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喉爽朗天颜喜,不遣帘前乐器和。

宋白宋代〕《宫词

慢拍红牙转眼波,念奴楼上一声歌。
春喉爽朗天颜喜,不遣帘前乐器和。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爽朗天颜不遣帘前乐器

春 chūn《國語辭典》

春 [ chūn ]

  1. 四季之首。自立春至立夏間,陰曆是正月、二月、三月,陽曆是三月、四月、五月。
  2. 年、歲。三國魏·曹植〈雜詩〉六首之三:「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3. 生機。如:「妙手回春」。
  4. 男女間相慕悅的情感。如:「思春」。《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5. 春色、喜色。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6. 東方。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春方動辰駕,望幸傾五州。」
  7. 春,酒名。是春釀冬熟的酒。唐‧李肇《國史補》卷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
  1. 春日的。如:「春風」、「春雷」。
喉 hóu《國語辭典》

喉 [ hóu ]

  1. 指咽头以下,气管以上的部分。由甲状软骨、会厌软骨、环状软骨等构成。为呼吸器官的一部分,内有声带,具发音功能。也称为「喉头」。
爽朗 shuǎng lǎng
(1).开朗;直爽。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天然爽朗而不可谓之君子者,不识大伦之臧否也。” 唐 高适 《奉和鹘赋》:“豁尔胸臆,伊何凌厉以爽朗。”《明史·卢迥传》:“爽朗不拘细行。”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七章:“她带着肃然不可侵犯的神情,爽朗地笑着。”
(2).形容天气明朗或空气流通,令人舒畅。 唐 黄滔 《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翌日,巖谷爽朗,烟霞飞动,云菴既立,月构旋隆。” 清 赵翼 《海珠寺》诗:“我来一登临,爽朗豁心意。” 郁达夫 《迟桂花》:“窗内窗外已饱浸着晴天爽朗的清晨光线。” 邹韬奋 《萍踪寄语》一○三:“风景的美丽,阳光的和煦,清风的爽朗,我们竟好象到了 瑞士 !”  ——《漢語大詞典》
天颜(天顔)tiān yán
天子的容颜。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羣臣拜舞天颜舒,我王何忧能不移。” 唐 杜甫 《紫宸殿退朝口号》:“昼漏稀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恭办南斗圩行宫,得第二次瞻仰天颜。”  ——《漢語大詞典》
喜 xǐ《國語辭典》

喜 [ xǐ ]

  1. 愛好。如:「喜愛」、「好大喜功」、「喜出望外」。《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
  2. 感到歡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1. 吉祥的事。如:「道喜」、「賀喜」。《國語·魯語下》:「夫義人者,固慶其喜而弔其憂,況畏而服焉?」
  2. 稱婦人懷孕。如:「有喜」、「害喜」。《紅樓夢·第一○回》:「叫大夫瞧了,又說並不是喜。」
  3. 舊時稱小孩出痘子為「喜」。《紅樓夢·第二一回》:「姐兒發熱,是見喜了,並非別病。」
  4. 姓。如元代有喜同。
  1. 高興的、快樂的。如:「欣喜」、「歡喜」、「喜訊」。
  2. 結婚的。如:「喜帖」、「喜宴」、「喜酒」、「喜餅」。
不遣 bù qiǎn
(1).不能消除;不能排遣。 晋 陆机 《豪士赋序》:“而 成王 不遣嫌吝於怀, 宣帝 若负芒刺於背,非其然者歟?”
(2).不让,不使。《太平广记》卷二二二引《命定录·梁十二》:“ 无言 恨云:忘却他,不遣家内知。”  ——《漢語大詞典》
帘前(帘前)
唐 郑谷 献制诰杨舍人 窗下调琴鸣远水,帘前睡鹤背秋灯。  ——《骈字类编》
乐器(樂器)yuè qì
能发乐音、供演奏音乐使用的器具。《周礼·春官·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子牟》:“向者吹笛,岂非王孙乎?天格絶高,惜者乐器常常耳。” 曹禺 《胆剑篇》第三幕:“他们纷纷敲打着乐器,低声诵读着求雨的祷文。”  ——《漢語大詞典》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