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生既温雅,吴子尤朴诚。

金武祥清代〕《春日里居即事

敝庐甫重创,方虑将远行。偷閒忽半载,僻处无劳形。

儿时钓游地,劫后弥有情。山色不嫌远,空翠东南横。

村旁一条堤,杨柳何青青。过桥每独往,到此常闻莺。

千畦香蔼閒,叱犊看催耕。荏苒惠风和,四野开春晴。

溪边捣衣石,新涨上几层?岁时偕里老,足迹偶入城。

归舟倏昏夜,村犬遥吠迎。游行既自适,入室尤足赓。

瓮头多宿舂,洁白炊新粳。盘飧杂蔬笋,其味腴且清。

水乡兼近市,时有鲜鱼烹。量浅复耽饮,往往醉不醒。

开卷或吟讽,间以儿啼声。索笑转投怀,头角怜峥嵘。

小院晨葩妍,折取供胆瓶。及时播花种,一雨萌芽生。

春气爱和煦,草木都芳馨。绿阴压檐重,飞絮萦帘轻。

茶甘睡初足,香烬诗初成。迟迟日正长,燕语喧空庭。

向晚倚南窗,树杪摇疏星。隔墙辨人语,光闪邻家灯。

谁与共岑寂,晨昏偕阿兄。物理能静参,目盲心非盲。

况有谢家女,婉娈方归宁。阿咸善解纷,乡里平不平。

有叔来豫章,迢迢千里程。有弟来自皖,且喜匝月停。

各述乱离事,情话忘深更。远交二三里,过从旧日朋。

董生既温雅,吴子尤朴诚。南湫近访戴,咫尺兴可乘。

粤海艳归装,奇遇誇沧溟。快哉此閒暇,高卧原足矜。

惟念从此后,难免尘网撄。明年在何处,又恐如浮萍。

所冀奉老父,归养安蓬荆。舞綵学莱子,含饴弄孙曾。

天爵自可贵,不羡人世荣。聊记今日言,以为异日徵。

谁欤鉴此心,白云当空明。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温雅吴子朴诚

董 dǒng《國語辭典》

董 [ dǒng ]

  1. 董事或董事長的簡稱。如:「校董」、「常董」、「李董」。
  2. 參見「古董 」條。
  3. 姓。如漢代有董仲舒。
  1. 監督。如:「董理」。《書經·大禹謨》:「戒之用休,董之用威。」《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肅肅荊王,董我三軍。」
  2. 匡正。《後漢書·卷六七·岑晊傳》:「雖在閭里,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唐·魏徵〈論時政疏〉:「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1.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2.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3.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4.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5.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1.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2.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3. 生命。如:「輕生」、「餘生」。
  4.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5.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6.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7.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8.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9.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2.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3.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4.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1.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2.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1.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既 jì《國語辭典》

既 [ jì ]

  1. 已经。《论语·先进》:「春服既成。」《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
  2. 尽、全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济也。」《国语·齐语》:「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
  3. 不久。《左传·文公元年》:「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
  1. 已经、既然,表前后情况有连带关系。常与「就」或「则」连用。《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2. 表示并列的连接词。与「且」、「又」、「也」等词连用。如:「既醉且饱」、「既要爱情,也要面包。」《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元·钟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间套·收尾〉:「既通儒,又通吏。」
  1. 姓。如汉代有既良。
温雅 wēn yǎ
(1).温润典雅。《汉书·扬雄传上》:“ 蜀 有 司马相如 ,作赋甚弘丽温雅。”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而 子华 笔力豪赡, 公仪 文思温雅而敏捷,皆勍敌也。” 清 黄宗羲 《朱康流先生墓志铭》:“词旨清夷,风格温雅。”
(2).温和文雅。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司徒九江朱伥》:“ 李统 内省不疚,进对温雅。”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更举止轻盈,诸餘里又稔腻,天生万般温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见小童隐映疎竹间,年可十四五,端丽温雅如靚粧女子。” 朱自清 《背影·哀韦杰三君》:“这一天我正坐在房里,忽然有敲门的声音;进来的是一位温雅的少年。”  ——《漢語大詞典》
吴子 wú zǐ
(1).对 战国 卫 人 吴起 的敬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吴子 曰:‘待公而食。’”《南史·陈伯之传》:“所以 廉公 之思 赵 将, 吴子 之泣 西河 ,人之情也。”
(2). 南北朝 时北人对南人的蔑称。《南史·檀道济传》:“ 魏 人闻之,皆曰:‘ 道济 已死,吴子辈不足復惮。’”参见“ 傖父 ”。  ——《漢語大詞典》
尤 yóu《國語辭典》

尤 [ yóu ]

  1. 怨恨、責怪。《詩經·鄘風·載馳》:「許人尤之,眾穉且狂。」《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
  2. 親近、喜愛。唐·羅隱〈春中湘中題岳麓寺僧舍〉詩:「欲共高僧話心跡,野花芳草奈相尤。」宋·柳永〈如魚水·帝里疏散〉詞:「共綠蟻,紅粉相尤。」
  1. 更加、格外。《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太史公曰》:「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聖人所尤用心者也。」
  1. 特異。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2. 過失。《詩經·小雅·四月》:「廢為殘賊,莫知其尤。」《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3. 姓。如宋代有尤鶴。
朴诚(朴誠)pǔ chéng
朴实忠诚。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著述·吕焦二书》:“ 吕 以理学著名,一则勇於献替,一则过於朴诚,俱遭忌口,动以宫闈见指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李八缸》:“ 月生 ,余杵臼交,为人朴诚无伪。”
朴实忠诚。《明史·欧阳韶传》:“帝乘怒将戮人。他御史不敢言, 韶 ……呼曰:‘陛下不可。’帝察 韶 朴诚,从之。” 清 刘大櫆 《知上犹县方君传》:“其莅官不欲以才显,而一推其朴诚相示。”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华 名 大成 ,居 无锡 之 东高山 ,面山而居,躬畊为业,人极朴诚。”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