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群 qún《國語辭典》
群 [ qún ]
名- 相聚一起的人或物。如:「鳥群」、「三五成群」、「鶴立雞群」。《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唐·白居易〈與元九書〉:「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
- 量詞。計算群聚的人或物的單位。如:「一群牛」、「一群小孩」。《紅樓夢·第二七回》:「只見寶釵出來了,寶玉、襲人一群人都送了出來。」
- 聚集、聚合。《國語·齊語》:「令夫士,群萃而州處。」《荀子·勸學》:「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 眾多。如:「群英」、「群經諸子」。《禮記·中庸》:「體群臣也。」唐·王勃〈滕王閣序〉:「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
- 成群的。如:「群島」、「群峰」、「群居」。
- 群集、成群。如:「群起而攻之。」《楚辭·屈原·九章·懷沙》:「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蛇 shé/yí《國語辭典》
蛇 [ shé ]
名- 有鳞目蛇亚目爬行动物的总称。约二千七百种,台湾约产五十八种。体圆长,无四肢,有鳞,口大,舌细长而分叉,体色不一,有蜕皮现象。卵生或卵胎生,分有毒跟无毒二种。
蛇 [ yí ]
- 参见「蛇蛇」、「委蛇」等条。
戢戢 jí jí
(1).密集貌。 唐 于鹄 《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诗:“戢戢乱峯里,一峯独凌天。” 宋 苏舜钦 《天平山》诗:“ 吴 会 括众山,戢戢不可数,其间号 天平 ,突兀为之主。” 清 唐孙华 《狎客》诗:“戢戢附群蚁,殷殷聚飞螡。” 王旡生 《中国历代小说史论》:“举亿兆人之材力,咸戢戢於一范围之下,如羊豕然。”
(2).顺从貌。 清 平云 《孤儿记》:“戢戢然勿敢少违。”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不见夫戏兽者乎。以马之骏、以猴之黠、以狮之戾、以象之钝,而能使趋蹌率舞於一庭,应弦合节,戢戢如法者,何也?”
(3).象声词。形容细小之声。 唐 元稹 《表夏》诗之八:“翩翩帘外鷰,戢戢巢内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画皮》:“一更许,闻门外戢戢有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口技》:“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
(4).鱼张口貌。 唐 杜甫 《又观打鱼》诗:“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 宋 梅尧臣 《五月十三日大水》诗:“戢戢后池鱼,随波去难留。” 清 黄宗羲 《振华郑公神道碑》:“戢戢如枯鱼之委于泥沙。” ——《漢語大詞典》
(2).顺从貌。 清 平云 《孤儿记》:“戢戢然勿敢少违。”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不见夫戏兽者乎。以马之骏、以猴之黠、以狮之戾、以象之钝,而能使趋蹌率舞於一庭,应弦合节,戢戢如法者,何也?”
(3).象声词。形容细小之声。 唐 元稹 《表夏》诗之八:“翩翩帘外鷰,戢戢巢内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画皮》:“一更许,闻门外戢戢有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口技》:“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
(4).鱼张口貌。 唐 杜甫 《又观打鱼》诗:“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 宋 梅尧臣 《五月十三日大水》诗:“戢戢后池鱼,随波去难留。” 清 黄宗羲 《振华郑公神道碑》:“戢戢如枯鱼之委于泥沙。” ——《漢語大詞典》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名-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 区域。如:「地方」、「远方」。
-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斗争(鬥争)dòu zhēng
亦作“鬭争”。
(1).争斗;搏斗。《韩非子·显学》:“ 宋荣子 之议,设不鬭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世主以为宽而礼之。”《淮南子·主术训》:“为智者务於巧伪,为勇者务於鬭争。” 唐 杜甫 《羌村》诗之三:“羣鸡正乱叫,客至鸡鬭争。” 明 马愈 《马氏日抄·石斗》:“鸟兽孽虫也,有血气知觉,故有鬭争。”
(2).指战争。后亦指矛盾双方的冲突、争斗。 唐 韩愈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四方无鬭争金革之声,京师之人既庶且丰。” 明 宋濂 《歙县孔子庙学记》:“壬辰兵起,而 歙 为鬭争之塲,官庐民舍,焚爇无遗。” 巴金 《关于〈海的梦〉》:“ 杨 就是小说里那个在抗 日 斗争中牺牲的英雄。”
(3).争讼;争辩。《后汉书·独行传·缪肜》:“﹝兄弟四人﹞及各娶妻,诸妇遂求分异,又数有鬭争之言。”《新唐书·李勘传》:“ 阳羡 民有鬭争不决,不之官而诣 勘 以辨。”《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女年及笄, 程氏 音问不通,不得已再许 韩生 ,以致 程氏 鬭争成讼。” 王汶石 《新结识的伙伴》:“可是,今早醒来,她又变了卦,急着想回到社里去,为了这, 张腊月 跟她斗争了一路。”
(4).竞争;竞赛。 元 马致远 《赏花时·弄花香满衣》套曲:“就手内游蜂鬭争採,不离人左侧,风流可爱。”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二折:“御花园中百卉鬭争开,另巍巍将根脚儿培栽。”
(5).揭露;批判;打击。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 程仁 不受 钱文贵 收买,坚决领导大家闹斗争,他们拥护这个农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一九八二年):“ 中国 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 ——《漢語大詞典》
