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

欧阳修宋代〕《石曼卿墓表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耶?”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驰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忻,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有子济、滋。天子闻其丧,官其一子,使禄其家。既卒之三十七日葬于太清之先茔,其友欧阳修表于其墓曰:

  呜呼曼卿!宁自混以为高,不少屈以合世,可谓自重之士矣。士之所负者愈大,则其自顾也愈重,自顾愈重,则其合愈难。然欲与共大事,立奇功,非得难合自重之士,不可为也。古之魁雄之人,未始不负高世之志,故宁或毁身污迹,卒困于无闻。或老且死,而幸一遇,犹克少施于世。若曼卿者,非徒与世难合,而不克所施,亦其不幸不得至乎中寿,其命也夫!其可哀也夫!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乡兵十万奉使籍兵河东称旨赐绯银鱼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乡兵(鄉兵)xiāng bīng
古代地方武装。始于 西魏 、 北周 ,由大都督或仪同统领,居于本乡。其后历代有之。《隋书·张奫传》:“ 高祖 作相,授大都督,领乡兵。”《宋史·兵志四》:“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清史稿·兵志四》:“乡兵始自 雍 乾 ,旋募旋散,初非经制之师……各省举办团练,有驻守地方者,有随营征勦者。”  ——《漢語大詞典》
数 ( 數 ) shù/shǔ/shuò
数 [ shù ]
  1. 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目。~量。~词。~论(数学的一支,主要研究正整数的性质以及和它有关的规律)。~控。
  2. 几,几个:~人。~日。
  3. 技艺,学术:“今夫弈之为~,小~也”。
  4. 命运,天命:天~。气~。
数 [ shǔ ]
  1. 一个一个地计算:不可胜~。~九。
  2. 比较起来突出:~得着。
  3. 责备,列举过错:~落。
  4. 谈论,述说:~说。~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数 [ shuò ]
  1. 屡次:~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十万(十萬)shí wàn
数目。一百个千。用以形容数量极多。《孟子·公孙丑下》:“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欲富乎?” 唐 杜甫 《渔阳》诗:“繫书请问 燕 耆旧,今日何须十万兵?” 宋 陆游 《好事近》词:“驱退睡魔十万,有双龙苍璧。”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 。”  ——《漢語大詞典》
曼 màn《國語辭典》

曼 [ màn ]

  1. 延长。《汉书·卷二二·礼乐志》:「德施大,世曼寿。」
  2. 张、展。《楚辞·屈原·九章·哀郢》:「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
  1. 长。《淮南子·泛论》:「侯同曼声之歌,愤于志,积于内,盈而发音。」《文选·王襃·四子讲德论》:「但悬曼矰,蒲苴不能以射。」
  2. 美、柔美。如:「妙歌曼舞」。《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上》:「郑女曼姬,被阿锡,揄纻缟。」
  1. 姓。如汉代有曼满。

曼 [ ​wàn ]

  1. (一)​之又音。
卿 qīng《國語辭典》

卿 [ qīng ]

