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波明公与溪山一样清,康宁千龄遥祝寿山福海之高深。

陈起宋代〕《寿礼部乔文昌

璇杓西揭将指乾,商飙万里清无边。
亭亭东岘耸苍玉,双溪露净银河鲜。
天应敛此山川气,九秋蕴作人间瑞。
当年宝婺所宝何,今日我公廊庙器。
秘殿吾伊坟典光,粲然礼乐隆周王。
满怀献纳琅玕露,笔底璠璵金匮香。
晚节黄花清上苑,雝雝宗祀仪将蒇。
星辰直上复声隆,看踵台司调玉铉。
抱琴江皋客影单,四年指下不成弹。
瓠巴一曲西风递,请听双溪之水声潺潺。
舂崖漱石鸣湍玉,带月泠泠下溪曲。
须臾岘首片云生,雨杂寒泉座飞瀑。
山清波明公与溪山一样清,康宁千龄遥祝寿山福海之高深。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清波明公溪山一样康宁千龄遥祝寿山福海高深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1.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2.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3. 姓。如晋代有山涛。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清波 qīng bō
(1).清澈的水流。 汉 严忌 《哀时命》:“知贪饵而近死兮,不如下游乎清波。” 宋 王安石 《车螯》诗之二:“清波濯其污,白日晒其昏。” 巴金 《复仇集·爱的摧残》:“ 赛纳河 的清波在月光下发亮。”
(2).六朝时歌曲名。 康有为 《〈味梨集〉序》:“六朝时, 汉 《鐃歌》《鼓吹》曲既废,於是《清波》《白鳩》《子夜》《鸟栖》之曲,亦以长短句为章。”  ——《漢語大詞典》
明公 míng gōng
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东观汉记·邓禹传》:“明公虽建蕃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 唐 元稹 《酬李十六》诗:“明公将有问,林下是灵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得明公提携,万千之幸!”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溪山
唐 罗邺 冬夕江上言事五首 其三 十里溪山新雪后,千家襟袖晓寒生。
唐 杜荀鹤 寄李隐居 溪山不必将钱买,赢得来来去去看。  ——《骈字类编》
一样(一樣)yí yàng
(1).同样;没有差别。 唐 王建 《宫词》之十六:“新衫一样殿头黄,银带排方獭尾长。” 元 无名氏 《梧桐叶》第一折:“可正是一样相思两断魂。”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骆宾王 《过任处士书斋》云:‘网积窗文乱,苔深履迹残,雪明书帐冷,水静墨池寒’,四句一样句法。” 丁西林 《一只马蜂》:“不过要想同老太太一样的能干,恐怕不容易。”
(2).表示相似。 姚雪垠 《长夜》二:“一个跑在最前的麻脸土匪喘着气问,声音象擂鼓一样的震击着人的耳膜。”
(3).一种;一件。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五言絶句,众 唐 人是一样, 少陵 是一样, 韩退之 是一样, 王荆公 是一样,本朝诸公是一样。” 巴金 《家》三:“我知道任何改革的成功,都需要不少的牺牲作代价。现在就让我作一样牺牲品罢。”  ——《漢語大詞典》
清 qīng《國語辭典》

清 [ qīng ]