(1).争斗;搏斗。《韩非子·显学》:“ 宋荣子 之议,设不鬭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世主以为宽而礼之。”《淮南子·主术训》:“为智者务於巧伪,为勇者务於鬭争。” 唐 杜甫 《羌村》诗之三:“羣鸡正乱叫,客至鸡鬭争。” 明 马愈 《马氏日抄·石斗》:“鸟兽孽虫也,有血气知觉,故有鬭争。”
(2).指战争。后亦指矛盾双方的冲突、争斗。 唐 韩愈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四方无鬭争金革之声,京师之人既庶且丰。” 明 宋濂 《歙县孔子庙学记》:“壬辰兵起,而 歙 为鬭争之塲,官庐民舍,焚爇无遗。” 巴金 《关于〈海的梦〉》:“ 杨 就是小说里那个在抗 日 斗争中牺牲的英雄。”
(3).争讼;争辩。《后汉书·独行传·缪肜》:“﹝兄弟四人﹞及各娶妻,诸妇遂求分异,又数有鬭争之言。”《新唐书·李勘传》:“ 阳羡 民有鬭争不决,不之官而诣 勘 以辨。”《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女年及笄, 程氏 音问不通,不得已再许 韩生 ,以致 程氏 鬭争成讼。” 王汶石 《新结识的伙伴》:“可是,今早醒来,她又变了卦,急着想回到社里去,为了这, 张腊月 跟她斗争了一路。”
(4).竞争;竞赛。 元 马致远 《赏花时·弄花香满衣》套曲:“就手内游蜂鬭争採,不离人左侧,风流可爱。”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二折:“御花园中百卉鬭争开,另巍巍将根脚儿培栽。”
(5).揭露;批判;打击。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 程仁 不受 钱文贵 收买,坚决领导大家闹斗争,他们拥护这个农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一九八二年):“ 中国 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 ——《漢語大詞典》
虾蟆(蝦蟆)há má
亦作“ 虾蟇 ”。亦作“蛤蟆”。
(1).青蛙和蟾蜍的统称。《史记·龟策列传》:“月为刑而相佐,见食於虾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晋中州记》曰: 惠帝 为太子,出闻虾蟇声,问人为是官虾蟇、私虾蟇。” 明 杨珽 《龙膏记·脱难》:“堪笑您井底虾蟆,只好去听候随衙。”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 夫差 :‘ 越国 不过巴掌大的地方,几只蛤蟆一样的人,你竟敢不听大国君王的号令,还不是罪有应得吗?’”
(2).传说中的月中蟾蜍。
(3).借指月亮。
(4).胡桃仁的别称。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俎》:“瓜瓠子曰犀胡,桃人曰虾蟆。”
(5).门上铜环的蟾形底座。 清 陈维嵩 《甘州子·新霁同南耕散步潘原白园亭主人不在题壁而去》词:“铜环半面澁虾蟆。鸚鵡睡,懒呼茶。” ——《漢語大詞典》
(1).青蛙和蟾蜍的统称。《史记·龟策列传》:“月为刑而相佐,见食於虾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晋中州记》曰: 惠帝 为太子,出闻虾蟇声,问人为是官虾蟇、私虾蟇。” 明 杨珽 《龙膏记·脱难》:“堪笑您井底虾蟆,只好去听候随衙。”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 夫差 :‘ 越国 不过巴掌大的地方,几只蛤蟆一样的人,你竟敢不听大国君王的号令,还不是罪有应得吗?’”
(2).传说中的月中蟾蜍。
(3).借指月亮。
(4).胡桃仁的别称。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俎》:“瓜瓠子曰犀胡,桃人曰虾蟆。”
(5).门上铜环的蟾形底座。 清 陈维嵩 《甘州子·新霁同南耕散步潘原白园亭主人不在题壁而去》词:“铜环半面澁虾蟆。鸚鵡睡,懒呼茶。” ——《漢語大詞典》
蝼蛄(螻蛄)lóu gū
昆虫名。背部茶褐色,腹部灰黄色,前脚大,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通称“蝲蝲蛄”,有的地区叫“土狗子”。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 盐山 有 刘某 者,患癃闭,百药不验,一夕,梦神语曰:‘铜头煅灰,酒服之,即通。’问:‘铜头何物?’曰:‘汝辈所谓螻蛄也。’” 马加 《双龙河》:“她们像夏天雨后的蝼蛄一样,从松土壳里翻出了身。” ——《漢語大詞典》
相和 xiāng hè
相互谐调。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意(音)、声之相和也。”《老残游记》第十回:“箜篌丁东断续,与角声相和,如狂风吹沙,屋瓦欲震。”
此唱彼和。 南朝 宋 鲍照 《代堂上歌行》:“筝笛更弹吹,高唱好相和。” 宋 苏轼 《和黄鲁直烧香》之一:“且復歌呼相和,隔墙知是 曹参 。”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周作人 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群公相和,则多近于肉麻。” ——《漢語大詞典》
此唱彼和。 南朝 宋 鲍照 《代堂上歌行》:“筝笛更弹吹,高唱好相和。” 宋 苏轼 《和黄鲁直烧香》之一:“且復歌呼相和,隔墙知是 曹参 。”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周作人 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群公相和,则多近于肉麻。” ——《漢語大詞典》
鸣 ( 鳴 ) míng
鸣 [ míng ]
- 鸟兽或昆虫叫:~啭。~唱。~叫。~禽。鸟~。
-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响。~奏。孤掌难~。
-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谢。~冤。百家争~。
- 闻名,著称:“以文~江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