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邸忧危曾遣仆,悲伤不觉公愈蹙。

张子翼明代〕《依太司成忠铭韵哭伯丈孝铭暨孺子莫氏

海上忽惊双旅讣,亲故闻耗泣如注。经筵退食写哀词,九歌壹似悬河诉。

孔怀千里情未舒,临飧不觉发长吁。浮云世事原多幻,郁结衷肠转似痴。

身世茫茫识不蚤,今古要离三尺草。东海岂能遏逝波,西崦谁复挥馀杲。

枕上黄粱梦寐间,修文地下何漫漫。蒿里云深埋玉树,薤露歌残裂肺肝。

吁嗟孝铭遽止此,天道无知谅谁语。蛉长蟪短竟何禆,燕壁秦关良自苦。

邸佩难招月下魂,空遗穗帏向黄昏。春生池草聊成梦,鹤唳霜天不可闻。

黄尘碧水真难测,兼葭倚玉情何极。我亦衔环未报君,慇勤更向楚些悉。

忆曾结媾为儿曹,独惭齐大恐媒劳。群议于公最相协,缔缘奚阻鸠嗷嗷。

奕世蓝田多远籍,从此定祥冯月下。鲁水遥怜赠别时,建江追记欣娱夜。

薛家彩凤最联翩,天衢继序相周旋。羯末封胡祢世系,以古方今何间然。

平生耿耿负奇气,宇宙翻为分内事。然藜文史惜三馀,倚马才华高七步。

兰台思欲绍鸿休,关山千里雁横秋。辞家敢恤风尘苦,仗剑兼为竹帛谋。

嗣徽夫人偕氏莫,尖岭之阳曰望族。克相可以媲藻蘋,清操不啻如冰玉。

尔来旅次效辛勤,鸡鸣遬遬告温温。悬知尺绳初系日,亦仗夫人有里言。

田家荆树念同育,济济雍雍又肃肃。实有姜被共寒暄,岂如汉家舂斗粟。

曼倩金马岂隐沦,兵厨伯氏最相亲。鹓行雁序无燕粤,弟劝兄酬似主宾。

二仲延伫意更款,星河忽逐流光转。屈指风帆计驿程,楼前祇拟斟常满。

讵意泉台成永别,昂霄梓杞俄中折。夫人先逝公已随,前缘更向酆都结。

太史离怀三载馀,遥睇天南祇剑书。一生世业成乌有,半世功名赋子虚。

尝胆悬萤何所用,劫灰尽付南柯梦。乡评最惜宠元龙,卜居犹殊石骀仲。

间关惟有仲兄来,长衿戢戢向书斋。连床不觉更筹永,望柩何曾笑眼开。

华堂何处追欣晏,苏韶无地重相见。驹影真从隙里过,鹡飞徒向原中羡。

过客从来不易邀,风飘雨骤不终朝。三十年馀何仅仅,八千里外更寥寥。

人生谁不遘阳九,丘首祇争先与后。孤儿未育名未成,物论于公曾厌否。

属纩幸有伯在傍,万里骨肉相扶将。家乡回首知何处,行路闻之亦慨慷。

京邸忧危曾遣仆,悲伤不觉公愈蹙。力疾犹能强致书,书中后事惓惓嘱。

太史捧之不忍忘,临风祇自增悲伤。江州司马拟长恨,海天寄我一哀章。

公于尘世浑如寄,精英犹在佛光寺。从容召赋上玉楼,西天苦海何须避。

公于昆季尽堪凭,岂论螽羽暨螟蛉。死若复生生不愧,泉路知公目已暝。

世德可传还可继,奕奕书香岂坠地。樵游牧唱且随缘,春雨秋霜永弗替。

青青陇上有圭田,千年烟火自绵绵。纵于气数曾乖舛,却多人事肯周全。

区区株守如匏系,世上彭殇祇一致。谁能白日生羽翰,想当乘此终归去。

滕城郁郁雨潇潇,琼海归魂万里遥。故乡恒干应栖止,帝遣巫阳不用招。

嗟公此生长已矣,须悟庄生齐物理。古往今来逆旅间,水碧山青秋色里。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京邸忧危悲伤不觉

京邸 jīng dǐ
京都的邸舍。《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人也是一个少年,喜谈乐道,把这封家书一节,顷刻间遍传京邸。”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超勇亲王》:“虏使 哈柳 至,强辩士也,謁王於京邸。”  ——《漢語大詞典》
忧危(憂危)yōu wēi
(1).忧虑戒惧;忧虑惶惧。《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氷。”《晋书·元帝纪》:“朕以不德,统承洪绪,夙夜忧危,思改其弊。” 唐 刘禹锡 《贺雪镇州表》:“遂令迷误之徒,顿释忧危之虑。” 清 刘大櫆 《金氏节母传》:“忧危困苦,丛集其心;饥饿寒冻,交迫其体。”
(2).忧患危难。《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宣和遗事》后集:“倘有忧危,臣等誓肝胆涂地,以报陛下恩德。”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遣 qiǎn《國語辭典》