  1. 澄净、纯洁。与「浊」相对。如:「清洁」、「清澈」。《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2. 高洁、廉洁。如:「清望」、「清廉」、「清士」。元·郑廷玉《冤家债主·第四折》:「法正天须顺,官清民自安。」
  3. 寂静。如:「冷清」、「清静」。
  4. 秀美。如:「眉清目秀」。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5. 安定、太平。如:「清平盛世」。《文选·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之一》:「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1. 单纯的。如:「清一色」、「清唱」。
  2. 净尽、一点也不留。如:「债还清了。」、「书款付清了。」
  3. 详细、明白。如:「点清数目」、「查清户口」、「誊清作文」。
  1. 使干净、使整齐。如:「清洗」、「清理」、「清除」。
  2. 整顿。如:「清党」、「肃清」。
  3. 结帐。如:「清帐」、「清算」、「结清余欠」。
  4. 点检(清楚)​。如:「清点」、「清仓」。《儒林外史·第六回》:「你们各人管的田房、利息帐目,都连夜攒造清完,先送与我逐细看过。」
  1. 朝代名。参见「清朝 」条。
  2. 参见「血清 」条。
  3. 姓。如宋代有清贤。
康宁(康寧)kāng níng
(1).安宁。《书·多士》:“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寧。” 孔 传:“非我天子奉德不能使民安之。”《汉书·宣帝纪》:“天下蒸庶,咸以康寧。” 颜师古 注:“康,安也。”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政体》:“数年间,海内康寧, 突厥 破灭。”
(2).健康。《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孔 传:“无疾病。”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从舅 唐仲俊 ,年八十五六,极康寧。”  ——《漢語大詞典》
千龄(千齡)qiān líng
(1).犹千年、千岁。极言时间久长。《晋书·礼志上》:“方今天地更始,万物权舆,荡近世之流弊,创千龄之英范。”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登封礼毕洛城酺宴》诗:“运与千龄合,欢将万国同。”
(2).用作祝寿之语。《天雨花》第二十回:“当时同到书房去,千龄寿麵用完成。”  ——《漢語大詞典》
遥祝 yáo zhù
在远处祝贺。《解放日报》1941.7.14:“本报谨以崇高的敬意,遥祝其成功。”  ——《漢語大詞典》
寿山福海(壽山福海)shòu shān fú hǎi
吉祥语。比喻寿如山高、福似海深。《西游记》第二三回:“屏门上,挂一轴‘寿山福海’的横披画。”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他自己是锯木板,来做进呈的盒子……一片是做盒子盖的,求写‘寿山福海’。”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高深 gāo shēn
(1).指高度与深度。《文选·卢谌〈赠刘琨〉诗》:“每凭山海,庶覿高深。” 李善 注:“ 李斯 上书曰:‘ 太山 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 子长 谓‘上 会稽 ,探 禹穴 ’,言极其高深也。探者,取极深之义。” 清 沈大成 《〈九章〉解》:“以句股中容方容圜,求山水之高深,城涂之广远。”
(2).高的和深的。指高山和江海。《文选·谢朓〈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结构何迢遰,旷望极高深。” 李善 注:“高深,谓江山也。” 吕延济 注:“言远尽见江山也。”
(3).指山峰与山谷。 唐 萧颖士 《游马耳山》诗:“高深变气候,俯仰暮天晴。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
(4).高大深邃。 唐 高适 《同郭十题杨主簿新厅》诗:“华馆曙沉沉,惟良正在今。用材兼柱石,开物像高深。”
(5).指夜深之时。 唐 杜甫 《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诗:“灯光散远近,月彩静高深。” 仇兆鳌 注:“更深月出。”
(6).水平高,程度深(多指学问、技术的造诣)。 宋 欧阳修 《答陈知明书》:“尝辱示诗及书,读而爱之不已,以谓閎博高深,必有放纵奔驰而可喜者。” 明 方孝孺 《赠周礼素序》:“圣人之道虽高深博大,然其要不过乎脩己以治人。” 老舍 《骆驼祥子》七:“在政治上,艺术上,他都并没有高深的见解。”
(7).指学问博大精深的人。 清 顾炎武 《与潘次耕札》:“接手书,具感急难之诚,尤钦好学之篤。顾惟鄙劣,不足以裨助高深,故从游之示,未敢便诺。”
(8).高低深浅的略语。 唐 张九龄 《题画山水障》诗:“良工适我愿,妙墨挥巖泉。变化合羣有,高深侔自然。” 宋 曾巩 《谢中书舍人表》:“岂伊凡庶,可测高深。”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洪更生》:“书内所称如先法 宪皇帝 之严明,后法 仁皇帝 之宽仁等语,妄测高深,意存轩輊,狂谬已极。”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