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邺 ( 鄴 ) yè
邺 [ yè ]
- 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北省临漳县西。
- 姓。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名-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刘 ( 劉 ) liú
刘 [ liú ]
- 姓。
公干(公幹)gōng gàn
(1).公正干练。 唐 元稹 《中书省议举县令状》:“右吏部以停年课资之格,取宰邑字人之官,公干强白者,拘以考浅,疾废耄瞶者,得在选中,倒置是非,无甚於此。”
(2).公务;公事。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一折:“你端的为马来将人盼,既不为马共人,却有甚别公干?” 元 杨梓 《霍光鬼谏》第四折:“灭九族诛戮了髫齔,斩全家抄估了事产。可怜见二十年公干。”《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李彪 吩咐道:‘这位相公是州里爷的乡里,护丧回去。有些公干,要在此地方停住两日。’”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六:“那时他从 北京 到了 上海 ,不知道有什么公干。”
(3).办理公事。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如今差他出去公干,万无一失。”《水浒传》第九十回:“那汉道:‘不必文诌了,有肉快切一盘来,俺吃了,要赶路进城公干。’” 明 朱权 《荆钗记·套书》:“打听得承局到 温州 公干, 王十朋 教他寄书。我不免在门首等承局来。” 沙汀 《代理县长》:“县长到省城公干去了。” ——《漢語大詞典》
(2).公务;公事。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一折:“你端的为马来将人盼,既不为马共人,却有甚别公干?” 元 杨梓 《霍光鬼谏》第四折:“灭九族诛戮了髫齔,斩全家抄估了事产。可怜见二十年公干。”《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李彪 吩咐道:‘这位相公是州里爷的乡里,护丧回去。有些公干,要在此地方停住两日。’”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六:“那时他从 北京 到了 上海 ,不知道有什么公干。”
(3).办理公事。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如今差他出去公干,万无一失。”《水浒传》第九十回:“那汉道:‘不必文诌了,有肉快切一盘来,俺吃了,要赶路进城公干。’” 明 朱权 《荆钗记·套书》:“打听得承局到 温州 公干, 王十朋 教他寄书。我不免在门首等承局来。” 沙汀 《代理县长》:“县长到省城公干去了。” ——《漢語大詞典》
山中
唐 王维 山中寄诸弟妹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唐 岑参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徵 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
唐 储光羲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唐 戴叔伦 过故人陈羽山居 不见山中人半载,依然松下屋三间。
唐 李益 上黄堆烽 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
唐 韩翃 宿甑山 山中今夜何人,阙下当年近臣。
唐 刘禹锡 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 山中花带烟岚晚,栈底江涵雪水寒。
唐 王建 题柏岩禅师影堂 山中砖塔闭,松下影堂新。
唐 许浑 重伤杨攀处士二首 其一 酒纵山中性,诗留海上名。
唐 皮日休 寄润卿博士 尘外乡人为许掾,山中地主是茅君。
宋 太上隐者 山居书事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宋 王禹偁 放言 其一 泽畔衣裳兰作佩,山中生计竹为扉。
宋 苏轼 赠王子直秀才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元 赵孟頫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四 长廊岩 山中古仙人,步月自来去。
元 吴师道 寄张子长 叱石山中寻药侣,玩云林下读书声。
元 倪瓒 送元度北游 去寻天上仙人佩,肯顾山中隐者居。
元 杨维桢 寄张伯雨 每瞻湖上青乌去,不觉山中白兔驯。
明 高启 梅花六首 其一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韵府拾遗 东韵》:沈约诗山中有桂树岁暮可言归李频诗梦野在山中 ——《骈字类编》
唐 岑参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徵 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
唐 储光羲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唐 戴叔伦 过故人陈羽山居 不见山中人半载,依然松下屋三间。
