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斯理,青童飞去,点破大兰城。

侯善渊元代〕《满庭芳

斗柄回旋,紫微初现,缅平一色淳清。云瑛捣尽,天宝耀华婴。

玉桂琼林素羽,升玄御、光璨流精。泠然妙,丹黄金碧,炜烨化微星。

星徽清雅宴,纯风隐韵,忘相忘形。愿吾流开悟,心释浮荣。

勿念云山路隔,高著眼、莫昧灵明。如斯理,青童飞去,点破大兰城。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如斯青童点破大兰

如斯 rú sī
如此。《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三·代死失火》:“苟谓事事如斯,吾未之信矣。” 郭沫若 《黄山之歌》:“ 峨眉 号称天下秀,不知是否信如斯。”  ——《漢語大詞典》
理 lǐ《國語辭典》

理 [ lǐ ]

  1. 雕琢玉石。《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2. 修整、整治、使整齐。如:「整理」、「治理」、「理家」、「管理」。
  3. 办事、处置。如:「办理」、「处理」、「代理」。
  4. 对别人的言行有所反应。如:「答理」、「理会」、「不理不睬」。
  5. 温习、熟习。如:「书不理不熟。」明·无名氏《闹铜台·楔子》:「英雄贯满东京府,曾理兵书习六韬。」
  1. 条纹、纹路。如:「肌理」、「纹理」。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物异》:「建城县出燃石,色黄理疏,以水灌之则热,安鼎其上,可以炊也。」
  2. 事物的规律、意旨。如:「天理」、「公理」、「真理」、「义理」、「定理」。
  3. 顺序、层次。如:「有条有理」。《荀子·儒效》:「井井兮有理也。」
  4. 物理学科或自然学科。如:「理化」、「理工」。
  5. 姓。如殷商时代有理征。
青童 qīng tóng
(1).神话传说中的仙童。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洞庭山 ﹞昔有 青童 秉烛飇飞轮之车至此,其迹存焉。”《太平广记》卷十一引 宋 曾慥 《集仙传·大茅君》:“ 汉 元寿 二年,八月己酉, 南岳真人赤君 、 西城王君 及诸 青童 并从 王母 降於 盈 室。”
(2).引申为修炼有素的道士。 唐 李白 《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诗:“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
(3).即 青童君 。 唐 顾况 《短歌行》之六:“ 轩辕 弓箭无人识, 东海 青童 寄消息。” 唐 李白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步网绕碧落,倚树招 青童 。” 王琦 注:“《真灵位业图》:‘ 龚仲阳 、 幼阳 兄弟二人,受道於 青童君 。’” 宋 苏轼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戏作此数句》诗:“喜我归有期,举酒属 青童 。” 王十朋 注引 赵次公 曰:“ 青童 ,神仙 青童君 也。” 陈三立 《榘林五十生日赋赠》之三:“神丹受得 青童 祕,散落人间只等閒。”参见“ 青童君 ”。
(4).指少年。 唐 于鹄 《古挽歌》:“青童抱何物,明月与香囊。” 清 郑燮 《止足》诗:“闺中少妇,好乐无猜;花下青童,慧黠适怀。” 续范亭 《总部观平剧》诗:“丰衣足食好榜样,两个青童四百磅。”  ——《漢語大詞典》
飞 ( 飛 ) fēi
飞 [ fēi ]
  1. 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跃。~鸟。
  2. 在空中运动:~雪。火箭~向太空。
  3. 形容极快:~驶。~黄腾达(喻人骤然得志,官位升迁快)。
  4. 极,特别地:刀子~快。
  5. 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流言~语。
  6. 像架在空中的形状:~桥。~阁。
  7. 感情的表达与传递:~眼。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1.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2.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3.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4.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6.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7.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8.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1.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2. 姓。如汉代有去卑。
点破(點破)diǎn pò
(1).玷污;损毁。 宋 范成大 《骖鸾录》:“余不佞,题五十六字於溪上……诗既出, 零陵 人大以为妄,谓余不合点破渠乡曲古蹟。”
(2).道破,点穿。 元 耶律楚材 《和贾抟霄韵》之一:“祖师点破新关捩,且指人心教外传。”《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若説你不是谎话,等我一桩桩的点破了给你听。” 杨朔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不用我点破,谁都猜着这是 昆明 了。”
(3).改窜损坏。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三折:“妾身 王昭君 ,自从选入宫中,被 毛延寿 将美人图点破,送入冷宫。”
(4).改变原来的状况。 宋 石孝友 《减字木兰花·赠何藻》词:“小小新荷,点破清光景趣多。”   ——《漢語大詞典》
大兰(大兰)
尔雅疏见上  ——《骈字类编》
城 chéng《國語辭典》

城 [ chéng ]

  1. 古时环绕京师或围绕某一区域以供防守的大围墙。《广韵·平声·清韵》:「城,城郭。」《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唐·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遶东城。」
  2. 都市。如:「京城」、「城市」。
  3. 姓。如战国时有城浑。
  1. 筑城。《诗经·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是月,城西宁。」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