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隐几(隱几)yǐn jī
(1).靠着几案,伏在几案上。《孟子·公孙丑下》:“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庄子·齐物论》:“ 南郭子綦 隐机而坐,仰天而嘘。” 成玄英 疏:“隐,凭也。 子綦 凭几坐忘,凝神遐想。” 宋 陆游 《秋日焚香读书戏作》诗:“世事无端自纠纷, 放翁 隐几对炉熏。” 清 洪升 《长生殿·雨梦》:“漏鼓三交,且自隐几而卧。”
(2).几案。 南朝 齐 谢朓 有《乌皮隐几》诗。《南齐书·孔稚珪传》:“﹝ 太祖 ﹞餉 灵产 白羽扇素隐几。”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会稽记》: 上虞 兰室山 葛玄 所隐之处,有隐几,化为鹿。” ——《漢語大詞典》
(2).几案。 南朝 齐 谢朓 有《乌皮隐几》诗。《南齐书·孔稚珪传》:“﹝ 太祖 ﹞餉 灵产 白羽扇素隐几。”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会稽记》: 上虞 兰室山 葛玄 所隐之处,有隐几,化为鹿。” ——《漢語大詞典》
读 ( 讀 ) dú/dòu
读 [ dú ]
- 依照文字念:~数。~经。~书。宣~。朗~。范~。
- 看书,阅览:阅~。速~。默~。~者。
- 求学:走~。
- 字的念法:~音。~破。
- 旧指文章里一句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句~。
黄老 huáng lǎo
黄帝 和 老子 的并称。后世道家奉为始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申子 之学本於 黄 老 而主刑名。” 唐 韩愈 《原道》:“ 黄 老 于 汉 ,佛于 晋 、 魏 、 梁 、 隋 之间。” 宋 陆游 《古风》诗之一:“少年慕 黄 老 ,雅志在山林。” ——《漢語大詞典》
闲居(閒居)xián jū
亦作“间居”。亦作“闲居”。 间杂相居。《诗·小雅·巷伯》“成是南箕” 毛 传:“﹝妇人﹞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子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一本作“ 閒居 ”。 唐 元稹 《莺莺传》:“予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紈綺间居,曾莫留盼。”
亦作“间居”。亦作“闲居”。 1.谓避人独居。《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 閒居, 子夏 侍。” 陆德明 释文:“退燕避人曰閒居。”《荀子·解蔽》:“是以闢耳目之欲,而远蚊蝱之声,闲居静思则通。” 晋 陶潜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2).安闲居家;在家里住着无事可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閒居,不慕官爵。” 宋 苏轼 《赐镇江军节度使充集禧观使韩绛赴阙诏》:“请老閒居,固非所望。”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在 沪 上闲居了半年,因为失业的结果,我的寓所迁移了三处。”
(3).闲静的住所。 唐 孟浩然 《宴鲍二宅》诗:“闲居枕清 洛 ,左右接大野。” 唐 王建 《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里寄閒居。” 宋 陆游 《斋中杂兴》诗之十:“閒居寂无客,柴门昼常关。” ——《漢語大詞典》
亦作“间居”。亦作“闲居”。 1.谓避人独居。《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 閒居, 子夏 侍。” 陆德明 释文:“退燕避人曰閒居。”《荀子·解蔽》:“是以闢耳目之欲,而远蚊蝱之声,闲居静思则通。” 晋 陶潜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2).安闲居家;在家里住着无事可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閒居,不慕官爵。” 宋 苏轼 《赐镇江军节度使充集禧观使韩绛赴阙诏》:“请老閒居,固非所望。”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在 沪 上闲居了半年,因为失业的结果,我的寓所迁移了三处。”
(3).闲静的住所。 唐 孟浩然 《宴鲍二宅》诗:“闲居枕清 洛 ,左右接大野。” 唐 王建 《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里寄閒居。” 宋 陆游 《斋中杂兴》诗之十:“閒居寂无客,柴门昼常关。” ——《漢語大詞典》
耳目 ěr mù
(1).耳朵和眼睛。《礼记·仲尼燕居》:“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史记·五帝本纪》:“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宋 苏轼 《石菖蒲赞》:“菖蒲味辛温无毒,开心补五臟,通九窍,明耳目。” 鲁迅 《彷徨·伤逝》:“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回向我的耳目里,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
(2).犹视听,见闻。引申为审察和了解。《国语·晋语五》:“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於我也,故不敢。”《梁书·武帝纪中》:“故能物色幽微,耳目屠钓,致王业於缉熙,被淳风於遐邇。”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所患耳目不广,不能周知民间苦乐,国势安危。”
