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相夸唐字学,几人曾识汉文章。

连文凤宋代〕《有感

年来懒作少年狂,一枕功名属梦乡。
举世相夸唐字学,几人曾识汉文章。
自邻晚岁桑榆景,敢入春风桃李场。
到此相逢莫相笑,谁知臧谷两亡羊。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举世相夸字学汉文

举世(舉世)jǔ shì
全世界;普天下。《庄子·逍遥游》:“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唐 方干 《德政上睦州胡中丞》诗:“羣书已熟无人似,五字研成举世传。”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七七’开抗战,君自海外回。东进杀 倭 寇,举世惊风雷。”  ——《漢語大詞典》
相夸 xiāng kuā
互相炫耀。 宋 苏轼 《谢秋赋试官启》:“场屋后进,挟声技以相夸;王公大人,顾雕虫而自笑。”  ——《漢語大詞典》
唐 táng《國語辭典》

唐 [ táng ]

  1. 朝代名:➊ ​ 传说中帝尧的时代。➋ ​ 参见「唐朝 」条。➌ ​ 参见「[[后唐]]」条。➍ ​ 参见「[[南唐]]」条。
  2. 中国的别称。如:「唐装」、「唐人街」。
  3. 庭院中的道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文选·张衡·东京赋》:「植华平于春圃,丰朱草于中唐。」
  4. 姓。如明代有唐顺之。
  1. 广大。《文选·枚乘·七发》:「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
  2. 参见「[[荒唐]]」条。
  3. 参见「唐突 」条。
  1. 虚、空。如:「功不唐捐」。
字学(字學)zì xué
(1).小学,文字学。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文字》:“故《説文》至今为字学之宗。”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 段成式 ﹞牧 庐陵 日,常游山寺。读一碑文,不识其间两字……客有以此两字遍諮字学之众,实无有识者。” 元 陆友 《研北杂志》卷下:“ 晋 宋 人书法妙絶,未必尽晓字学……又 韩择木 八分以擅名,谓之不识字,是也。”
(2).关于书法的学问。 唐 王建 《赠太虚卢道士》诗:“书卖八分通字学,丹烧九转定人年。”《宣和书谱·王邃》:“大抵字学之玅, 晋 人得之为多,而 王 氏之学尤盛焉。”  ——《漢語大詞典》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
  1.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
  1.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识 ( 識 ) shí/zhì
识 [ shí ]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识 [ zhì ]
  1. 记住:博闻强~。
  2. 标志,记号。
汉文(漢文)hàn wén
(1). 汉文帝 刘恒 的省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 汉文 中年,始举贤良。” 唐 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诗:“ 汉文 有道恩犹薄, 湘水 无情弔岂知?” 清 洪升 《长生殿·定情》:“庶几 贞观 之年,刑措成风,不减 汉文 之世。”
(2).汉语;汉字。 南朝 梁 僧祐 《梵汉译经音义同异记》:“或善梵义而不了汉音,或明汉文而不晓梵意。”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钱文敏》:“ 钱某 汉文优长,尚可宽贷。”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六》:“画着几方小图,大意是骂主张废汉文的人的。”
(3). 汉 代的文章。 清 胡广 等《性理大全书·论文》:“ 韩 文力量,不如 汉 文, 汉 文不如 先秦 、 战国 。”
(4).剑名。《东观汉记·章帝纪》:“帝赐尚书剑各一,手署姓名: 韩稜 楚 龙泉, 郅寿 蜀 汉文。”  ——《漢語大詞典》
章 zhāng《國語辭典》

章 [ zhāng ]

  1. 成篇的文字。如:「文章」、「出口成章」、「下筆成章」。
  2. 文體名。古代臣子上奏國君的文書。漢·蔡邕《獨斷·卷上》:「凡群臣尚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3. 量詞。計算書、文等段落的單位。如:「全書共分二十五章。」
  4. 文采、花彩。《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5. 條理、次序。如:「雜亂無章」。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
  6. 法規、條例。如:「規章」。《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
  7. 印信。如:「私章」、「圖章」。
  8. 標識、標記。如:「徽章」、「勛章」、「臂章」。
  9. 姓。如漢代有章明。
  1. 表揚、顯揚。《禮記·緇衣》:「有國者章善𤺺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史記·卷三七·衛康叔世家》:「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寶祭器,以章有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