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老翁跨白鹤,魏坛元君携青童。
神山鼎峙沧海东,瑶池翠水环银宫。朝霞夕霏自今古,飙车羽轮何憧憧。
文馆岧峣霄汉立,群贤飞佩翔鹓鸿。人间风日总不到,逍遥宛在神山中。
苕溪闽山两仙伯,双槎贯月凌溟濛。分光东壁笔摛锦,携手西昆气垂虹。
承明厌直江湖去,回首云雾迷方蓬。风萍既散俄复聚,赤帷朱轓巧相逢。
旧游共说横秋下,城隅胜槩髣髴同。寓意瀛洲规小筑,轩楹突兀浮青红。
弱水休论三万里,玉楼未羡十二重。洞门无锁棠阴昼,太华吹香藕花风。
夜藜吐耀来太乙,旨酒共饮烦壶公。临汝自昔号仙窟,左有灵谷右峨蜂。
浮丘老翁跨白鹤,魏坛元君携青童。欣闻琼宙出金柅,往往挽袂来相从。
祇恐济世缘未了,一麾一节难久容。九天丹凤衔双诏,脩门并辔摇冬珑。
不但十八学士同步武,风云廊庙两两登夔龙。共办霖雨舟楫功,他年相与骑鲸追乔松。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浮丘 fú qiū
(1).即 浮丘公 。《文选·郭璞〈游仙诗〉之三》:“左挹 浮丘 袖,右拍 洪崖 肩。” 李善 注引《列仙传》:“ 浮丘公 接 王子乔 以上 嵩高山 。” 唐 李白 《凤笙篇》:“莫学吹笙 王子晋 ,一遇 浮丘 断不还。” 唐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见寄》诗:“何时得把 浮丘 袖?白日将昇第九天。” 宋 司马光 《游仙曲》之二:“何时得接 浮丘 袂,沧海横飞万餘里。”参见“ 浮丘公 ”。
(2).复姓。 汉 有 浮丘伯 。见《汉书·儒林传·申公》。 ——《漢語大詞典》
(2).复姓。 汉 有 浮丘伯 。见《汉书·儒林传·申公》。 ——《漢語大詞典》
老翁 lǎo wēng
(1).年老的男子。含尊重意。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唐 李颀 《野老曝背》诗:“百岁老翁不种田,惟知曝背乐残年。” 清 赵翼 《春游》诗:“著个老翁堪入画,陌头扶杖髩萧骚。”《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只见庵内走出一个老翁来,定睛看时,不是别人,就是 潘保正 。”
(2).对有权势者的称呼。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至 分宜 当国,而諛者称老翁,其厚之甚者称夫子;此后门生称座主俱曰老师。余自丙辰再入朝,则三品以上庶僚,多称之曰老翁,又有无故而称老师者。”
(3).老父。《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况且老翁把你留京,深望你这番乡试一举成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你老翁在家时,我就受他的惠不少,今天又叨扰你了。”
(4).指老天爷。《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假若误出误入,那有罪的老死牖下,无罪的却命絶于囹圄刀锯之间。难道头顶上这个老翁,是没有眼睛的么?” ——《漢語大詞典》
(2).对有权势者的称呼。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至 分宜 当国,而諛者称老翁,其厚之甚者称夫子;此后门生称座主俱曰老师。余自丙辰再入朝,则三品以上庶僚,多称之曰老翁,又有无故而称老师者。”
(3).老父。《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况且老翁把你留京,深望你这番乡试一举成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你老翁在家时,我就受他的惠不少,今天又叨扰你了。”
(4).指老天爷。《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假若误出误入,那有罪的老死牖下,无罪的却命絶于囹圄刀锯之间。难道头顶上这个老翁,是没有眼睛的么?” ——《漢語大詞典》
跨 kuà《國語辭典》
跨 [ kuà ]
动- 举步移动。如:「向右横跨一步。」
- 乘、骑。《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裤白虎,被豳文,跨野马。」宋·陆游〈谒石犀庙〉诗:「兴亡俱昨梦,惆怅跨驴归。」
- 越过。《左传·昭公十三年》:「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康王跨之。」晋·杜预·注:「跨,过其上也。」
- 超出、胜过。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四:「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 兼及。如:「跨组」、「跨行」。《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统驭、占有。《国语·晋语一》:「不跨其国,可谓挟乎?」三国吴·韦昭·注:「跨,犹据也。」《史记·卷八七·李斯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横架其上。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三上·粤西游记》:「二水合而西南,则又观音桥跨之。」
- 悬挂、佩戴。《水浒传·第四五回》:「石秀捉了包裹,跨了解腕尖刀,来辞潘公。」
- 两腿之间。《汉书·卷三四·韩信传》:「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通「胯」。