唐 李益 上黄堆烽 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
唐 韩翃 宿甑山 山中今夜何人,阙下当年近臣。
唐 刘禹锡 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 山中花带烟岚晚,栈底江涵雪水寒。
唐 王建 题柏岩禅师影堂 山中砖塔闭,松下影堂新。
唐 许浑 重伤杨攀处士二首 其一 酒纵山中性,诗留海上名。
唐 皮日休 寄润卿博士 尘外乡人为许掾,山中地主是茅君。
宋 太上隐者 山居书事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宋 王禹偁 放言 其一 泽畔衣裳兰作佩,山中生计竹为扉。
宋 苏轼 赠王子直秀才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元 赵孟頫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四 长廊岩 山中古仙人,步月自来去。
元 吴师道 寄张子长 叱石山中寻药侣,玩云林下读书声。
元 倪瓒 送元度北游 去寻天上仙人佩,肯顾山中隐者居。
元 杨维桢 寄张伯雨 每瞻湖上青乌去,不觉山中白兔驯。
明 高启 梅花六首 其一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韵府拾遗 东韵》:沈约诗山中有桂树岁暮可言归李频诗梦野在山中 ——《骈字类编》
隐隐(隱隱)yǐn yǐn
(1).隐约不分明貌。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道中》诗之二:“隐隐日没岫,瑟瑟风发谷。”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 江 南岸。”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隔篱远望,隐隐可见 周乡绅 家的祠堂。”
(2).忧戚貌。《荀子·儒效》:“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 杨倞 注:“隐隐,忧戚貌。”《楚辞·刘向〈九叹·怨思〉》:“志隐隐而鬱怫兮,愁独哀而冤结。” 王逸 注:“隐隐,忧也。《诗》云:‘忧心殷殷。’”
(3).象声词。《后汉书·天文志上》:“须臾有声,隐隐如雷。” 晋 傅玄 《杂言》诗:“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宋 司马光 《柳枝词》之四:“属车隐隐远如雷, 陈后 愁眉久不开。”
(4).盛多貌。隐,通“ 殷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沉沉隐隐,砰磅訇礚。” 李善 注:“隐隐,盛貌也。”《文选·潘岳〈闲居赋〉》:“煌煌乎,隐隐乎,兹礼容之壮观,而王制之巨丽也。” 李善 注:“隐隐,盛也,一作殷殷。” 罗惇曧 《文学源流·总论》:“ 三代 以降,文乃益华,百家分流,词逾彬郁,灿乎隐隐,体制大备。” ——《漢語大詞典》
(2).忧戚貌。《荀子·儒效》:“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 杨倞 注:“隐隐,忧戚貌。”《楚辞·刘向〈九叹·怨思〉》:“志隐隐而鬱怫兮,愁独哀而冤结。” 王逸 注:“隐隐,忧也。《诗》云:‘忧心殷殷。’”
(3).象声词。《后汉书·天文志上》:“须臾有声,隐隐如雷。” 晋 傅玄 《杂言》诗:“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宋 司马光 《柳枝词》之四:“属车隐隐远如雷, 陈后 愁眉久不开。”
(4).盛多貌。隐,通“ 殷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沉沉隐隐,砰磅訇礚。” 李善 注:“隐隐,盛貌也。”《文选·潘岳〈闲居赋〉》:“煌煌乎,隐隐乎,兹礼容之壮观,而王制之巨丽也。” 李善 注:“隐隐,盛也,一作殷殷。” 罗惇曧 《文学源流·总论》:“ 三代 以降,文乃益华,百家分流,词逾彬郁,灿乎隐隐,体制大备。” ——《漢語大詞典》
居 jū《國語辭典》
居 [ jū ]
动- 住。《论语·学而》:「居无求安」。《孟子·离娄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
- 坐下。《论语·阳货》:「居,吾语汝。」
- 存积、储存。如:「奇货可居」。《汉书·卷五九·张汤传》:「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
- 处、位于。《孟子·离娄上》:「居下位而不获于上。」唐·刘禹锡〈咏史〉诗二首之二:「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 占有。《晋书·卷三四·羊祜传》:「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 存有、怀著。如:「居心叵测」。
- 住所。如:「故居」、「新居」、「迁居」。
- 住宅、茶楼、饭馆等场所的称号用字。如:「为善长乐居」、「明湖居」、「德林居」。
- 姓。如明代有居节。
居 [ jī ]
助-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谁居?其孟椒乎!」《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