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从渔父借龙具,五湖长往毋庸归。
春阴日日涵朝晖,山城睥睨如重围。匆匆已过二月半,暖风扑鼻香馡馡。
讼牒台符厌遮眼,赏心乐事殊疏稀。偶尔间过矍相圃,广文馆静忘尘机。
梓红主人最心契,舟旋无厌相依依。踏阁攀林兴不浅,凭陵百尺穷纤微。
五峰绵延互钩带,长松野竹连渔矶。溪水靴纹蘸新柳,梨花傅粉桃施绯。
指顾胸眸坐开豁,如蚕出茧马脱鞿。俄晷留连日卓午,归来逸兴犹遄飞。
懊恼春工裂风景,昨朝物态今全非。无事垂帘听疏雨,陌头狼藉愁芳菲。
数盎幽兰作清供,思君闭户摩编韦。《五经》纷纶较同异,门生蓝舆应多违。
拟从渔父借龙具,五湖长往毋庸归。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拟 ( 擬 ) nǐ
拟 [ nǐ ]
- 打算:~去信联系。~议。
- 初步设计编制或起草:~定(➊起草制定;➋揣测断定)。~订。草~。
- 仿照:~古之作。~人(修辞方式,把事物人格化)。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 「從 」的異體字。
渔父(漁父)yú fǔ
(1).老渔翁。《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 唐 罗隐 《别池阳所居》诗:“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 清 查礼 《岚光洞》诗:“渔父举网来,舴艋两三箇。” 刘半农 《游香山纪事诗》之九:“渔舟横小塘,渔父卖鱼去。”
(2).词牌名。 唐 张志和 创制。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漢語大詞典》
(2).词牌名。 唐 张志和 创制。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漢語大詞典》
借 jiè《國語辭典》
借 [ jiè ]
动- 暂时向人告贷财物。如:「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左传·定公九年》:「尽借邑人之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借人典籍,皆须爱护。」
- 把财物暂时给他人使用。如:「这支笔借你用一下。」《论语·卫灵公》:「有马者借人乘之。」
- 赞许。《隋书·卷二五·刑法志》:「武帝敦睦九族,优借朝士。」《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慈仁殷勤,诚嘉于心,此不可以虚辞借也。」
- 假托、利用。如:「借刀杀人」、「借题发挥」。
- 帮助。《汉书·卷六七·朱云传》:「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
- 倚靠、凭借。如:「借重」、「借助」。
- 假使、假设。唐·元稹〈遣病〉诗:「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龙具(龍具)lóng jù
(1).指牛衣。《汉书·王章传》“卧牛衣中” 唐 颜师古 注:“牛衣,编乱麻为之,即今俗呼为龙具者。” 王先谦 补注引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牛衣,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簔衣之类。”后因称蓑衣为龙具。 宋 谢迈 《喜雨》诗:“锄犁不入土,龙具掛壁墙。”
(2).喻指简陋粗糙的衣被。 唐 陆龟蒙 《袭美将以绿罽为赠因成四韵》:“病中祗自悲龙具,世上何人识羽袍。” 宋 陆游 《自嘲》诗:“生涯破碎餘龙具,学问荒唐守《兔园》。”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少卿史弼妻李氏加封恭人制》:“指龙具以厉功名,长涂云迈;问鷄鸣而资告诫,短檠相依。” ——《漢語大詞典》
(2).喻指简陋粗糙的衣被。 唐 陆龟蒙 《袭美将以绿罽为赠因成四韵》:“病中祗自悲龙具,世上何人识羽袍。” 宋 陆游 《自嘲》诗:“生涯破碎餘龙具,学问荒唐守《兔园》。”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少卿史弼妻李氏加封恭人制》:“指龙具以厉功名,长涂云迈;问鷄鸣而资告诫,短檠相依。” ——《漢語大詞典》
五湖 wǔ hú
(1).古代 吴 越 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 吴县 南部的湖泽。《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 扬州 ……其泽藪曰 具区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郑玄 注:“ 具区 、五湖在 吴 南。浸,可以为陂灌溉者。” 具区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 吴 ,战於 五湖 。” 韦昭 注:“ 五湖 ,今 太湖 。”《文选·郭璞〈江赋〉》:“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张勃 《吴录》:“ 五湖 者, 太湖 之别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韦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二》:“南江东注於 具区 ,谓之五湖口。五湖谓 长荡湖 、 太湖 、 射湖 、 贵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个湖。《史记·夏本纪》“ 震泽 致定” 唐 张守节 正义:“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贡湖 、 胥湖 ,皆 太湖 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
