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说吾王游豫地,岂知农业已垂成。

陈绍文明代〕《内苑十首 其七 乐成殿

禁园南向带畴平,更有瑶宫隔水明。行乐坐看松月转,躬耕行挹稻风轻。

岛中锦绣千层蜃,堤外笙簧百啭莺。共说吾王游豫地,岂知农业已垂成。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游豫农业垂成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1.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2.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1.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1.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1.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2.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1.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1.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1.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吾 wú/yù《國語辭典》

      吾 [ wú ]

      1. 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楚辭·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 我的。《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1. 姓。如漢代有吾扈。

      吾 [ yú ]

      1. 參見「吾吾 」條。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1.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2.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3.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4.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5.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6.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1.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1.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1.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1.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游豫(遊豫)yóu yù
      (1).指帝王出巡。春巡为“游”,秋巡为“豫”。语本《孟子·梁惠王下》:“ 夏 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汉 王粲 《羽猎赋》:“遵古道以游豫兮,昭劝助乎农圃。”《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适》:“凡天子饗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国朝承 五代 荒残之弊,事从简略,每鸣鑾游豫,仅同藩镇,而尽去戈戟旌旗之制。”
      (2).游乐。《文选·卢谌〈赠崔温〉诗》:“逍遥步城隅,暇日聊游豫。” 李善 注引 曹植 《蝉赋》:“始游豫乎芳林。” 清 曹寅 《观打鱼歌》:“漫夸游豫逐时闲,苦似爬搔除背痒。”
      亦作“ 游预 ”。
      (1).犹游乐。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赵岐 注:“豫亦游也。” 三国 魏 曹植 《蝉赋》:“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 唐 白居易 《和三月三日四十韵》:“ 仙亭 日登眺, 虎丘 时游预。” 元 圆至 《次韵陪星子胡主簿游报先寺》:“良时一游豫,能不念民疾。” 清 顾炎武 《杭州》诗:“两国罢干戈,君臣日游豫。”
      (2).犹豫,迟疑不决。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復何从。”《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即欲向前从乞食,心意怀疑生游豫。”  ——《漢語大詞典》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1.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2.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4.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5.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6.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7.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8.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9.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1.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2.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1.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1.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岂 [ kǎi ]
      1. 古同“恺”,快乐。
      2. 古同“凯”,胜利的。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农业(農業)nóng yè
      指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亢仓子·农道》:“古先圣主之所以理人者,先务农业。”《汉书·儿宽传》:“ 宽 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於得人心。”《魏书·良吏传·鹿生》:“时三 齐 始附,人怀苟且,蒲博终朝,颇废农业。”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按,现代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垂成 chuí chéng
      (1).接近完成或成功。《三国志·吴志·薛综传》:“实欲使卒垂成之功,编於前史之末。”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李献吉 极苦思,诗垂成,如一二句弗工,即弃之。”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二家邻居》:“为了这问题,几乎把垂成的婚姻打破。”
      (2).谓庄稼将近成熟。 宋 苏轼 《祈晴吴山祝文》:“岁既大熟,惟神之赐;害於垂成,匪神之意。” 宋 陆游 《大风雨中作》诗:“三年稼如云,一旦败垂成。”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