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雪蒙头。此情知道否。

张之翰元代〕《唐多令 和刘改之

何处是沧洲。寒波不尽流。恰登舟、便过城楼。一片锦云三万顷,常记得、藕花秋。渔父雪蒙头。此情知道否。说生来、不识闲愁。青笠绿蓑烟雨里,吾与汝、可同游。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渔父情知

渔父(漁父)yú fǔ
(1).老渔翁。《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 唐 罗隐 《别池阳所居》诗:“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 清 查礼 《岚光洞》诗:“渔父举网来,舴艋两三箇。” 刘半农 《游香山纪事诗》之九:“渔舟横小塘,渔父卖鱼去。”
(2).词牌名。 唐 张志和 创制。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漢語大詞典》
雪 xuě《國語辭典》

雪 [ xuě ]

  1. 水汽在零度以下所凝结成的六角形白色晶体。如:「白雪」、「冰雪」、「下雪」、「积雪」。
  1. 下雪、降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于时始雪,五处俱贺。」唐·白居易〈问刘十九〉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 擦拭。《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唐·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诗二首之一:「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3. 洗刷、洗清、清除。如:「雪耻」、「昭雪」、「洗雪冤情」。《吕氏春秋·不苟论·不苟》:「故雪殽之耻。」
  1. 如雪般白色的。如:「雪白」。隋·卢思道〈孤鸿赋〉:「振雪羽而临风,掩霜毛而候旭。」

雪 [ xuè ]

  1. 「雪白」的「雪」的又音。
蒙 mēng/méng/měng《國語辭典》

蒙 [ méng ]

  1. 覆盖、遮著。如:「蒙上一张纸。」
  2. 欺骗、瞒骗。如:「蒙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蒙。」
  3. 冒。《汉书·卷五一·贾山传》:「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汉书·卷四九·鼌错传》:「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4. 受到、承受,表示感敬。如:「蒙您照料,十分感谢。」《文选·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5. 遭受、遭遇。如:「蒙难」。《易经·明夷卦·彖曰》:「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元史·卷六五·河渠志二》:「黄河决溢,千里蒙害。」
  1. 昏昧无知的心智。如:「启蒙」。《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一·举痛论》:「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2. 孩童。如:「童蒙」。
  3.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坎(☵)​下艮(☶)​上。进退两难,不知所适之象。
  4. 蒙古的简称。如:「蒙藏」。
  5. 姓。如秦朝有蒙恬。
头 ( 頭 ) tóu/tou
头 [ tóu ]
  1.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骨。~脑。~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2.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剃~。
  3. 物体的顶端:山~。笔~。两~尖。
  4.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儿说起。~绪。
  5.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儿。
  6. 以前,在前面的:~三天。
  7. 次序在前,第一:~等。~生。
  8. 首领:~子。~目。
  9. 方面:他们是一~的。
  10. 临,接近:~睡觉先洗脸。
  11. 量词,多指牲畜:一~牛。
  12.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五百。
  13.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
  14.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情知 qíng zhī
深知;明知。 唐 骆宾王 《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復下山能借问,更向 卢 家字 莫愁 。” 宋 辛弃疾 《鹧鸪天》词:“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见有个通房后厕所的小门,情知是从这小门里跑了。”亦作“ 情知道 ”。 宋 柳永 《倾杯乐》词:“情知道,世人难使皓月长圜,彩云镇聚。”  ——《漢語大詞典》
道 dào《國語辭典》

道 [ dào ]

  1. 路途、途徑。如:「鐵道」、「河道」、「國道高速公路」。《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 方法、道理。如:「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3. 真理。《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4. 思想、學說。如:「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5. 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6. 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參見「道家 」條。
  7. 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參見「道教 」條。
  8. 道士的簡稱。如:「老道」、「貧道」、「一僧一道」。
  9. 宗教的教義、義理。如:「學道」、「得道」、「傳道」、「布道」。
  10. 古代行政區域名稱:➊ ​ 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現在的省。➋ ​ 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11. 量詞:➊ ​ 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➋ ​ 計算有出 入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➌ ​ 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➍ ​ 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➎ ​ 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12.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1. 說、談。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2. 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喜」、「道賀」、「道歉」、「道謝」。
  3. 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4. 引導、指引。《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通「導」。
  1.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否 fǒu/pǐ《國語辭典》

否 [ fǒu ]

  1. 不同意。相当于口语中的「不」字。如:「否认」、「否决」。《战国策·魏策四》:「否,非若是也。」
  1. 不然。如:「否则」。
  2. 用在问句句尾,表示询问。如:「知道否?」

否 [ pǐ ]

  1.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干(☰)​上。象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之义。
  2. 坏、恶。如:「否极泰来」。《诗经·大雅·抑》:「于呼小子,未知臧否。」《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 不好、恶劣的。如:「否德」。汉·桓宽《盐铁论·复古》:「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 虑。」
  1. 贬斥。如:「臧否人物」。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