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兴百事皆修明,李姚史学贾孔经,医方亦校于志宁。

洪亮吉清代〕《修本草

《七略》详《素问》,《七录》升《本草》,吴公华公所搜讨。唐兴百事皆修明,李姚史学贾孔经,医方亦校于志宁。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百事修明史学医方

唐 táng《國語辭典》

唐 [ táng ]

  1. 朝代名:➊ ​ 传说中帝尧的时代。➋ ​ 参见「唐朝 」条。➌ ​ 参见「[[后唐]]」条。➍ ​ 参见「[[南唐]]」条。
  2. 中国的别称。如:「唐装」、「唐人街」。
  3. 庭院中的道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文选·张衡·东京赋》:「植华平于春圃,丰朱草于中唐。」
  4. 姓。如明代有唐顺之。
  1. 广大。《文选·枚乘·七发》:「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
  2. 参见「[[荒唐]]」条。
  3. 参见「唐突 」条。
  1. 虚、空。如:「功不唐捐」。
兴 ( 興 ) xīng/xìng
兴 [ xīng ]
  1.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
  2.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
  3.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
  4. 流行,盛行:时~。新~。
  5. 准许:不~胡闹。
  6. 或许:~许。
  7. 姓。
兴 [ xìng ]
◎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味。~致。豪~。雅~。败~。游~。扫~。即~。助~。~高采烈。
    百事 bǎi shì
    各种事务;事事。《书·舜典》“纳于百揆,百揆时叙” 孔 传:“ 舜 举八凯,使揆度百事,百事时叙,无废事业。”《史记·淮阴侯列传》:“审豪氂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 吕公忌 曰:‘九日天明时,以片餻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 茅盾 《子夜》十七:“我就是百事无味,心神不安!”  ——《漢語大詞典》
    皆 jiē《國語辭典》

    皆 [ jiē ]

    1. 全、都,統括之詞。如:「草木皆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眾人皆醉,我獨醒。」《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2. 並、同。《儀禮·聘禮》:「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階。」通「偕」。
    修明 xiū míng
    (1).发扬光大。 唐 元稹 《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二表》:“卿宜为我提振大法,修明政经。” 明 方孝孺 《与朱伯清长史》:“修明政教,戢和人民,劳之而不怨,杀之而不愤。”
    (2).阐明。《汉书·律历志》:“今广延羣儒,博谋讲道,修明旧典……立于五则,备数和声,以利兆民。”《后汉书·钟离意传》:“伏惟陛下躬行孝道,修明经术,郊祀天地,畏敬鬼神,忧恤黎元,劳心不怠。” 唐 权德舆 《送别沅汎》诗:“经术既修明,艺文亦葳蕤。” 明 方孝孺 《深虑论四》:“有贤主如 宣王 者復出,赫然奋发,举 文 武 之遗典而修明之。”
    (3).整饬昭明。《后汉书·滕抚传》:“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言行龟鉴》卷六:“法令修明,上下一心。” 邹韬奋 《对莫洛托夫外交报告的感想》:“有着修明的内政与强大的国力为后盾。”
    (4).谓谨饬而清明。《汉书·匡衡传》:“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先帝委政,遂及朕躬。”  ——《漢語大詞典》
    李 lǐ《國語辭典》

    李 [ lǐ ]

    1. 植物名。薔薇科櫻屬,落葉喬木。葉互生,倒披針形或倒卵形,葉緣呈鋸齒狀。春天開白花。果實為圓卵形,熟時為紅紫色或黃色,味酸,可供生食或作蜜餞用。
    2. 姓。如唐太宗李世民。
    姚 yáo《國語辭典》

    姚 [ yáo ]

