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嫁缨为《礼记》文,名以行媒遂相识。
礼义廉耻四维立,纲常名教万古植。无愧于口无愧身,无愧于身尤汲汲。
妇人再醮知身污,若乃未婚心每惑。一身那可容二心,心失谁云身不失。
卓哉陈媛毓名闺,五经先生兰芽茁。习礼明诗幼字林,桃夭未赋所天卒。
烈女不肯更二夫,相从地下寻灵匹。见者哀号闻者悲,大吏上言采访实。
旌门表墓伫恩荣,文人诗歌盛缃帙。嗟予抱璞称未亡,传闻益觉心凄恻。
閒尝读书考《五经》,管窥《易》象参彖翼。男女暌而其志通,已字未娶可推测。
坤道含章利永贞,从一而终恒其德。苦节悔亡不节嗟,安节之亨甘节吉。
人心道心辨《尚书》,精一微危中允执。动罔不凶德二三,终始惟一臻厥极。
忠贞世笃缅家声,无忝尔祖躬自饬。《诗经》三复《柏舟》篇,髧彼两髦我仪特。
斯人去也矢靡它,勿匿初心矢靡慝。在室自誓首共姜,圣人取为后世则。
郝邹诸儒阐说殷,死同穴而谷异室。柏舟齐女中垒编,乍至城门卫赴急。
保母请还置罔闻,竟入持丧帙卫国。凡未适人许嫁矣,《春秋》经传标特笔。
僖公九年书伯姬,何休《公羊》洞经术。字而笄之待成人,系属于人养贞一。
明与未字之女殊,《原贞》援引曝书集。女而不妇贞为行,盲《左》、《谷梁》弗沿袭。
共姬比例圣所褒,尧峰南畇说堪忆。许嫁缨为《礼记》文,名以行媒遂相识。
两家斋戒告鬼神,台与终身不改革。娶有吉日未成婚,夫死亦如婿吊泣。
女服斩衰往夫门,未嫁服同已娶式。妇人不二斩谓何,天不二耳《仪礼》悉。
可服可往明可从,爱人以德休姑息。举世昧经谓过中,此旨不明道几熄。
人求尽伦安能过,五伦祇恐常不及。由来夫妇比君臣,策名亦有未受职。
清风孤竹师夷齐,商朝未禄周耻食。推观子弟事父兄,岂必一一亲颜色。
父子继绝或背生,兄弟前后或南北。追思孝友自性成,非缘见面乃尽力。
朋从尚友及神交,宁须把臂投胶漆。揆此可知妇与夫,性真相感当循率。
殷情何必同衾帱,问名已定羞差忒。当知勉义非溺情,身洁心安理亦得。
幼从父母最初言,初命是遵戒私昵。不悖于理曰无违,许嫁之语由亲出。
弗亏其体弗辱亲,立志不渝贵在必。夺则随亡不夺存,志不可夺命则毕。
愧存不若无愧亡,几希人禽谨出入。守贞殉烈易地同,一心不二绝矫饰。
卓哉陈媛大节章,浩然正气两间塞。伤悲自署望门寡,门在望矣未许即。
既云寡矣难再双,兹言至正非偏刻。鹄甘独宿歌三年,鸩告双飞媒一逼。
遂将性命付轻绡,仅留心事传遗墨。视死如归岂博名,舍生取义宁图逸。
惟媛家学《五经》明,察于伦理昭作述。天经地义古今垂,永永幽光争皎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帽~子。红~枪。~穗。
- 像缨的东西:萝卜~子。
- 带子,绳子:长~。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文 [ wén ]
名- 線條交錯的圖案、花紋。《禮記·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漢·王充《論衡·言毒》:「蝮蛇多文。」
-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 文章。如:「撰文」、「散文」。《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禰衡傳》:「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 有關文學方面的才能。如:「文武雙全」。《國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 華麗有文采的外表。與「質」相對。參見「文質彬彬 」條。
- 禮節、儀式。如:「繁文縟節」。《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 法令、典章。《國語·周語上》:「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三國吳·韋昭·注:「文,典法也。」《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
- 現象。如:「天文」、「人文地理」。《莊子·應帝王》:「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
- 量詞。古代計算銅幣的單位。如:「三文錢」、「分文不取」。《儒林外史·第一三回》:「這箱子能值幾文?」
- 姓。如宋代有文彥博。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溫和、優雅、不猛烈。如:「文雅」、「斯文」、「文火」。《禮記·文王世子》:「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 有文彩的。《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衣文衣而舞康樂。」
- 刺染花紋圖案。如:「文身」。《水滸傳·第一一回》:「誰想今日被高俅這賊坑陷了我這一場,文了面,直斷送到這里。」
文 [ wèn ]
動- 掩飾。如:「文過飾非」。《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 修飾。如:「文飾」。《荀子·儒效》:「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
名 [ míng ]
名- 人的称号。如:「尊姓大名」、「请问芳名」。
- 事物的称号。如:「地名」。《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 声誉。如:「盛名」、「令名」。
- 表示概念的名称。《老子·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 量词:➊ 计算人的单位。如:「学生十名,缺席一名。」➋ 计算排名的单位。如:「全班第十名。」
- 指称、形容。如:「莫名其妙」、「无以名之」。
- 有名的。如:「名人」、「名马」。
- 贵重的、出色的。如:「名器」、「名酒」。
以 [ yǐ ]
动-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 姓。如汉代有以彤。
(2).谓说合婚姻。 ——《漢語大詞典》
遂 [ suì ]
动- 称心、满足。如:「诸事不遂」。《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红楼梦·第四六回》:「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的。」
- 顺从、顺应。如:「半身不遂」。《国语·周语下》:「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 成功、成就。如:「杀人未遂」。唐·柳宗元〈瓶赋〉:「功成事遂,复于土泥。」《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男儿未遂平生志,且乐高歌入醉乡。」
- 进、通达。《易经·大壮卦·上六》:「象曰:不能退,不能遂。」
- 荐举、进用。《书经·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礼记·月令》:「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
- 生长。《汉书·卷二二·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 尽、止。《礼记·曲礼上》:「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 终究、竟然。《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 就、于是。《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而穆公用之并国三十,遂霸西戎。」
- 远郊、郊外。《书经·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礼记·王制》:「不变,移之遂,如初礼。」
- 小沟。《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儒林外史·第四○回》:「沟间有洫,洫间有遂。」
- 古代射箭的人所穿的臂衣。《仪礼·大射礼》:「袒决遂,执弓右,挟之出。」
遂 [ suí ]
- (一)之又音。
(2).指彼此认识的人。《礼记·曾子问》:“相识有丧服可以与於祭乎?” 唐 杜甫 《复愁》诗之三:“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水浒传》第十六回:“再有几个相识在里面,一发请进后堂深处相见。”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经营之才三》:“ 潘永福 同志在 中村 遇上了个老汉,也是旧相识。”
(3).互相识别。 清 李有棠 《金史纪事本末·群盗叛服》:“时迁 汴 ,赋敛益横, 两河 遗民羣聚为盗,寇掠州郡,皆衣红衲袄以相识,呼为红袄贼。”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