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有鸟名鹈鹕,意度自与凡羽殊。

袁凯明代〕《赋朱焕章所畜鹈鹕鸟

朱家有鸟名鹈鹕,意度自与凡羽殊。
冥蜚时时近丹穴,夜宿往往归苍梧。
当时六翮须无禁,何乃困顿来庭除。
玄云飘萧羽衣碎,俯仰饮啄随人意。
空檐燕雀亦何心,喧噪迫逐无宁地。
孤雌孤雌复何所,落日烟波隔吴楚。
沉思当日伉俪初,岂料如今各羁旅。
众雏众雏尤痛惜,父既不归无可食。
纵有弱母汝念深,浪高风急身无力。
我言鹈鹕君莫嗔,忍耻含悲度此身。
不见四海干戈际,多少思家失路人。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朱家鹈鹕意度凡羽

朱家 zhū jiā
汉 初 鲁 地侠士。《史记·游侠列传》:“ 鲁 朱家 者,与 高祖 同时。 鲁 人皆以儒教,而 朱家 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餘庸人不可胜言……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阴脱 季布 将军之阸,及 布 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后以 朱家 泛指侠士。 唐 李白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诗:“歷抵 海 岱 豪,结交 鲁 朱家 。” 明 屠隆 《綵毫记·庐山受枉》:“叹佣奴自卖 朱家 鲁 ,少小蒙恩遇。”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鸟 ( 鳥 ) niǎo
鸟 [ niǎo ]
     ◎ 脊椎动物的一纲,温血卵生,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一般能飞:~类。候~。益~。~语花香。
名 míng《國語辭典》

名 [ míng ]

  1. 人的称号。如:「尊姓大名」、「请问芳名」。
  2. 事物的称号。如:「地名」。《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3. 声誉。如:「盛名」、「令名」。
  4. 表示概念的名称。《老子·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5. 量词:➊ ​ 计算人的单位。如:「学生十名,缺席一名。」➋ ​ 计算排名的单位。如:「全班第十名。」
  1. 指称、形容。如:「莫名其妙」、「无以名之」。
  1. 有名的。如:「名人」、「名马」。
  2. 贵重的、出色的。如:「名器」、「名酒」。
鹈鹕(鵜鶘)tí hú
水鸟,体长可达二米,翼大,嘴长,尖端弯曲,嘴下有一个皮质的囊,羽毛灰白色,翼上有少数黑色羽毛。善于游泳和捕鱼,捕得的鱼存在皮囊中。多群居在热带或亚热带沿海。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庄子·外物》:“鱼不畏网,而畏鵜鶘。”《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夏五月,有鵜鶘鸟集 灵芝池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鹈鹕》:“鵜鶘处处有之,水鸟也。似鶚而甚大,灰色如苍鹅。喙长尺餘,直而且广,口中正赤,頷下胡大如数升囊。好羣飞,沉水食鱼,亦能竭小水取鱼。”  ——《漢語大詞典》
意度 yì dù
(1).识见与气度。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二:“ 郭琼 , 东都 人也,形貌丑劣而意度过人。”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二》:“ 五代 诸主,鼠窃之餘,气象施为,又 齐 、 梁 、 陈 氏下矣。惟 柴 氏意度颇自可观。” 清 王晫 《今世说·容止》:“ 梁苍巖 襟期瀟洒,意度廓落,大类 坡仙 。” 王闿运 《丁锐义传》:“当此之时,自谓 江 淮 群丑,可一呼而定,意度可谓壮哉!”
(2).指艺术作品的意境与风格。 唐 皎然 《诗式·诗有四深》:“意度盘礴,由深於作用。”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蠙》:“餘诗皆佳,各有意度,过人远矣。” 清 戴名世 《〈意园制义〉自序》:“故余之文章,意度各殊,波澜不一,不可以一定之阡陌畦径求也。” 贺天健 《黄山派和黄山》:“而其气质与意度,无论如何终不能蜕解过去的束缚。”
揣测;设想。《韩非子·用人》:“去规矩而妄意度, 奚仲 不能成一轮。”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夫民之性,固好意度也。” 清 姚鼐 《宁国府重修北楼记》:“其间各负絶异之境,非人意度所至。” 萧红 《生死场》四:“ 王婆 意度这件事情是不远了!”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凡羽 fán yǔ
普通的鸟。比喻平庸的人。 唐 沈亚之 《上李谏议书》:“某常有混类之悲,不能自致,其拙也甚矣。故祥禽之类凡羽而凡羽混之。”  ——《漢語大詞典》
殊 shū《國語辭典》

殊 [ shū ]

  1. 斬首、殺死。《說文解字·歺部》:「殊,死也。」清·段玉裁·注:「凡漢紹云殊死者,皆謂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離,故曰殊死。」《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傳》:「或夷由未殊,顛狽頓躓,蝡蝡蟫蟫。」
  2. 斷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斷其後之木而弗殊。」《漢書·卷八·宣帝紀》:「蓋聞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
  3. 超過。《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傳》:「母氏年殊七十。」唐·章懷太子·注:「殊,猶過也。」《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胡越。」
  4. 區別。《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三國魏·曹植〈節遊賦〉:「觀靡靡而無終,何渺渺而難殊。」
  1. 不同的、互異的。如:「殊途同歸」。《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
  2. 特別的、異常的。如:「殊榮」。《晉書·卷五二·阮种傳》:「弱冠有殊操,為嵇康所重。」《資治通鑑·卷四二·漢紀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八年》:「帝聞而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會,待融等以殊禮。」
  1. 拚死、決死。《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2. 非常、極、甚。如:「殊為失當。」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武彝山日記》:「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3. 猶、尚。《文選·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圓景早已滿,佳人殊未適。」唐·白居易〈早蟬〉詩:「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