    1. 姓。《说文解字·女部》:「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如清代有姚鼐。
    1. 美好的样子。《说文解字·女部》:「姚,娆也。」《荀子·非相》:「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通「窕」。
    2. 远。《荀子·荣辱》:「其温厚矣,其功盛姚远矣。」通「遥」。
    史学(史學)shǐ xué
    (1).研究、编纂人类社会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历史的学问。《晋书·石勒载记下》:“ 任播 、 崔濬 ,为史学祭酒。”《宋史·杨亿传》:“ 真宗 称其才长於史学。”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史学》:“比来史学废絶,至有身处班列而朝廷旧章莫能知者。”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绪言》:“ 中国 史学工作者研究的任务甚为繁重。”
    (2). 唐 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参阅《唐会要·贡举中》。  ——《漢語大詞典》
    贾 ( 賈 ) gǔ/jiǎ
    贾 [ gǔ ]
    1. 作买卖的人;商人。古时特指设店售货的坐商:行商坐~。
    2. 卖:余勇可~(比喻还有多余的力量可以使出)。
    贾 [ jiǎ ]
    1. 姓。
    孔 kǒng《國語辭典》

    孔 [ kǒng ]

    1. 窟窿、洞穴。如:「穿孔」、「針孔」、「毛細孔」、「千瘡百孔」、「無孔不入」。《列子·仲尼》:「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
    2. 孔子的簡稱。如:「孔廟」、「孔孟學說」。《淮南子·俶真》:「孔墨之弟子皆以仁義之術教導於世。」
    3. 姓。如漢代有孔融,唐代有孔穎達。
    1. 通達的。《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上·婼羌傳》:「去長安六千三百里,辟在西南,不當孔道。」
    2. 大。《老子·第二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1. 甚、很、非常。如:「需款孔急」。《文選·枚乘·七發》:「毅武孔猛,袒裼身薄。」《清史稿·卷二○·文宗本紀》:「甲子,詔軍務未竣,需材孔亟,其有知兵之人,所在保舉錄用。」
    经 ( 經 ) jīng
    经 [ jīng ]
    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
    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
    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
    4.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
    5.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
    6.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
    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
    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
    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
    10. 缢死,上吊:自~。
    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
    12. 古同“京”,数目。
    13. 姓。
    医方(醫方)yī fāng
    (1).医生和方士。《史记·货殖列传》:“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
    (2).医术,医道。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医方之事,取妙极难。”《通志·总序》:“医方则有脉经,有灸经,有本草,有方书,有炮炙,有病源,有妇人,有小儿。”
    (3).医书;医疗处方。《北史·艺术传下·许智藏》:“祖 道幼 ,常以母疾,遂览医方,因而究极,时号名医。”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 太宗 閲医方,见《明堂图》,人五臟之系咸附於背……乃詔不得笞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六回:“人家请了 上海县 官医来,评论他的医方,指出他药不对症的凭据,便要去告他。”  ——《漢語大詞典》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1.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1.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1.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1.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校 xiào/jiào《國語辭典》

    校 [ xiào ]

    1. 施教求學的地方。如:「學校」、「補校」、「夜校」。
    2. 中級軍官的名稱,分上校、中校、少校三級。
    3. 姓。如唐代有校桀。

    校 [ jiào ]

    1. 古代的刑具。枷械的統稱。《說文解字·木部》:「校,木囚也。」《資治通鑑·卷二六九·後梁紀四·均王乾化三年》:「庚辰,晉王發幽州,劉仁恭父子皆荷校於露布之下。」
    2. 較量、計較。如:「校力」、「校量」。唐·韓愈〈和侯協律詠筍〉詩:「短長終不校,先後竟誰論。」
    3. 訂正、考訂。如:「校稿」、「校覈」。《國語·魯語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
    4. 考核、考究。《荀子·君道》:「知慮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積久,校之以功。」
    5. 計算。《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志 ( 誌 ) zhì《國語辭典》

    志 [ zhì ]

    1. 意向、抱负、决心。如:「意志」、「志同道合」。《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
    2. 记录事物的书。如:「府志」、「三国志」。《周礼·春官·小史》:「小史掌邦国之志。」
    3. 姓。如元代有志能。
    1. 记载、记录。《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变动。」通「志」。
    2. 牢记。如:「永志不忘」。《荀子·子道》:「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
    宁 ( 寧 ) níng/nìng/zhù《國語辭典》

    宁 [ zhù ]

    1. 大門與屏風之間。《爾雅·釋宮》:「門屏之間謂之宁。」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