(3).指视听所系的事物或标志。《左传·成公二年》:“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4).比喻能起耳目作用者。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上》:“《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唐 韩愈 《争臣论》:“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 梁启超 《〈清议报〉叙例》:“是以联合同志,共兴《清议报》,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刘少奇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5).比喻辅佐或亲信之人。《书·益稷》:“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孔颖达 疏:“君为元首,臣为股肱耳目,大体如一身也。”《旧唐书·姚珽传》:“臣以庸朽,滥居辅弼,虚备耳目。”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一》:“举天下至於无可信,而乃欲寄其耳目,託其心腹,则其势不得不流於偏重,而私昵得以用之矣。”
(6).指侦察或了解情况。亦指暗探。《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 吏皆为耳目,诸 灌氏 皆亡匿, 夫 繫,遂不得告言 武安 隐事。”《北史·房彦谦传》:“唯愿远布耳目,精加采访,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大 清 又厚抚 辽 人之往来我地者,於是降人与 辽 人皆为我耳目。”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有些场合,他不去,会有人告诉他的,至少有 江菊霞 这个耳目。” 周建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派了联络员带领我们躲过了敌人的耳目,通过了层层封锁线。” ——《漢語大詞典》
(2).犹视听,见闻。引申为审察和了解。《国语·晋语五》:“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於我也,故不敢。”《梁书·武帝纪中》:“故能物色幽微,耳目屠钓,致王业於缉熙,被淳风於遐邇。”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所患耳目不广,不能周知民间苦乐,国势安危。”
(3).指视听所系的事物或标志。《左传·成公二年》:“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4).比喻能起耳目作用者。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上》:“《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唐 韩愈 《争臣论》:“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 梁启超 《〈清议报〉叙例》:“是以联合同志,共兴《清议报》,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刘少奇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5).比喻辅佐或亲信之人。《书·益稷》:“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孔颖达 疏:“君为元首,臣为股肱耳目,大体如一身也。”《旧唐书·姚珽传》:“臣以庸朽,滥居辅弼,虚备耳目。”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一》:“举天下至於无可信,而乃欲寄其耳目,託其心腹,则其势不得不流於偏重,而私昵得以用之矣。”
(6).指侦察或了解情况。亦指暗探。《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 吏皆为耳目,诸 灌氏 皆亡匿, 夫 繫,遂不得告言 武安 隐事。”《北史·房彦谦传》:“唯愿远布耳目,精加采访,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大 清 又厚抚 辽 人之往来我地者,於是降人与 辽 人皆为我耳目。”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有些场合,他不去,会有人告诉他的,至少有 江菊霞 这个耳目。” 周建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派了联络员带领我们躲过了敌人的耳目,通过了层层封锁线。” ——《漢語大詞典》
清 qīng《國語辭典》
清 [ qīng ]
形- 澄净、纯洁。与「浊」相对。如:「清洁」、「清澈」。《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高洁、廉洁。如:「清望」、「清廉」、「清士」。元·郑廷玉《冤家债主·第四折》:「法正天须顺,官清民自安。」
- 寂静。如:「冷清」、「清静」。
- 秀美。如:「眉清目秀」。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 安定、太平。如:「清平盛世」。《文选·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之一》:「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 单纯的。如:「清一色」、「清唱」。
- 净尽、一点也不留。如:「债还清了。」、「书款付清了。」
- 详细、明白。如:「点清数目」、「查清户口」、「誊清作文」。
- 使干净、使整齐。如:「清洗」、「清理」、「清除」。
- 整顿。如:「清党」、「肃清」。
- 结帐。如:「清帐」、「清算」、「结清余欠」。
- 点检(清楚)。如:「清点」、「清仓」。《儒林外史·第六回》:「你们各人管的田房、利息帐目,都连夜攒造清完,先送与我逐细看过。」
- 朝代名。参见「清朝 」条。
- 参见「血清 」条。
- 姓。如宋代有清贤。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