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爨松脂粘斧腻,晓行云气湿衣凉。

王镃宋代〕《山居即事

闲居却笑俗人忙,又欲移门向野塘。
午爨松脂粘斧腻,晓行云气湿衣凉。
长生瑶草成丹药,万岁灵藤结紫香。
林下知心时有月,黄昏相伴入藜床。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松脂晓行云气湿

午 wǔ《國語辭典》

午 [ wǔ ]

  1. 地支的第七位。
  2. 时辰名。约当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
  3. 泛指白天的中间时段。如:「正午」、「中午」。《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4. 姓。如汉代有午汝臣。
  1. 白天或夜晚中间时段的。如:「午餐」、「午饭」、「午夜」。
  1. 违背、抵触。《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朝臣舛午,胶戾乖剌,更相谗愬,转相是非。」通「牾」。

午 [ huo ]

  1. 参见「[[晌午]]」条。
爨 cuàn《國語辭典》

爨 [ cuàn ]

  1. 以火燒煮食物。《左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析骸以爨。」晉·杜預·注:「爨,炊也。」《紅樓夢·第一○五回》:「聞得赦老與政老同房各爨的,理應遵旨查看賈赦的家資。」
  1. 爐灶。《周禮·天官·亨人》:「職外內饔之爨亨煮,辦膳羞之物。」漢·鄭玄·注:「爨,今之灶。」
  2.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分布於今大陸地區雲南省東部地區。
  3. 一種宋代雜劇或金代院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如:「講百花爨」、「文房四寶爨」。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一○三:「梨園爨本募誰修,亦是風花一 代愁。」
松脂 sōng zhī
由松类树干分泌出的树脂,在空气中呈粘滞液或块状固体,含松香和松节油。也称松香、松膏、松胶、松液、松肪。《神农本草经》卷一:“松脂,味苦温,主疽恶创,头疡白秃,疥搔风气,安五藏,除热。久服,轻身不老延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近有 王爱洲 ,在 鄴 学服松脂,不得节度,肠塞而死。” 唐 皮日休 《怀华阳润卿博士》诗之一:“静探石脑衣裾润,闲鍊松脂院落香。”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 景城 南有破寺,四无居人,惟一僧携二弟子司香火……然譎诈殊甚,阴市松脂炼为末,夜以纸捲燃火撒空中,焰光四射。”  ——《漢語大詞典》
粘 nián/zhān《國語辭典》

粘 [ nián ]

  1. 附著。如:「麥芽糖粘的她衣服都是。」唐·杜甫〈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稍稍息勞筋,網聚粘圓鯽。」宋·王禹偁〈杏花〉詩七首之一:「紅芳紫萼怯春寒,蓓蕾粘枝密作團。」通「黏」。
  2. 糊貼。如:「粘海報」、「粘郵票」。《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有些磨壞的去處,再把些飯兒粘得硬硬的,墨兒塗得黑黑的。」《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恐店主人忘了,遂於沿路上令王吉于牆壁粘手榜。」通「黏」。
  1. 姓。如明代有粘鵬。
斧 fǔ《國語辭典》

斧 [ fǔ ]

  1. 砍物的工具。《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 古代杀人用的兵器或刑具。《文选·班彪·王命论》:「遇折足之凶,伏斧钺之诛。」《聊斋志异·卷一·青凤》:「倘宥凤也,刀锯𫓧钺,小生愿身受之。」
  1. 以斧砍物。汉·曹操〈苦寒行〉:「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聊斋志异·卷八·小翠》:「公怒,斧其门。」
腻 ( 膩 ) nì
腻 [ nì ]
  1. 食物的油脂过多:油~。肥~。~人。
  2. 光滑,细致:细~。
  3. 烦,因过多而厌烦:~烦。~味。玩~了。
  4. 黏:~糊(“”读轻声)。
  5. 积污,污垢:尘~。
晓行(曉行)xiǎo xíng
(1).拂晓赶路。 唐 杜甫 《发潭州》诗:“夜醉 长沙 酒,晓行 湘水 春。”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诗人佳句》:“ 温庭筠 《晓行》诗……不著一虚字,而晓行景色都在目前。”
(2).指白天行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一路上晓行夜泊,在水面行走。”  ——《漢語大詞典》
云气(雲氣)yún qì
(1).云雾,雾气。《管子·水地》:“龙生於水……欲尚则凌於云气,欲下则入於深泉。”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虎啸而谷风冽,龙兴而致云气。” 宋 陈与义 《出山道中》诗:“雨歇澹春晓,云气山腰流。” 徐迟 《狂欢之夜》:“万顷良田伸展着,无边无际,直到氲氤的云气把地平线模糊了。”
(2).道家语。指人体内的秽浊之气。《云笈七籤》卷五三:“﹝藏形匿影之术﹞叩齿三十六通而微祝……毕,便九嚥,止;闭目,云气豁除,便服灵飞玉符。修之一年,形常隐空。”  ——《漢語大詞典》
湿 ( 濕 ) shī
湿 [ shī ]
  1.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相对:~度。潮~。~润。~热。~漉漉。
  2. 中医学名词:~气。~邪。~泻。
衣 yī《國語辭典》

衣 [ yī ]

  1. 人身上所穿,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通常用布帛、皮革或各種纖維質料做成。如:「毛衣」、「雨衣」、「睡衣」。
  2. 包在物體外的東西。如:「書衣」、「胞衣」、「糖衣藥丸」。
  3. 蔬菜、果實外的薄皮。唐·李建勳〈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詩二首之一:「隔紙烘茶蕊,移鐺剝芋衣。」
  4. 特指苔蘚等延貼地面、岩石或樹皮上生長的隱花植物。如:「苔衣」、「地衣」。唐·白居易〈營閒事〉詩:「暖變牆衣色,晴催木筆花。」
  5. 姓。如明代有衣守信。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衣 [ yì ]

  1. 穿。《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
  2. 覆蓋。《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管子·度地》:「以徒隸給大雨,隄防可衣者衣之。」
  3. 倚靠。《書經·康誥》:「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元·關漢卿《雙赴夢·第四折》:「衣的我奉玉甌,進御酒,一齊山壽。」
凉 ( 涼 ) liáng/liàng《國語辭典》
  1. 「凉 」的异体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