(2). 江 南五大湖的总称。《史记·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 司马贞 索隐:“五湖者, 具区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带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阳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苏 长荡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阳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东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归雁》诗:“年年霜露隔,不过 五湖 秋。” 朱鹤龄 注:“雁至 衡阳 则回。此五湖当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称 华中 、 华东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阳湖 、 巢湖 、 洪泽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国 大夫 范蠡 ,辅佐 越王 勾践 ,灭亡 吴国 ,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於五湖。见《国语·越语下》。后因以“五湖”指隐遁之所。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当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寻渔父於沧浪。” 唐 李白 《书情赠蔡舍人雄》诗:“我纵五湖棹,烟涛恣崩奔。” 清 李渔 《巧团圆·闻诏》:“从今后呵,纔知道隐 三湘 泛五湖,这仙缘没福难图。” ——《漢語大詞典》
(2). 江 南五大湖的总称。《史记·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 司马贞 索隐:“五湖者, 具区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带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阳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苏 长荡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阳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东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归雁》诗:“年年霜露隔,不过 五湖 秋。” 朱鹤龄 注:“雁至 衡阳 则回。此五湖当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称 华中 、 华东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阳湖 、 巢湖 、 洪泽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国 大夫 范蠡 ,辅佐 越王 勾践 ,灭亡 吴国 ,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於五湖。见《国语·越语下》。后因以“五湖”指隐遁之所。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当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寻渔父於沧浪。” 唐 李白 《书情赠蔡舍人雄》诗:“我纵五湖棹,烟涛恣崩奔。” 清 李渔 《巧团圆·闻诏》:“从今后呵,纔知道隐 三湘 泛五湖,这仙缘没福难图。” ——《漢語大詞典》
长往(長往)cháng wǎng
(1).一去不返。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冰山》:“﹝ 张彖 ﹞后登第为 华阴 尉,叹曰:‘丈夫有凌云盖世之志,拘于下位,若立身于矮屋中,使人抬头不得。’遂拂衣长往。”《西湖二集·洒雪堂巧结良缘》:“兄途中谨慎,早早到家,有便再来,勿为长往。”
(2).指避世隐居。 晋 潘岳 《西征赋》:“悟山潜之逸士,卓长往而不反。” 唐 王度 《古镜记》:“又将遍游山水,以为长往之策。” 明 何景明 《与何粹夫书》:“先生乃復欲愤世自遂,长往之情得矣!”
(3).死亡的婉词。 南朝 宋 颜延之 《吊张茂度书》:“岂谓中年,奄为长往!” 宋 沈括 《梦溪笔谈·神奇》:“俄顷,又举头顾 希文 曰:‘亦无鬼神,亦无恐怖。’言讫遂长往。”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愚民含忿轻生》:“见其幼弟气尚未絶,灌救得生。其餘六人则已长往。” ——《漢語大詞典》
(2).指避世隐居。 晋 潘岳 《西征赋》:“悟山潜之逸士,卓长往而不反。” 唐 王度 《古镜记》:“又将遍游山水,以为长往之策。” 明 何景明 《与何粹夫书》:“先生乃復欲愤世自遂,长往之情得矣!”
(3).死亡的婉词。 南朝 宋 颜延之 《吊张茂度书》:“岂谓中年,奄为长往!” 宋 沈括 《梦溪笔谈·神奇》:“俄顷,又举头顾 希文 曰:‘亦无鬼神,亦无恐怖。’言讫遂长往。”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愚民含忿轻生》:“见其幼弟气尚未絶,灌救得生。其餘六人则已长往。” ——《漢語大詞典》
毋庸 wú yōng
无须,不要。《汉书·游侠传·郭解》:“﹝ 郭解 ﹞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毋庸,待我去,令 洛阳 豪居间乃听。’” 宋 司马光 《曾公亮辞免恩命第一表不允批答》:“成命不易,毋庸固辞。”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癖嗜·古铜器》:“﹝一士人﹞家有数古铜器,将以货之,而鬻之者雅有好古之癖,一见喜甚,曰:‘毋庸货也。’”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三章:“等我们胜利了,毋庸说你那个小小的书记职位,就是当区长、县长,又有什么不可呢!” ——《漢語大詞典》
归 ( 歸 ) guī
归 [ guī ]
-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 还给:~还。物~原主。
-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 结局:~宿(sù)。
-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 自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