遣 [ qiǎn ]

  1. 差使、派发。如:「差遣」、「先遣部队」、「调兵遣将」。《墨子·非儒下》:「乃遣子贡之齐,因南郭惠子,以见田常。」
  2. 释放、放走。如:「遣散」。《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
  3. 放逐、贬谪。汉·王符《潜夫论·贤难》:「及太子问疾,帝令吮痈,有难之色,帝不悦而遣太子。」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
  4. 排解、消除。如:「消遣」、「排遣」。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始知贤主人,赠此遣愁寂。」《红楼梦·第五回》:「趁著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5. 使、令。元·翁森〈四时读书乐〉诗:「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仆 ( 僕 ) pū/pú《國語辭典》

仆 [ pū ]

  1. 跌倒而伏在地上。《漢書·卷四七·梁孝王傳》:「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病。」
  2. 傾倒、橫陳。唐·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或立或仆。」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有碑仆道,其文漫滅。」

仆 [ ​fù ]

  1. (一)​之又音。
悲伤(悲傷)bēi shāng
悲痛忧伤。《汉书·刘向传》:“书奏,天子召见 向 ,叹息悲伤其意。” 晋 成公绥 《啸赋》:“唱引万变,曲用无方,和乐怡懌,悲伤摧藏。”《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养娘道:‘小姐你今番到人家去,不比在老爷身边,只管啼哭,必遭打駡。’ 月香 听説,愈觉悲伤。” 郁达夫 《采石矶》二:“一想到现在的这身世,他就不知不觉的悲伤起来了。”  ——《漢語大詞典》
不觉(不覺)bù jué
(1).沉睡不醒。《战国策·魏策二》:“ 齐桓公 夜半不嗛, 易牙 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 桓公 食之而饱,至旦不觉。”《百喻经·小儿得欢喜丸喻》:“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睡眠不觉。”
(2).不反悟;不觉悟。《文选·张衡〈东京赋〉》:“流遁忘反,放心不觉。” 薛综 注:“流情放心,不自反寤。”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泥滞苟且,没而不觉。”
(3).没有发觉;没有感觉。《晋书·谢安传》:“既罢,还内,过户限,心甚喜,不觉屐齿之折。” 唐 韩愈 《贺太阳不亏状》:“虽有阴云,转更明朗,比於常日,不觉有殊。” 明 刘基 《晚至草平驿》诗:“但惜景物佳,不觉道路长。”
(4).想不到;无意之间。《水浒传》第二回:“不觉荏苒光阴,早过半年之上。”《西游记》第四十回:“他抖一抖身躯,脱了绳索,又纵红光,上空再看。不觉 孙大圣 仰面回视,识得是妖怪,又把 唐僧 撮着脚推下马来道:‘兄弟们,仔细!仔细!那妖精又来也!’” 清 古奘 《山行》诗:“偶然乘兴往,不觉入云深。”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三:“﹝ 周锦华 ﹞于是屡次作诗,不觉积有三四十首了。”
(5).不禁;不由得。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红楼梦》第二八回:“那时 黛玉 耳内听了这话,眼内见了这光景,心内不觉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他们两双眼睛好象无意中碰在一起时,两个都不觉红了脸。”  ——《漢語大詞典》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1.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2.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1.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 称谓:➊ ​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3.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4.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5.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6. 姓。如汉代有公俭。
  1.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2. 雄性的。如:「公鸡」。
  1.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2.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愈 yù《國語辭典》

愈 [ yù ]

  1. 更加、越發。如:「愈長愈高」。《詩經·小雅·小明》:「曷云其還,政事愈蹙。」
  1. 病情好轉。《孟子·公孫丑下》:「今病小愈,趨造於朝。」《紅樓夢·第六二回》:「因天氣和暖,黛玉之疾漸愈,故也來了。」
  2. 勝過、高明。《論語·公冶長》:「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漢·王充《論衡·自紀》:「蓋文多勝寡,財寡愈貧。」
  1. 姓。如宋代有愈植、愈德勤。
蹙 cù《國語辭典》

蹙 [ cù ]

  1. 逼迫、逼近。《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夫角之末,蹙于脑而休于气。」《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2. 缩减。《诗经·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唐·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国蹙赋更重,人稀役弥繁。」
  3. 聚拢。《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4. 踩踏。宋·苏轼〈申王画马图〉诗:「扬鞭一蹙破霜蹄,万骑如风不能及。」通「蹴」。
  5. 踢。《礼记·曲礼上》:「以足蹙路驺,有诛。」通「蹴」。
  1. 恭敬的样子。《仪礼·士相见礼》:「始见于君,执挚至下,容弥蹙。」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