不止书闷》诗之二:“吾乡百万田,漂没随秋草。”  ——《漢語大詞典》
禾黍 hé shǔ
(1).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史记·宋微子世家》:“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后汉书·承宫传》:“后与妻子之 蒙阴山 ,肆力耕种,禾黍将孰,人有认之者, 宫 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 宋 曾巩 《送程公闢使江西》诗:“袴襦优足徧里巷,禾黍丰穰罄郊野。”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由草料的恐慌,发生了刍秣的栽培;由刍秣的栽培,更发明了禾黍的种植。”
(2).《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閔 宗周 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以“禾黍”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 唐 许浑 《金陵怀古》诗:“楸梧远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宫。” 宋 苏轼 《南都妙峰亭》诗:“池臺半禾黍,桃李餘榛菅。”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擒嚭》:“千载 吴 宫皆禾黍。嘆故国已无望。” 清 周实 《重九偕吹万天梅亚希哲夫石子平子诸子过明故宫谒孝陵有作》诗之一:“松楸抱恨依残日,禾黍伤心赋变风。”  ——《漢語大詞典》
纷纭(紛紜)fēn yún
亦作“ 纷云 ”。
(1).多盛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威武纷云,湛恩汪濊。” 颜师古 注:“纷云,盛貌。” 宋 梅尧臣 《五月十三日大水》诗:“纷紜閭里儿,踊跃竞学泅。”《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庭中植梧桐二树,修竹数竿,百般花卉,纷紜辉映,但觉香气袭人。”
(2).杂乱貌。《楚辞·刘向〈九叹·远逝〉》:“肠纷紜以繚转兮,涕渐渐其若屑。” 王逸 注:“纷紜,乱貌也。” 唐 柳宗元 《咏史》:“风波歘潜构,遗恨意纷紜。”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五章:“ 郭祥 仍然思绪纷纭,一时难以平息。”
(3).纷争;混乱。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諍之弥久,而彼执之弥固,是虚长此纷紜,而无救於不解。”《魏书·元顺传》:“北镇纷紜,方为国梗。” 唐 罗隐 《送梅处士归宁国》诗:“十五年前即别君,别时天下未纷紜。”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九章:“村里村外,河沟里和山坡上,一片纷纭嘈杂。”  ——《漢語大詞典》
满 ( 滿 ) mǎn
满 [ mǎn ]
  1.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
  2. 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
  3. 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
  4. 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
  5. 使满,斟酒:~上一杯酒。
  6.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
  7. 姓。
阡陌 qiān mò
(1).田界。《史记·秦本纪》:“﹝ 商鞅 ﹞为田开阡陌。” 司马贞 索隐引《风俗通》:“南北曰阡,东西曰陌。 河 东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如今大户田连阡陌,小民无立锥之地。” 徐迟 《狂欢之夜》:“山的那一面又是千顷万顷的黄金的熟稻田。山峰成了大地田园中的阡陌。”
(2).泛指田间小路。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下》:“又聚会祀 西王母 ,设祭於街巷阡陌,博奕歌舞。”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清 唐孙华 《春日病中杂咏》之五:“却羡田间多野老,往来阡陌杖藜轻。” 茅盾 《水藻行》一:“河流弯弯地向西去,像一条黑蟒,爬过阡陌纵横的稻田和不规则形的桑园。”
(3).田野,垄亩。 汉 贾谊 《过秦论上》:“﹝ 陈涉 ﹞躡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 秦 。”一说,“阡陌”当从《史记》作“什伯”,指行伍。见 清 俞樾 《诸子平议·贾子一》。 晋 陆机 《豪士赋》序:“援旗誓众,奋於阡陌之上。”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儒者舍其耒耟,荒其阡陌,而皇皇持梃荷戈。” 夏衍 《秋瑾传》序幕:“蔚蓝的天,远远的阡陌,坟堆,路旁和坟边的樟柏杂树,太阳直射着。”
(4).喻途径,门路。 晋 王羲之 《荀葛帖》:“大期贤达兴废之道,不审谓粗得阡陌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 卢文弨 补注:“阡陌,犹言途径。” 唐 颜师古 《〈汉书〉叙例》:“今则寻文究例,普更刊整,澄荡愆违,审定阡陌,就其区域,更为局界。” 清 戴名世 《意园制义自序》:“故余之文章,意度各殊,波澜不一,不可以一定之阡陌畦径求也。”
(5).千百。形容众多。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椎埋穿掘之党,阡陌成羣。” 宋 王安石 《哭王会》诗:“布衣阡陌动成羣,卓犖高才独见君。”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