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等閒
白居易重荅刘和州诗随分笙歌聊自乐等閒篇咏被人知 ——《分类字锦》
舒卷 shū juàn
(1).舒展和卷缩。 汉 刘胜 《文木赋》:“裁为用器,曲直舒卷。” 南朝 齐 王融 《巫山高》诗:“烟霞乍舒卷,猿鸟时断续。” 宋 陆游 《居室记》:“东西北皆为窗,窗皆设帘障,视晦明寒燠为舒卷启闭之节。” 清 吴伟业 《赠松郡副守涪陵陈三石》诗:“湖天摇落云舒卷, 巫山 萧森路折盘。”
(2).指人事的进退、出处。舒谓伸展其志,卷谓其志不伸而退藏。 晋 潘岳 《西征赋》:“ 孔 随时以行藏, 蘧 与国而舒卷。” 宋 曾巩 《麻姑山送南城尉罗君》诗:“丈夫舒卷要宏达,世路俯仰多拘牵。” 明 高启 《甪里村》诗:“始潜避 秦 君,终出安 汉 嗣。世罗焉能覊,舒卷聊自肆。” ——《漢語大詞典》
(2).指人事的进退、出处。舒谓伸展其志,卷谓其志不伸而退藏。 晋 潘岳 《西征赋》:“ 孔 随时以行藏, 蘧 与国而舒卷。” 宋 曾巩 《麻姑山送南城尉罗君》诗:“丈夫舒卷要宏达,世路俯仰多拘牵。” 明 高启 《甪里村》诗:“始潜避 秦 君,终出安 汉 嗣。世罗焉能覊,舒卷聊自肆。” ——《漢語大詞典》
四海 sì hǎi
(1).古以 中国 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孔 传:“距,至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孟子·告子下》:“ 禹 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 禹 以四海为壑。”《淮南子·俶真训》:“神经於 驪山 、 太行 而不能难,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不见天光之焜烂;侣鮋鰕於跡水之中者,不识四海之浩汗。”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绅 《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 李渔 《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3).指全世界各处。如:放之四海而皆准。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发 、 息慎 ;东, 长 、 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 帝舜 之功。”《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 四海 兄,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 。”
(6).神祇名。《史记·封禅书》:“而 雍 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风伯 、 雨师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诸布 、 诸严 、 诸逑 之属,百有餘庙。”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漢語大詞典》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绅 《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 李渔 《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3).指全世界各处。如:放之四海而皆准。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发 、 息慎 ;东, 长 、 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 帝舜 之功。”《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 四海 兄,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 。”
(6).神祇名。《史记·封禅书》:“而 雍 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风伯 、 雨师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诸布 、 诸严 、 诸逑 之属,百有餘庙。”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漢語大詞典》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动 ( 動 ) dòng
动 [ dòng ]
-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 使开始发生:发~。
-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 非静止的:~画。
- 可变的:~产。
- 行为:举~。~作。
- 常常:~辄得咎。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 古同“恺”,快乐。
- 古同“凯”,胜利的。
惮 ( 憚 ) dàn/dá
惮 [ dàn ]
- 怕,畏惧:忌~。~服。肆无忌~。过则不~改。
- 劳苦,因劳成疾:哀我~人。
- ◎ 震赫,撼动:~赫(声势浩大)。
一一 yī yī
(1).逐一;一个一个地。《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 宣王 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 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 説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 死, 湣王 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 ,无论 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嘆惋。” 宋 苏轼 《次韵答子由》:“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老舍 《四世同堂》第一部十四:“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 北平 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
(2).完全。《礼记·曲礼上》“二名不偏讳” 汉 郑玄 注:“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 孔颖达 疏:“谓两字作名,不一一讳之也。”《西游记》第五七回:“向后再不敢行凶,一一受师父教诲。” 鲁迅 《野草·好的故事》:“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3).旧时书信常用语。谓详细叙述。 汉 陈琳 《为曹洪与魏文帝书》:“辞多不可一一,粗举大纲,以当谈笑。” 晋 王羲之 《羊参军帖》:“ 羊参军 寻至,具一一。” 唐 韩愈 《与孟东野书》:“ 愈 眼疾,比剧,甚无聊,不復一一。” 宋 车若水 《脚气集》卷上:“ 王右军 帖,多于后结写不具,犹言不备也。有时写不备,其不具草书似不一一。 蔡君謨 帖竝写不一一,亦不失理。”
(4). 汉 扬雄 《太玄》用语。谓玄象之始。《太玄·莹》:“夫一一,所以摹始而测深也。” 范望 注:“一一起於黄泉,故谓之始;在泉之中,故测深也。” ——《漢語大詞典》
(2).完全。《礼记·曲礼上》“二名不偏讳” 汉 郑玄 注:“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 孔颖达 疏:“谓两字作名,不一一讳之也。”《西游记》第五七回:“向后再不敢行凶,一一受师父教诲。” 鲁迅 《野草·好的故事》:“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3).旧时书信常用语。谓详细叙述。 汉 陈琳 《为曹洪与魏文帝书》:“辞多不可一一,粗举大纲,以当谈笑。” 晋 王羲之 《羊参军帖》:“ 羊参军 寻至,具一一。” 唐 韩愈 《与孟东野书》:“ 愈 眼疾,比剧,甚无聊,不復一一。” 宋 车若水 《脚气集》卷上:“ 王右军 帖,多于后结写不具,犹言不备也。有时写不备,其不具草书似不一一。 蔡君謨 帖竝写不一一,亦不失理。”
(4). 汉 扬雄 《太玄》用语。谓玄象之始。《太玄·莹》:“夫一一,所以摹始而测深也。” 范望 注:“一一起於黄泉,故谓之始;在泉之中,故测深也。” ——《漢語大詞典》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 「從 」的異體字。
吹竽 chuī yú
(1).吹奏竽。竽,管乐器。《战国策·齐策一》:“ 临淄 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
(2).谓滥竽充数。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 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 请为王吹竽, 宣王 説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 死, 湣王 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若长风之过籟, 南郭 之吹竽耳。”后亦用作自谦之词。 唐 韩愈 《和席八十二韵》:“倚玉难藏拙,吹竽久混真。”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某也孱资琐质,误恩偶及,亦復与吹竽之部。” ——《漢語大詞典》
(2).谓滥竽充数。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 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 请为王吹竽, 宣王 説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 死, 湣王 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若长风之过籟, 南郭 之吹竽耳。”后亦用作自谦之词。 唐 韩愈 《和席八十二韵》:“倚玉难藏拙,吹竽久混真。”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某也孱资琐质,误恩偶及,亦復与吹竽之部。”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