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长风吹醒,剑关云气,更须砥柱,三峡惊湍。

姚勉宋代〕《沁园春(送友人归蜀)

拂剑整装,光射紫霄,斗牛色寒。大丈夫不作,儿曹离别,何须更唱,三叠阳关锦还乡,油幢佐幕,谁道青天行路难。从今去,听声名焰焰,飞动岷山。
征途少饮加餐。要做取功名久远看。卷长风吹醒,剑关云气,更须砥柱,三峡惊湍。闻道槐庭,已登安石,此去须弹贡禹冠。明年里,踏梅花有分,相见长安。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长风吹醒剑关云气砥柱三峡惊湍

卷 juàn/juǎn《國語辭典》

卷 [ juàn ]

  1. 古時書籍寫在絹帛或紙上,捲起來收藏,因此通稱書籍為「卷」。如:「手不釋卷」、「開卷有益」。
  2. 指書有分卷的每一單獨部分。如:「卷一」、「卷二」、「第一卷」、「第二卷」。
  3. 可以捲起來的書、畫。如:「經卷」、「手卷」、「畫卷」、「山水長卷」。
  4. 公私機構的公事文件。如:「卷宗」、「案卷」、「文卷」、「調卷」。
  5. 考試測驗的題紙。如:「試卷」、「考卷」。
  6. 量詞。計算字畫書籍的單位。如:「藏書三萬卷。」唐·杜甫〈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卷 [ quán ]

  1. 彎曲的。如:「卷枝」、「卷雲」、「卷曲」。
  2. 好。《詩經·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卷。」漢·毛亨·傳:「卷,好貌。」

卷 [ juǎn ]

  1. 把質地軟的物品裹曲。如:「卷起袖子幹活。」、「把這畫卷起來。」通「捲」。
  2. 收藏。如:「卷藏」。唐·柳宗元〈梓人傳〉:「則卷其術,默其智,悠爾而去。」通「捲」。
  1. 形狀卷曲的東西。如:「花卷」、「麻花卷」、「銀絲卷」。通「捲」。
  2. 可產生卷曲效果的器物。如:「髮卷」。
  3. 量詞。計算成卷物品的單位。如:「兩卷底片」、「三卷衛生紙」。
长风(長風)cháng fēng
(1).远风。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文选·左思〈吴都赋〉》:“习御长风,狎翫 灵胥 。” 刘逵 注:“长风,远风也。” 唐 杜甫 《龙门阁》诗:“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 明 高启 《梦游仙》诗:“长风八万里,夜入通明天。”
(2).暴风;大风。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一引《兼明苑》:“风暴疾而起者谓之长风。”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五十:“长风烈烈,难行折舵之舟。”  ——《漢語大詞典》
吹醒
陆游诗夜阑归舍人已眠却倩天风为吹醒  ——《韵府拾遗 迥韵》
剑关(剑关)
唐 储光羲 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 剑关掉鞅归,武弁朝建章。
唐 温庭筠 赠蜀府将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唐 罗隐 广陵秋夜读进士常修三篇因题 剑关夜读相如听,瓜步秋吟炀帝悲。  ——《骈字类编》
云气(雲氣)yún qì
(1).云雾,雾气。《管子·水地》:“龙生於水……欲尚则凌於云气,欲下则入於深泉。”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虎啸而谷风冽,龙兴而致云气。” 宋 陈与义 《出山道中》诗:“雨歇澹春晓,云气山腰流。” 徐迟 《狂欢之夜》:“万顷良田伸展着,无边无际,直到氲氤的云气把地平线模糊了。”
(2).道家语。指人体内的秽浊之气。《云笈七籤》卷五三:“﹝藏形匿影之术﹞叩齿三十六通而微祝……毕,便九嚥,止;闭目,云气豁除,便服灵飞玉符。修之一年,形常隐空。”  ——《漢語大詞典》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1.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2.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3. 〔~臾〕片刻,一会儿。
  4.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5.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砥柱 dǐ zhù
亦作“ 砥砫 ”。
(1).山名。又称 厎柱山 、 三门山 。在今 河南省 三门峡市 ,当 黄河 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文选·宋玉〈高唐赋〉》:“交加累积,重迭增益,状若 砥柱 ,在 巫山 下。” 李善 注:“ 砥柱 ,山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砥柱 ,山名也,昔 禹 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 河 , 河 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 砥柱 也。” 明 何景明 《渡河》诗:“洪源下积石, 砥柱 屹嵯峨。” 清 金农 《东冈望砥柱山》诗:“ 砥柱 高峰儼帝囷,每于檐隙挹鲜新。”
(2).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 宋 陈亮 《〈三国纪年〉序》:“《春秋》,事几之衡石、世变之砥柱也。” 明 徐渭 《季先生入祠祭文》:“当其仕也,为砥柱於风波之中,有举世所难言者而独言之,举世所难行者而独行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有是父,有是子,咸知家学之渊源;难为弟,难为兄,足壮朝端之砥柱。” 清 杨棨 《感事》诗:“方倚隻身为砥砫,枉遭众口毁长城。” 清 方文 《都昌怀古·陶桓公侃》诗:“清谈能误国,砥柱在陶 公 。” 邹韬奋 《中国对反侵略阵线应有的态度》:“ 中国 二十二个月来的英勇抗战的光荣历史,已使她成为国际上反侵略的一个砥柱。”  ——《漢語大詞典》
三峡(三峽)sān xiá
(1). 四川 、 湖北 两省境内, 长江 上游的 瞿塘峡 、 巫峡 和 西陵峡 的合称。 晋 左思 《蜀都赋》:“经 三峡 之峥嶸,躡 五屼 之蹇滻。” 宋 陆游 《登楼》:“歌声哀怨传 三峡 ,行色凄凉带百蛮。” 明 王廷相 《秋日巴中旅行》诗:“江险深 三峡 ,云寒暗 五溪 。” 陈毅 《咏三峡》诗:“少小出 三峡 ,风物昼夜看,总嫌太狭窄, 吴 楚 天地宽。”
(2). 广东省 北江 自 英德 至 清远 间的 中宿峡 、 大庙峡 、 浈阳峡 的合称。见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三峡》。  ——《漢語大詞典》
惊湍(驚湍)jīng tuān
犹急流。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山气冒山岭,惊湍激严阿。” 唐 韩愈 《龊龊》诗:“ 河 堤决 东郡 ,老弱随惊湍。”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水语·昌乐泷》:“滩流贔怒,惊湍飞注。”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