  1. 職官名。古代指位在大夫之上的官爵。如:「上卿」、「公卿」。
  2. 對人的尊稱。《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衛人謂之慶卿。」
  3. 姓。如清代有卿祖培。
  1. 君對臣的美稱。宋·岳飛〈良馬對〉:「卿得良馬否?」
  2. 對同輩的敬稱。唐·杜甫〈惜別行送向卿〉詩:「卿家兄弟功名震。」同「您 」。
  3. 夫妻的相稱或專指夫對妻的稱呼。《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
奉使 fèng shǐ
奉命出使。《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奉使则 张騫 、 苏武 。” 唐 张鷟 《游仙窟》:“僕从 汧陇 ,奉使 河源 。”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 秀水 钱籜石 侍郎,奉使祭告 尧 陵。”  ——《漢語大詞典》
籍兵 jí bīng
(1).征集兵士。《汉书·贾捐之传》:“乃探 平城 之事,録 冒顿 以来数为边害,籍兵厉马,因富民以攘服之。”
(2).在编的军士。《金史·章宗纪四》:“ 河南 皆听 揆 节制如故,尽徵诸道籍兵。”  ——《漢語大詞典》
河东(河東)hé dōng
黄河 流经 山西省 境,自北而南,故称 山西省 境内 黄河 以东的地区为“河东”。《左传·僖公十五年》:“于是 秦 始征 晋 河东 ,置官司焉。”《孟子·梁惠王上》:“ 河内 凶,则移其民於 河东 ,移其粟於 河内 。 河东 凶亦然。” 赵岐 注:“ 魏 旧在 河东 ,后为强国兼得 河内 也。”  ——《漢語大詞典》
还 ( 還 ) huán/hái
还 [ huán ]
  1.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乡。~俗。衣锦~乡。返老~童。
  2.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手。~击。以眼~眼。以牙~牙。
  3. 偿付:归~。偿~。~本。原物奉~。
  4. 古同“”,环绕。
  5. 姓。
还 [ hái ]
  1. 依然,仍然:这本书~没有看完。
  2.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3. 再,又:锻炼身体,~要注意休息。
  4. 尚,勉强过得去:身体~好。
  5. 尚且:他~搬不动,何况我呢?
称旨(稱旨)chēng zhǐ
符合上意。《汉书·孔光传》:“奉使称旨,由是知名。”《陈书·赵知礼传》:“ 知礼 为文赡速,每占授军书,下笔便就,率皆称旨。”《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战士重伤者,赏不过帛数端,今优人一谈一笑称旨,往往赐束帛、万钱、锦袍、银带,彼战士见之,能不觖望。”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康熙 某年,詔宣 青浦 沈文恪公 荃 入内廷赋诗,称旨,赏貂裘一袭。 沈 绘‘殿廷槖笔’、‘閤门赐貂’二图,以纪荣遇。”  ——《漢語大詞典》
赐绯(賜緋)cì fēi
(1).赐给绯色的官服。 唐 代五品、四品官服绯,后世服绯品级不尽相同。 唐 元稹 《同州刺史谢上表》:“不料陛下天听过卑,朱书授臣制誥, 延英 召臣赐緋。”《新五代史·周臣传·扈载》:“迁翰林学士,赐緋,而 载 已病,不能朝谢。”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三:“ 太宗 方奬拔文士,闻其( 王禹偁 )名,召拜右拾遗,直史馆,赐緋。”
(2).指 唐玄宗 把骰子的四点饰以朱色之事。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下:“上与妃采戏,将北,唯重四转败为胜。连叱之,骰子宛转而成重四,遂命 高力士 赐緋,风俗因而不易。” 元 谢宗可 《双陆》诗:“彩骰清响押盘飞,曾记 唐 宫为赐緋。”  ——《漢語大詞典》
衣 yī《國語辭典》

衣 [ yī ]

  1. 人身上所穿,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通常用布帛、皮革或各種纖維質料做成。如:「毛衣」、「雨衣」、「睡衣」。
  2. 包在物體外的東西。如:「書衣」、「胞衣」、「糖衣藥丸」。
  3. 蔬菜、果實外的薄皮。唐·李建勳〈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詩二首之一:「隔紙烘茶蕊,移鐺剝芋衣。」
  4. 特指苔蘚等延貼地面、岩石或樹皮上生長的隱花植物。如:「苔衣」、「地衣」。唐·白居易〈營閒事〉詩:「暖變牆衣色,晴催木筆花。」
  5. 姓。如明代有衣守信。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衣 [ yì ]

  1. 穿。《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
  2. 覆蓋。《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管子·度地》:「以徒隸給大雨,隄防可衣者衣之。」
  3. 倚靠。《書經·康誥》:「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元·關漢卿《雙赴夢·第四折》:「衣的我奉玉甌,進御酒,一齊山壽。」
银鱼(銀魚)yín yú
(1).鱼名。俗称面条鱼。鱼体细长,光滑,无鳞,白色,微透明。头平扁,口大。栖息于近海、河口或淡水湖泊。
(2).见“ 银鱼符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