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引何郎兴,山余支遁名。

王稚登明代〕《支硎寺看梅听僧家吹笛

梅引何郎兴,山余支遁名。
寒泉似陇水,僧笛学羌声。
一雨花林寂,无人山殿清。
年年二三月,繁丽不堪行。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何郎遁名

梅 méi《國語辭典》

梅 [ méi ]

  1. 植物名。蔷薇科樱属,落叶乔木。性耐寒,叶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色红或白。果实味酸,可食。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2. 姓。宋代有梅尧臣,明代有梅鼎祚。
引 yǐn《國語辭典》

引 [ yǐn ]

  1. 开弓。《庄子·田子方》:「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孟子·尽心上》:「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2. 拉。《韩非子·人主》:「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聊斋志异·卷一·尸变》:「客大惧,恐将及己,潜引被覆首,闭息忍咽以听之。」
  3. 伸长、延长。《左传·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领西望。」唐·韩愈〈进学解〉:「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4. 领导、带领。《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红楼梦·第一回》:「适因小女啼哭,引他出来作耍。」
  5. 招致、招惹。如:「抛砖引玉」。唐·白居易〈初授秘监并赐金紫闲吟小酌偶写所怀〉诗:「酒引眼前兴,诗留身后名。」清·洪升《长生殿·第三八出》:「无端唱出兴亡恨,引得傍人也泪流。」
  6. 推荐、选拔。《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王莽国师刘歆引嚣为士。」唐·钱起〈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诗:「遥想青云丞相府,何时开合引书生。」
  7. 援用。汉·何休〈公羊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读。」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
  8. 退避、退出。《礼记·玉藻》:「侍坐则必退席,不退,则必引而去君之党。」宋·苏轼〈与辩才禅师〉诗:「得此闲郡,虽未能超然远引,亦退老之渐也。」
  9. 承受。《新唐书·卷八○·太宗诸子传·庶人佑传》:「诚能饬躬引咎,万纪请入朝言之,上意宜解。」《三国演义·第九九回》:「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
  1.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公制一引等于一百公尺。也称为「公引」。
  2. 纸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胡子远之父,唐安人,家饶财,常委仆权钱,得钱引五千缗,皆伪也。」
  3. 通行证。如:「路引」。《西游记·第五四回》:「请投馆驿注名上簿,待下官执名奏驾,验引放行。」《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见了大尹,给引还乡。」
  4. 拉柩车的绳索。《礼记·檀弓下》:「吊于葬者必执引,若从柩及圹皆执绋。」
  5. 文体名。相当于「序」,而较序短。唐·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苏东坡祖名字,故为人作序皆用叙序,又以未安,遂改作引。」
  6. 一种乐府诗体。如:「思归引」、「箜篌引」。唐·元稹〈乐府古题序〉:「赋、颂、引、谣、……、词、调,皆诗人六义之余,而作者之旨。」
何郎 hé láng
(1). 三国 魏 驸马 何晏 仪容俊美,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人称“傅粉 何郎 ”。后即以“何郎”称喜欢修饰或面目姣好的青年男子。见《世说新语·容止》《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裴松之 注引《魏略》。 唐 宋璟 《梅花赋》:“儼如傅粉,是谓 何郎 。” 唐 许浑 《夏日戏题郭别驾东堂》诗:“犹恐 何郎 热,冰生白玉盘。”
(2).借作驸马的美称。 唐 刘禹锡 《题于家公主旧宅》诗:“ 何郎 独在无恩泽,不似当初傅粉时。”
(3).指 南朝 梁 诗人 何逊 。 何逊 青年时即以文学著称,为当时名流所称道。 唐 李商隐 《漫成》诗之三:“雾夕咏芙蕖, 何郎 得意初。” 宋 刘克庄 《沁园春·维扬作》词:“甚都无人诵, 何郎 诗句,也无人报,书记平安。” 明 高启 《梅花》诗之一:“自去 何郎 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4).借指才高的年轻男子。 明 叶宪祖 《丹桂钿合》第七折:“ 何郎 俊才调凌云, 谢女 艳容华濯露。”  ——《漢語大詞典》
兴 ( 興 ) xīng/xìng
兴 [ xīng ]
  1.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
  2.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
  3.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
  4. 流行,盛行:时~。新~。
  5. 准许:不~胡闹。
  6. 或许:~许。
  7. 姓。
兴 [ xìng ]
◎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味。~致。豪~。雅~。败~。游~。扫~。即~。助~。~高采烈。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1.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2.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3. 姓。如晋代有山涛。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余 ( 餘 ) yú《國語辭典》

    余 [ yú ]

    1. 我,表第一人稱。《文選·班彪·北征賦》:「余遭世之顛覆兮,罹填塞之阨災。」《文選·陸機·歎逝賦》:「余將老而為客。」
    1. 剩下、多餘。《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同「餘 」。
    2. 姓。如宋代有余靖。

    余 [ xú ]

    1. 參見「余余」、「余吾鎮」等條。
    支 zhī《國語辭典》

    支 [ zhī ]

    1. 草木的枝条。《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汉书·卷四九·鼌错传》:「屮木蒙茏,支叶茂接。」通「枝」。
    2. 旁系、分出的派别。如:「旁支」、「分支」。
    3. 手脚。《易经·坤卦·文言曰》:「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通「肢」。
    4. 地支的简称。《史记·卷二六·历书》「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句下司马贞索隐引《尔雅·释天》:「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5. 量词:➊ ​ 计算队伍的单位。如:「一支强有力的军队。」➋ ​ 计算歌曲、乐曲的单位。如:「两支歌曲」。➌ ​ 计算绵纱细度的单位。支数愈多,纱质愈细。如:「八十支纱」。➍ ​ 计算灯光强度的单位。如:「四十支光」。
    6. 姓。如唐代有支叔才。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撑持、维持。《国语·越语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水浒传·第九九回》:「我这威胜万山环列,粮草足支二年。」
    2. 承受、受得住。如:「体力不支」、「乐不可支」。
    3. 付款。如:「收支」、「开支」。
    4. 领取。如:「预支」、「先支了一个月的薪水。」
    5. 调度、分配、遣走。如:「支配」、「把他支走了。」
    1. 别出的、由总体分出来的。如:「支店」、「支行」。
    遁名 dùn míng
    犹言隐姓埋名。《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三国 魏 刘邵 《七华》:“ 玄休先生 ,弃世遁名。”《梁书·文学传下·谢几卿》:“遁名屠肆,发迹关市,其人缅邈,餘流可想。”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