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禽引圆吭,万树窍相应。

王世贞明代〕《入弇州园北抵小祗林西抵知津桥而止

维东有萧寺,澄潭面若镜。步武稍逶迤,林香发幽兴。

荼蘼组春玩,橘柚文秋饤。祗林未易攀,仙源或堪侦。

胎禽引圆吭,万树窍相应。游履自麇集,毋劳开蒋径。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胎禽万树相应

胎禽 tāi qín
鹤的别称。 南朝 梁 陶弘景 《瘗鹤铭》:“相此胎禽, 浮丘 著经。” 宋 吴世延 《十二峰·聚鹤峰》诗:“方怜病羽困樊笼,仰见胎禽唳远空。”参见“ 胎仙 ”。  ——《漢語大詞典》
引 yǐn《國語辭典》

引 [ yǐn ]

  1. 开弓。《庄子·田子方》:「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孟子·尽心上》:「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2. 拉。《韩非子·人主》:「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聊斋志异·卷一·尸变》:「客大惧,恐将及己,潜引被覆首,闭息忍咽以听之。」
  3. 伸长、延长。《左传·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领西望。」唐·韩愈〈进学解〉:「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4. 领导、带领。《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红楼梦·第一回》:「适因小女啼哭,引他出来作耍。」
  5. 招致、招惹。如:「抛砖引玉」。唐·白居易〈初授秘监并赐金紫闲吟小酌偶写所怀〉诗:「酒引眼前兴,诗留身后名。」清·洪升《长生殿·第三八出》:「无端唱出兴亡恨,引得傍人也泪流。」
  6. 推荐、选拔。《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王莽国师刘歆引嚣为士。」唐·钱起〈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诗:「遥想青云丞相府,何时开合引书生。」
  7. 援用。汉·何休〈公羊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读。」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
  8. 退避、退出。《礼记·玉藻》:「侍坐则必退席,不退,则必引而去君之党。」宋·苏轼〈与辩才禅师〉诗:「得此闲郡,虽未能超然远引,亦退老之渐也。」
  9. 承受。《新唐书·卷八○·太宗诸子传·庶人佑传》:「诚能饬躬引咎,万纪请入朝言之,上意宜解。」《三国演义·第九九回》:「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
  1.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公制一引等于一百公尺。也称为「公引」。
  2. 纸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胡子远之父,唐安人,家饶财,常委仆权钱,得钱引五千缗,皆伪也。」
  3. 通行证。如:「路引」。《西游记·第五四回》:「请投馆驿注名上簿,待下官执名奏驾,验引放行。」《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见了大尹,给引还乡。」
  4. 拉柩车的绳索。《礼记·檀弓下》:「吊于葬者必执引,若从柩及圹皆执绋。」
  5. 文体名。相当于「序」,而较序短。唐·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苏东坡祖名字,故为人作序皆用叙序,又以未安,遂改作引。」
  6. 一种乐府诗体。如:「思归引」、「箜篌引」。唐·元稹〈乐府古题序〉:「赋、颂、引、谣、……、词、调,皆诗人六义之余,而作者之旨。」
圆 ( 圓 ) yuán
圆 [ yuán ]
  1. 从中心点到周边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形:~形。~圈。~周。~锥。~柱。
  2. 完备,周全:~满。~全。
  3. 使之周全:自~其说。~谎。~场。
  4. 占梦以决吉凶:~梦。
  5. 宛转,滑利:~滑。~润。
  6. 运转无碍:~熟。~通。
  7. 货币单位。亦作“”。
  8. 姓。
吭 háng/kēng《國語辭典》

吭 [ háng ]

  1. 咽喉、喉咙。如:「引吭高歌」、「扼吭愤叹」。《文选·左思·蜀都赋》:「云飞水宿,哢吭清渠。」唐·柳宗元〈上门下李夷简相公陈情书〉:「然犹仰首伸吭,张目而视。」

吭 [ kēng ]

  1. 发出声音。如:「吭气」、「闷不吭声」。
万树(万树)
唐 元稹 离思五首 其二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唐 白居易 曲江有感 曲江西岸又春风,万树花前一老翁。
唐 贾岛 题鱼尊师院 老子堂前花万树,先生曾见几回春。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其二 万树琪花千圃药,心知不敢辄形相。
唐 郑良士 游九鲤湖 九溪瀑影飞花外,万树春声细雨中。
宋 欧阳修 黄溪夜泊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骈字类编》
窍 ( 竅 ) qiào
窍 [ qiào ]
  1. 窟窿,孔洞:七~(耳、目、口、鼻)。
  2. 喻事情的关键:诀~。~门儿。
  3. 贯通:~窕。~领天地。
相应(相應)xiāng yìng
(1).互相呼应;应和。《国语·齐语》:“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陈书·高祖纪上》:“军志有之,善用兵者,如 常山 之蛇,首尾相应。” 宋 苏轼 《石钟山记》:“﹝大石﹞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清 纳兰性德 《雨后》诗:“蝉嘶柳陌多相应,燕踏琴弦别作声。” 刘大白 《丁宁》诗一:“我心里同时起了一声声的回声,和你那郑重丁宁,一声声地相应。”
(2).相符合。《墨子·号令》:“大将使人行守,操信符,信符不合及号不相应者,伯长以上輒止之,以闻大将。”《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上》:“ 东海 张霸 ,案百篇之序,空造百两之篇,献之 成帝 。帝出祕书百篇以校之,皆不相应,於是下 霸 於吏。”
(3).相适应;相宜。《西游记》第二七回:“师父又教我去?回去便也回去了,只有一件不相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他就要买我白绢,我见价钱相应,即时卖了。”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七:“名 晞 字 暐 ,义正相应也。” 邓小平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党的工作重点、工作作风都应该有相应的转变。”
(4).佛教语。相契合。 隋 僧璨 《信心铭》:“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絶言絶虑,无处不通。”《坛经·付嘱品》:“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旧式公文用语。应该;理应。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相应将四子赞词并 孔子 赞词,一併交与国子监勒石摹搨。”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若照所题更调,事属繁多,相应无庸议。”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裹足》:“查立法太严,或混将元年以前所生者捏为元年以后,诬妄出首,牵连无辜,亦未可知,相应免其禁止可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