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长各有礼,讲诵麋鹿常中心忽爱慕,与彼遂相忘。

袁凯明代〕《古意(二十首)

蓐食出门去,惨惨践严霜。
问子将何之,千里赴洛阳。
洛阳有剧孟,任侠世称强。
我愿从之游,气势相颉颃。
路逢二三子,被服儒衣裳。
少长各有礼,讲诵麋鹿常中心忽爱慕,与彼遂相忘。¤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少长有礼讲诵麋鹿中心爱慕相忘

少长(少長)shào zhǎng
稍微长久。 晋 陶潜 《与殷晋安别》诗:“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逯钦立 注:“少长,少久。”《晋书·袁乔传》:“与将军游处少长,虽世誉先后而臭味同归也。”
(1).年少的和年长的。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羣贤毕至,少长咸集。”
(2).从年少到长大。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张希望 ﹞笑曰:‘吾少长以来,未曾知此事,公毋多言。’”  ——《漢語大詞典》
各 gè/gě《國語辭典》

各 [ gè ]

  1. 指代一定群体中的不同个体本身。如:「各自」。《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
  1. 每。如:「各个」。《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
有礼(有礼)
宋史王旦传旦事寡嫂有礼与弟旭友爱甚笃  ——《分类字锦》
讲诵(講誦)jiǎng sòng
讲授诵读。《史记·儒林列传》:“ 董仲舒 , 广川 人也。以治《春秋》, 孝景 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正法华经·安行品》:“其人常屏,贡高自大,数数讲诵,佛之典誥,未曾以此,持作懈倦。” 明 黄佐 《广州人物传·知府翟公溥福》:“年六十六,即投老归,闭门却扫,惟观书教子孙讲诵而已。”  ——《漢語大詞典》
麋鹿 mí lù
(1).麋与鹿。《孟子·梁惠王上》:“乐其有麋鹿鱼鳖。” 唐 孟郊 《隐士》诗:“虎豹忌当道,麋鹿知藏身。”
(2).即麋。《墨子·非乐上》:“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 唐 崔道融 《元日有题》诗:“自量麋鹿分,只合在山林。” 清 孙枝蔚 《送陆粲石之金陵省令兄绣闻时归自关外》诗:“东头重聚因麋鹿,原上相关有鶺鴒。”  ——《漢語大詞典》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1.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2. 姓。如汉代有常惠。
  1.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2.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3.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1.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2.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中心 zhōng xīn
(1).心中。《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宋 陈亮 《酌古论·桑维翰》:“虽能快中心之所欲,而后世之被其患盖有不可胜道者。”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四:“拥衾不敢寐,中心伤且悼。”
(2).衷心。《诗·小雅·彤弓》:“我有嘉宾,中心貺之。”《国语·鲁语上》:“苟中心图民,智虽不及,必将至焉。”《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若舍亲家踌蹰之际,全仗 三老 攛掇一声,説 陈 某是中心计较,不是虚情。”
(3).正中央,指跟四周的距离相等的位置。 唐 徐夤 《题福州天王阁》诗:“三门里面千层阁,万井中心一朵山。”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积水潭》:“ 万历 初,上御龙舟泛太液池。辅臣 张居正 歌以纪其盛曰:‘两岸离宫杨柳垂,中心水殿芙蓉簇。’”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六:“ 瑞丰 看看路中心,再看看左右的六行军警,心中有些发颤。”
(4).核心,事物的主要部分。《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君者中心,臣者外体。” 李善 注引 子思子 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 陈毅 《生查子·国共二次合作出山口占》词:“抗 日 是中心,民主能自救。”
(5).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地方。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 延安 是所有解放区的指导中心。”《人民日报》1983.8.3:“ 北京 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6).指设备、设施、技术力量等方面条件比较完备的机构和团体。现亦常用于某些企业等经济实体的名称。《中国青年报》1983.8.6:“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成立一周年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热情关怀。”如:维修中心;服务中心;研究中心。
犹称心。《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随你左看右看,无不中心像意的。”  ——《漢語大詞典》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1.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2.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1.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爱慕(愛慕)ài mù
(1).喜欢羡慕。《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 始皇 出游……少子 胡亥 爱慕请从,上许之。”
(2).喜爱倾慕。《后汉书·卓茂传》:“﹝ 茂 ﹞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 茂 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 唐 孙棨 《北里志·俞洛真》:“ 文远 一见,不胜爱慕。” 清 刘大櫆 《〈朱子颖诗集〉序》:“ 姬传 以文章名一世,而其爱慕 子颖 者如此。”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二章:“至于其中掺杂了多少个人爱慕的成分,那是直到今天她也难以确定的。”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彼 bǐ《國語辭典》

彼 [ bǐ ]

  1. 那、那个、那里。与「此」相对。如:「彼时」、「彼处」、「厚此薄彼」。《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横此大江,淹彼南汜。」
  2. 他。如:「彼等」、「彼辈」、「知己知彼」。《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唐·韩愈〈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遂 suì《國語辭典》

遂 [ suì ]

  1. 称心、满足。如:「诸事不遂」。《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红楼梦·第四六回》:「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的。」
  2. 顺从、顺应。如:「半身不遂」。《国语·周语下》:「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3. 成功、成就。如:「杀人未遂」。唐·柳宗元〈瓶赋〉:「功成事遂,复于土泥。」《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男儿未遂平生志,且乐高歌入醉乡。」
  4. 进、通达。《易经·大壮卦·上六》:「象曰:不能退,不能遂。」
  5. 荐举、进用。《书经·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礼记·月令》:「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
  6. 生长。《汉书·卷二二·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7. 尽、止。《礼记·曲礼上》:「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1. 终究、竟然。《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2. 就、于是。《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而穆公用之并国三十,遂霸西戎。」
  1. 远郊、郊外。《书经·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礼记·王制》:「不变,移之遂,如初礼。」
  2. 小沟。《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儒林外史·第四○回》:「沟间有洫,洫间有遂。」
  3. 古代射箭的人所穿的臂衣。《仪礼·大射礼》:「袒决遂,执弓右,挟之出。」

遂 [ ​suí ]

  1. (一)​之又音。
相忘 xiāng wàng
彼此忘却。《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宋 苏轼 《送穆越州》诗:“江海相忘十五年,羡君松柏蔚苍颜。” 白采 《被摈弃者》:“我宝宝一天一天的烦聒我,同伴都像与我相忘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