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上摇橹声,依稀是钱塘。

陶望龄明代〕《游五泄六首(各有序)

青口龙子为龙时,阳精洞丘谷。
神行物无碍,摧山如剖竹。
青口当其涂,长峦势奔蹙。
砉若万羽林,分行避黄屋。
祇今苔藓壁,即是群山腹。
天空堕石罅,雷与斫云足。
鬼斧一以劖,神鞭驱不续。
踯躅花其巅,聊舒游者目。
第五泄白蜺饮晴壑,一饮万人鼓。
腥风喷涎沫,下有神龙府。
倾崖与回薄,犷石佐虓怒。
十里骨立山,洗濯无撮土。
遥源杳何处,落地名第五。
客来泉亦喜,舞作千溪雨。
赤脚立雨中,衣沾翳厓树。
廿年成始至,重游在何许。
凭君铁锥书,一破苍苔古。
白龙井招提万山里,门与苍崖对。
尝闻白龙井,窈出清溪外。
沿洄未觉远,忽抵前山背。
半壁仙屋深,回峰洞门碍。
奇峦互倾仄,飞溜各形态。
厓松老将化,石笋看来大。
磐谷戴土耕,寒苗接流溉。
蹊幽生晚畏,径转添新爱。
已谓人境穷,蓦与村翁会。
息肩支短策,洗足坐鸣濑。
但见玄发垂,安能辨年辈。
因知云雾间,神仙宛焉在。
第一泄宋景濂记云:“诸泄惟第四级不可至,或以絺围腰
,系巨筏俯而瞰其取道,盖从巅上下耳。
”僧言山下有细路,缘厓可上,则四泄皆可至也。
时方雨,险滑不可置足,褰裳从之。
从者多谏,罢归寺。
诘朝,步上响铁岭,从山腰得斜径,攀挽而行,临其巅望
之,四瀑皆宛宛可见。
夫匡庐、雁荡一级水耳,犹得名,况五泄耶!山雨无崇朝
,青苔助岩险。
四泄安可求,山僧只指点。
兴来身命微,危磴几欲犯。
童仆进苦规,同游亦讥贬。
虑深胆易慑,计阻心竟歉。
胜事忽若吞,清眠梦如魇。
辰餐动归策,临瞰势已俨。
萝葛疲攀缘,荆榛费诛斩。
跖石愁足跌,蹲泥任衣染。
下望五白龙,遥遥竞腾闪。
紫阆一瀑悬百仞,五瀑方到地。
每缘岚雾开,略想峰头翠。
即此料泉源,应从白云坠。
攀藤渐跻陟,屡息始能诣。
谁谓孤峭中,忽有桃源事。
鸡犬散村落,竹木成位置。
连畴溪女桑,卓午樵人市。
向来五瀑布,平流若沟隧。
十里方下山,人家在天际。
玉京洞灵洞积阴晦,火烈不得扬。
一炬才照身,有似秋萤光。
神幽意多危,群客悄不狂。
相牵隧道穷,砑尔开堂皇。
石髓结还滴,蝙蝠鸣且翔。
布席通穴口,投身引其吭。
要当蛇蚓行,恐逼蛟龙藏。
勇夫三四人,老僧启前行。
还言所历殊,一一仙人房。
其下流清泉,其上安桥梁。
蹊岭突高下,尻背时低昂。
火烛黯欲尽,窔奥安可量。
尝闻长老说,有衲来何方。
折松为明灯,腰包裹糇粮。
持咒禁妖怪,表涂留秕糠。
猛志忽地险,深探遍灵乡。
顶上摇橹声,依稀是钱塘。
与君凡境居,安知仙路长。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顶上橹声依稀钱塘

顶上(頂上)dǐng shàng
(1).顶头,高处。指山巅。 唐 林宽 《送僧游太白峰》诗:“顶上多灵跡,尘中少客知。” 唐 黄滔 《壶公山》诗:“数人游顶上,沧海见东边。”
(2).顶礼拜上。极表尊敬。 明 陈洪谟 《继世纪闻》卷一:“公差出外及回京者,朝见毕,皆赴 瑾 ( 刘瑾 )宅见辞。用涴红笺纸写官衔,称‘顶上’字样以为常礼。” 明 陈洪谟 《继世纪闻》:“凡拜帖写‘顶上’,不敢云‘拜上’,‘顶上’之称自此起。”《金瓶梅词话》第七一回:“ 夏公 又留下了一个双红拜帖儿,説道:‘多顶上老公公,拜迟,恕罪。’”《儒林外史》第六回:“二奶奶顶上大老爹,知道大老爹来家了,热孝在身,不好过来拜见。”  ——《漢語大詞典》
摇 ( 搖 ) yáo
摇 [ yáo ]
  1. 摆动:~曳。~晃。~荡。~篮。动~。~摆。~头摆尾。~~欲坠。扶~直上。
  2. 往上升:风举云~。
橹声(櫓聲)lǔ shēng
摇橹声。 唐 刘禹锡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诗:“戍摇旗影动,津晚櫓声促。” 明 桑悦 《题凤洲草堂效吴体》诗:“枕边惊闻櫓声过,槛外俯看云影浮。”  ——《漢語大詞典》
依稀 yī xī
亦作“ 依希 ”。亦作“ 依俙 ”。
(1).隐约;不清晰。 南朝 宋 谢灵运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诗:“依稀採菱歌,彷彿含嚬容。”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字以训正,义以理宣,而 晋 末篇章,依希其旨。” 宋 梅尧臣 《至和元年四月二十日夜梦觉而录之》诗:“滉朗天开云雾阁,依稀身在凤皇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褚生》:“题句犹存,而淡墨依稀,若将磨灭。”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渴涩的歌喉,早就澜漫沉吟,醉呓依稀。”
(2).相像;类似。《魏书·刘昶传》:“故令班镜九流,清一朝轨,使千载之后,我得髣像 唐 虞 ,卿等依俙元、凯。” 宋 田锡 《贻宋小著书》:“为文为诗,为铭为颂,为箴为赞,为赋为歌,氤氲吻合,心与言会,任其或类於 韩 ,或肖於 柳 ,或依稀於 元 白 ,或髣髴於 李 杜 。”
(3).少许;微少。 唐 黄滔 《祭陈先辈》:“谨以依稀蔬果,一二精诚,愿冥符於肹蠁,申永诀於幽明。” 鲁迅 《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他是收集‘小摆设’的名人,临末还有依稀的感喟。”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钱塘(錢塘)qián táng
(1).见“ 钱塘江 ”。
(2).亦作“ 钱唐 ”。古县名。地在今 浙江省 。古诗文中常指今 杭州市 。《史记·秦始皇本纪》:“过 丹阳 ,至 钱唐 。” 张守节 正义:“ 钱唐 ,今 杭州县 。” 唐 李绅 《真娘墓》诗:“还似 钱塘 苏小小 ,祗应迴首是卿卿。”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下:“当 绍兴 中,国家方创都 钱塘 。” 明 皇甫涍 《雪山歌奉寄彭太保》:“君王垂衣念西土, 钱塘 老子不足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