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色认平素,载言接殷勤。

宋庠宋代〕《余卧病畿邑御史王君假守潭楚道出于舍下特见

病客卧穷里,衡扉掩残春,
隳官道家藏,窜跡农廛民。
朝罗噪饥雀,暮席流芳尘。
尸居怳踰岁,踵息动弥旬。
忽讶绛鞲隸,传呼越郊畛。
蹀躞千馀骑,雍容两朱轮。
言是楚邦守,来过安邑贫。
固宜辨贵弃。乃尔存艰辛。
此道古为重,馀风今已沦。
物色认平素,载言接殷勤。
始悟先子旧,早笃尝僚亲。
孤心极摧橹,感涕浩盈巾。
追念舞勺岁,已识栖鸾人。
师筵奉函席,学舍操书筠。
童牙自忘丑,诗钵或娱宾。
公时摛句赏,谓是天麒麟。
亲擘彩牋赠,勉我期日新。
汝南丐题品,有道定人伦。
自尔一暌剌,中年婴世纷。
天圣绍休绪,顿纲横无垠。
鸾鹄不藏翼,虯蜗无遁鳞。
余时滥隗始,骧首摩苍旻。
司徒揖元叔,天子第平津。
甲科迁尉属,再命宫坊臣。
黄香入东观,贾谊过西秦。
紬绎金匮室,珥彤瑶水滨。
登瀛识褚马,颂汉希渊云。
一朝泣风树,九死存馀焄。
中都索米后,老圃种瓜辰,
惠然下车揖,高义倾前闻。
却计髧髦日,二纪如逡巡。
今形虽隐几,昔训尚铭绅。
丈人笃求旧,偷俗将还淳。
湘水澹苍野,衡峰凌紫氛。
泽节首南夏,瑶魁瞻邃宸。
恋阙魏公子,吊贤楚灵均。
公怀佐时略,宜树光朝勳。
奚为远问俗,惜此徒伤神。
宣室懋清问,华光钦宝邻。
行行爱玉体,趋节伫来臻。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物色平素载言殷勤

物色 wù sè
(1).牲畜的毛色。《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 陈澔 集说:“物色或騂或黝。” 明 张宁 《方洲杂言》:“ 文帝 初耕藉田时,借牛于田家。既终亩,二耕叟互错认牛,喧閧不已。帝召问之曰:‘父老何自错?牛物色奈何?’”
(2).物体的颜色。《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緑沉也。”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3).形状;形貌。《西京杂记》卷二:“ 高帝 既作 新丰 ,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於通涂,亦竟识其家。”《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李贤 注:“以其形貌求之。”《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於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4).景色;景象。 南朝 宋 鲍照 《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宋 苏舜钦 《寄王几道同年》诗:“ 新安 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明 高启 《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 宣和殿 ,物色凄凉与画同。”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乃戍 高加索 ,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5).用品,物品。《南史·刘孝绰传》:“ 溉 少孤,宅近僧寺, 孝绰 往 溉 许,适见黄卧具, 孝绰 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须道是好。”《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6).访求,寻找;挑选。 汉 刘向 《列仙传·关令尹喜》:“ 老子 西游, 喜 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 老子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明史·韩林儿传》:“ 福通 物色 林儿 ,得诸 碭山 夹河 ,迎至 亳 ,僭称皇帝。” 张重光 《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 章湘 ,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7).引申指搜捕。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餘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然隆準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8).端详;辨认。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帝於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 金 ,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9).犹物性。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浦起龙 心解:“犹 庄子 言使得全其天年。” 唐 孟郊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10).标志。 明 王济 《君子堂日询手镜》:“由 贵 陆行往 宾州 ,必经 大龙山 ,非 冯氏 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漢語大詞典》
认 ( 認 ) rèn
认 [ rèn ]
  1. 分辨,识别:~生。~得。辨~。
  2. 表示同意:~可。~账。
  3. 与本来无关系的人建立某种关系:~亲。
  4. 认吃亏:这事没办成,我~了。
平素 píng sù
(1).平时;向来。 三国 蜀 诸葛亮 《与孟获书》:“承知消息,嘅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上:“略其细故於平素,乃能辨其大利害於一朝。” 艾芜 《回家》:“平素专好替人打官司,能写一手好状子。”
(2).指往常的情事。 晋 陶潜 《咏二疏》:“促席延故老,挥觴道平素。”《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爷爷不信,可拘四邻地方来问,便知小人平素。”
(3).犹平常;平庸。《宋书·袁粲传》:“﹝ 粲 ﹞宅宇平素,器物取给。” 宋 陈亮 《送王仲德序》:“其后文华日滋,道德日茂,议论日高,政事日新,而天下之士已不安於平素矣。”  ——《漢語大詞典》
载言(載言)zǎi yán
谓记录国家盟会之辞。后亦泛指记录史事。《礼记·曲礼上》:“史载笔,士载言。” 郑玄 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陈澔 集说:“言,谓盟会之辞。” 唐 刘知几 《〈史通〉序》:“自惟歷事二主,从官两京,遍居司籍之曹,久处载言之职。”按,“载言之职”谓史官。  ——《漢語大詞典》
接 jiē《國語辭典》

接 [ jiē ]

  1. 交合、相触。如:「交头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 交际、招待。如:「迎接」、「接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3. 收、受。如:「接纳」、「接电话」、「接到来信」。
  4. 承受、托住。如:「接招」、「接住他投来的球。」《三国演义·第一七回》:「遂自下马接土填坑。」
  5. 连续、连接。如:「接续」、「接骨」、「接枝」、「接电线」、「上气不接下气」。
  6. 替换使延续。如:「接替」、「接班」、「接棒」、「接力赛」。
  1. 姓。如汉代有接昕。
殷勤
情意恳切  ——《整理自网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