泚笔漫拟古,深扃愧无奇。

张镃宋代〕《次韵傅景夏见赠兼简徐季益

懒情妨勇志,闇识乖明时。
昔人嗟远矣,有梦那见之。
百计谐余衷,第一证以诗。
合处即券钥,宁问渠为谁。
端居偪仄胸,旦旦荆榛披。
又如涸辙鲂,纵漾清塘陂。
宗旨要领会,法律忌脱遗。
泚笔漫拟古,深扃愧无奇。
寒松凛颜采,耻竞桃李姿。
疲马借康庄,敢对骐驎驰。
自娱成自虐,苦心到肝脾。
孰真念本愿,颇或讥繁词。
君侯忽我予,臭味几夙期。
何时结幽磐,开径通双扉。
花明莺锦芗,竹暗蜂烟霏。
应缘更数载,遮莫俗惊窥。
伟编昨珍投,如病和扁医。
月台气醇茂,共社当肩随。
火龟莫视兆,叶吉庸奚疑。
解颐持此先,讵须匡鼎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泚笔拟古

泚笔(泚筆)cǐ bǐ
以笔蘸墨。《新唐书·岑文本传》:“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泚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 清 王晫 《今世说·企羡》:“且读且嘆,遂泚笔为序。” 郁达夫 《志亡儿耀春之殇》诗之一:“虚堂月落星繁夜,泚笔为文记 耀春 。”  ——《漢語大詞典》
漫 màn《國語辭典》

漫 [ màn ]

  1. 水满而外溢。《新唐书·卷一七六·张籍传》:「其流波漫。」
  2. 蒙、覆盖。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三·混沌灯》:「令其仆买大竹作灯毬,漫以黑纸,挂于几桉之侧。」
  1. 遍布的、充满的。如:「漫山遍野」、「漫天大雾」。
  2. 放纵不加拘束。如:「浪漫」、「散漫」、「漫不经心」。《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诸镇入卫之兵,嫌非统属,漫无纪律。」
  3. 模糊不可辨认的样子。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4. 长、远。如:「漫漫长夜」。《文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还望顾旧乡,长路漫浩浩。」
  1. 徒、空、枉。唐·杜甫〈有客〉诗:「漫劳车马驻江干。」宋·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词:「漫悲歌、伤怀吊古。」
  2. 莫、不要。如:「漫说是他,就是你去也不成。」唐·张谓〈赠赵使君美人〉诗:「罗敷独向东方去,漫学他家作使君。」
  3. 随便、胡乱。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聊斋志异·卷二·莲香》:「生疑其妒,漫应之。」

漫 [ mán ]

  1. 水广大的样子。《集韵·平声·桓声》:「漫,水广大貌。」
  1. 盈满。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麤俗。」
拟古(擬古)nǐ gǔ
诗文仿效古人的风格形式。如 汉 扬雄 拟《易》《太玄》,拟《论语》《法言》,以及《文选》中的“杂拟”等。后成为诗体之一。 晋 陆机 、 南朝 宋 鲍照 等皆有《拟古》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拟古惟 江文通 最长,拟 渊明 似 渊明 ,拟 康乐 似 康乐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后拟古而作相材时务内策,仗此决巍科,取青紫,亦不后於人矣。”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拟古之作,或拟其声,或拟其意,或声意并拟。”  ——《漢語大詞典》
深 shēn《國語辭典》

深 [ shēn ]

  1. 从高到下,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很大。与「浅」相反。如:「深海」、「深渊」。
  2. 高奥、精微。如:「他这句话的用意很深。」
  3. 浓厚。如:「一往情深」、「深蓝色」。
  4. 形容时间的久、晚。如:「年深日久」。
  5. 茂盛。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 很、非常。如:「深得人缘」、「深加赞美」。
扃 jiōng《國語辭典》

扃 [ jiōng ]

  1. 安裝在門外的門閂或環鈕。《說文解字·冂部》:「扃,外閉之關也。」清·段玉裁·注:「關者,以木橫持門戶也。」《禮記·曲禮上》:「入戶奉扃,視瞻毋回。」唐·白居易〈遊悟真寺詩〉:「龕間長丈餘,門戶無扃關。」
  2. 門戶的通稱。《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雖情投於魏闕,或假步於山扃。」唐·白居易〈長恨歌〉:「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1. 關閉、關上。《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宜扃岫幌,掩雲關。」《聊齋志異·卷一·嬌娜》:「至門,則雙扉外扃。」

扃 [ jiǒng ]

  1. (一)​之又音。
  2. 參見「扃扃 」條。
愧 kuì/chŏu《國語辭典》

愧 [ kuì ]

  1. 因理虧或做錯事,而感到難為情。如:「慚愧」、「愧不敢當」。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明·宋濂〈秦士錄〉:「兩生素負多才藝,聞弼言,大愧,下樓足不得成步。」
  2. 辱人而使之感到羞慚。《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季孟嘗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
  3. 辜負、對不起。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1. 羞慚。如:「面有愧色」。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奇 qí/jī《國語辭典》

奇 [ qí ]

  1. 特别、不寻常。如:「奇文」、「奇人奇事」、「稀奇古怪」、「奇货可居」。《文选·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唐·杜荀鹤〈投李大夫〉诗:「自小癖于诗,篇篇恨不奇。」
  2. 出人意表、难以揣测。如:「奇计」、「奇谋怪略」。
  3. 善、美好。《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 惊异、视为特殊。《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唐·杜光庭《虬髯客传》:「文静素奇其人,一旦闻有客善相,遽致使迎之。」
  1. 极、甚。《镜花缘·第一二回》:「小吃上完,方及正肴,菜既奇丰,碗亦奇大。」
  1. 特殊或奇险的事物。如:「出奇制胜」。《老子·第五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明·袁宏道〈袁中郎游记·灵隐〉:「撮奇搜胜,物无遁形。」

奇 [ jī ]

  1. 单数的。与「偶」相对。如:「一、三、五……都是奇数。」
  2. 不顺利、乖舛。《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以为李广老,数奇。」唐·王维〈 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1. 余数、零头。《聊斋志异·卷四·狐谐》:「行年二十有奇,尚不能掇一芹。」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