白鹤 bái hè
一种鹤,俗称仙鹤 ——《整理自网络》
魏 wèi《國語辭典》
魏 [ wèi ]
名- 国名。战国时的一国,其故址约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后灭于秦。
- 朝代名:➊ (西元220~265)三国之一。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与蜀、吴并称三国。有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及陕西中部、湖北、江苏、安徽北部等地。➋ 参见「[[后魏]]」条。
- 姓。宋代有魏文翁。
魏 [ wéi ]
形- 高大的样子。《史记·卷三九·晋世家》:「万,盈数也;魏,大名也。」裴骃集解引服虔曰:「魏喻巍。巍,高大也。」同「巍 」。
坛 ( 壇 罈 ) tán
坛 [ tán ]
- 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天~。地~。登~拜将。
- 用土堆成的平台:花~。
- 僧道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神~。法~。
- 文艺界、体育界或舆论阵地:艺~。文~。球~。论~。
- 一种口小肚大的陶器:~子。水~。
元君 yuán jūn
(1).贤德的国君。《国语·晋语七》:“抑人之有元君,将禀命焉。” 韦昭 注:“元,善也。”一说,犹元首。见 杨树达 《积微居读书记·读国语小识·晋语七》。
(2).道教语。女子成仙者之美称。 唐 吕岩 《七言》诗之四九:“紫詔随鸞下玉京,元君相命会三清。”《云笈七籤》卷九七:“ 南极王夫人 , 王母 第四女也,名 林 ,字 容真 ,一号 南极紫元夫人 ,或号 南极元君 。”如: 金母元君 ( 西王母 ); 碧霞元君 ( 后土夫人 )。
(3).祖先。 汉 刘向 《列女传·齐东郭姜》:“请就元君之庙而死焉。” ——《漢語大詞典》
(2).道教语。女子成仙者之美称。 唐 吕岩 《七言》诗之四九:“紫詔随鸞下玉京,元君相命会三清。”《云笈七籤》卷九七:“ 南极王夫人 , 王母 第四女也,名 林 ,字 容真 ,一号 南极紫元夫人 ,或号 南极元君 。”如: 金母元君 ( 西王母 ); 碧霞元君 ( 后土夫人 )。
(3).祖先。 汉 刘向 《列女传·齐东郭姜》:“请就元君之庙而死焉。” ——《漢語大詞典》
携 ( 攜 ) xié
携 [ xié ]
- 带:~手。~带。扶老~幼。
- 离,叛离:~离。~贰。
青童 qīng tóng
(1).神话传说中的仙童。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洞庭山 ﹞昔有 青童 秉烛飇飞轮之车至此,其迹存焉。”《太平广记》卷十一引 宋 曾慥 《集仙传·大茅君》:“ 汉 元寿 二年,八月己酉, 南岳真人赤君 、 西城王君 及诸 青童 并从 王母 降於 盈 室。”
(2).引申为修炼有素的道士。 唐 李白 《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诗:“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
(3).即 青童君 。 唐 顾况 《短歌行》之六:“ 轩辕 弓箭无人识, 东海 青童 寄消息。” 唐 李白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步网绕碧落,倚树招 青童 。” 王琦 注:“《真灵位业图》:‘ 龚仲阳 、 幼阳 兄弟二人,受道於 青童君 。’” 宋 苏轼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戏作此数句》诗:“喜我归有期,举酒属 青童 。” 王十朋 注引 赵次公 曰:“ 青童 ,神仙 青童君 也。” 陈三立 《榘林五十生日赋赠》之三:“神丹受得 青童 祕,散落人间只等閒。”参见“ 青童君 ”。
(4).指少年。 唐 于鹄 《古挽歌》:“青童抱何物,明月与香囊。” 清 郑燮 《止足》诗:“闺中少妇,好乐无猜;花下青童,慧黠适怀。” 续范亭 《总部观平剧》诗:“丰衣足食好榜样,两个青童四百磅。”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修炼有素的道士。 唐 李白 《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诗:“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
(3).即 青童君 。 唐 顾况 《短歌行》之六:“ 轩辕 弓箭无人识, 东海 青童 寄消息。” 唐 李白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步网绕碧落,倚树招 青童 。” 王琦 注:“《真灵位业图》:‘ 龚仲阳 、 幼阳 兄弟二人,受道於 青童君 。’” 宋 苏轼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戏作此数句》诗:“喜我归有期,举酒属 青童 。” 王十朋 注引 赵次公 曰:“ 青童 ,神仙 青童君 也。” 陈三立 《榘林五十生日赋赠》之三:“神丹受得 青童 祕,散落人间只等閒。”参见“ 青童君 ”。
(4).指少年。 唐 于鹄 《古挽歌》:“青童抱何物,明月与香囊。” 清 郑燮 《止足》诗:“闺中少妇,好乐无猜;花下青童,慧黠适怀。” 续范亭 《总部观平剧》诗:“丰衣足食好榜样,两个青童四百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