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

苏轼宋代〕《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昶失官归海州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令尹三仕之无喜愠

贤 ( 賢 ) xián
贤 [ xián ]
  1.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明。~德。~能。~良。~惠。~淑。~哲。~人。圣~。礼~下士。
  2.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弟。~侄。~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哉 zāi《國語辭典》

哉 [ zāi ]

  1. 始。《尔雅·释诂》:「哉,始也。」
  1. 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如:「何足道哉!」《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
  2. 表示惊叹的语气。如:「大哉中华!」。《文选·宋玉·风赋》:「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3. 表示悲哀的语气。如:「呜呼哀哉!」
  4. 表示肯定的语气。《左传·宣公十一年》:「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
  5. 吴语。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海上花列传·第一回》:「比仔从前省得多哉。」同「了 」。
令尹 lìng yǐn
(1). 春秋 战国 时 楚国 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左传·庄公四年》:“令尹 鬭祁 、莫敖 屈重 除道梁 槎 ,营军临 随 。 随 人惧,行成。”《论语·公冶长》:“令尹 子文 ,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邢昺 疏:“令尹,宰也…… 楚 臣令尹为长,从他国之言,或亦谓之宰。”《汉书·高帝纪上》:“﹝ 怀王 ﹞以 羽 为 鲁公 ,封 长安侯 , 吕臣 为司徒,其父 吕青 为令尹。” 颜师古 注引臣 瓒 曰:“诸侯之卿,唯 楚 称令尹,其餘国称相。” 唐 张说 《唐西台舍人赠泗州刺史徐府君碑》:“君子大守道而小守位,污隆随时,屈伸以义,亡令尹而不愠,失司寇而遂行。”
(2).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宋 梅尧臣 《立春前一日雪中访乌程宰李君俞依韵和答》:“粉絮先春拂面翔,临风跃马到君堂,县民将喜土膏起,令尹未惊农事忙。”《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五引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寇相毁庙》:“﹝ 寇準 ﹞知 巴东县 。县旧有一庙,不知其名。旧令尹尝梦其神泣告之。”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岳青天》:“ 岳少保 起 , 满洲 人。以孝廉起家。初任 奉天府 尹,前令尹某以贪黷著,公入署时,命僕自屋宇器用皆洗涤之,曰:‘勿緇染其污跡也。’”  ——《漢語大詞典》
三仕 sān shì
谓三度或多次出仕。《论语·公冶长》:“令尹 子文 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南朝 宋 鲍照 《谢永安令解禁止启》:“志终四民,希絶三仕。” 宋 苏轼 《苏子容母陈夫人挽词》:“忘躯徇国乃吾子,三仕何曾知愠喜。”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之无(之無)zhī wú
(1).之字与无字。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僕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於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僕者,僕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金 元好问 《赠利州侯神童》诗:“极知之无不足讶,更恐洛诵难为功。”
(2).借指简单易识之字。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应谐·乍解张皇》:“ 汝 有田舍翁,家貲殽盛,而累世不识之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医术》:“张曰‘我仅识之无耳,乌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医何必多识字乎?但行之耳。’”  ——《漢語大詞典》
喜愠(喜愠)
宋史王化基傅化基宽厚有容喜愠不形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