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终待搜问因由,还有悲伤,那得谈话。

王哲金朝〕《摸鱼儿·叹骷髅

叹骷髅、卧斯荒野。伶仃白骨潇洒。不知何处游荡子,难辨女男真假。抛弃也。是前世无修,只放猿儿傻。今生堕下,被风吹雨*日*,更遭无绪牧童打。余终待搜问因由,还有悲伤,那得谈话。口衔泥土沙满眼,堪向此中凋谢。长晓夜。算论秋冬年代,春和夏。四时取寡。人家小大早悟,便休夸俏聘风雅。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因由悲伤那得谈话

余 ( 餘 ) yú《國語辭典》

余 [ yú ]

  1. 我,表第一人稱。《文選·班彪·北征賦》:「余遭世之顛覆兮,罹填塞之阨災。」《文選·陸機·歎逝賦》:「余將老而為客。」
  1. 剩下、多餘。《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同「餘 」。
  2. 姓。如宋代有余靖。

余 [ xú ]

  1. 參見「余余」、「余吾鎮」等條。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1.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2.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3. 人死:临~。送~。
  4.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5. 姓。
待 dài/dāi《國語辭典》

待 [ dài ]

  1. 等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2. 防备、抵御。《易经·系辞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3. 依恃、凭靠。《商君书·农战》:「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4. 对待、照顾。如:「优待」、「款待」、「招待」、「待客之道」、「待人接物」。
  5. 将要、打算。如:「正待出外,却下起大雨来了。」宋·辛弃疾〈最高楼·相思苦〉词:「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
  1. 置于句末或句中的语气词。相当于「啊」。宋·何梦桂〈沁园春·孔盖蜺旌〉词:「问韶光九十,何如今待!」

待 [ dāi ]

  1. 逗留、停留。如:「这些银两够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个月的。」《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候选教官,因选补无期,家里又待不住,便带了儿子来京。」
搜 sōu《國語辭典》

搜 [ sōu ]

  1. 找寻、寻求。《汉书·卷六·武帝纪》:「秋,闭城门大搜,发谪戌屯五原。」《聊斋志异·卷一·狐嫁女》:「已而主人敛酒具,少一爵,冥搜不得。」
  2. 检查、检点。如:「搜身」。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不肯搜自己狂为,只待要觅别人破绽。」
问 ( 問 ) wèn
问 [ wèn ]
  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
  2.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
  3.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
  4. 管,干预:概不过~。
  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
  6. 姓。
因由 yīn yóu
(1).理由;由头。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 汉成 眼瞥 飞燕 时,可怜 班 女恩已衰。未有因由相决絶,犹得半年佯暖热。”《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朱源 扯 瑞虹 背后私认他面貌,又与 陈小四 无异;只是姓名不同,好生奇怪。欲待盘问,又没个因由。”《红楼梦》第七四回:“或借着因由,合二门上小幺儿们打牙撂嘴儿,外头得了来的,也未可知。” 鲁迅 《〈故事新编〉序言》:“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
(2).因缘,缘分;因果。 唐 王建 《望定州寺》诗:“回看佛阁青山半,三四年前到上头。省得老僧留不住,重寻可更有因由?”《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老子 ﹞向 庄生 指出夙世因由,那 庄生 原是混沌初分时一个白蝴蝶。”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一出:“自到金门,一心念佛,免不得是盲修瞎鍊,却也悟得宿世因由。”
(3).原委;原因。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八:“宰臣问 沆 :‘与主上有何阶缘?’ 沆 乃具陈因由。”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四折:“你也去访个因由,要打我好生寃屈。”《水浒传》第四九回:“ 顾大嫂 道:‘伯伯,你不要推聋粧哑!你在城中岂不知道他两个是我兄弟?--偏不是你的兄弟?’ 孙立 道:‘我并不知因由。是那两个兄弟?’” 朱自清 《燕知草序》:“这自然有许多因由。”
(4).办法。 宋 黄机 《酹江月》词:“春愁几许?似春云蔼蔼,连空无数。隐约眉尖偏易得,没箇因由分付。”  ——《漢語大詞典》
还 ( 還 ) huán/hái
还 [ huán ]
  1.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乡。~俗。衣锦~乡。返老~童。
  2.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手。~击。以眼~眼。以牙~牙。
  3. 偿付:归~。偿~。~本。原物奉~。
  4. 古同“”,环绕。
  5. 姓。
还 [ hái ]
  1. 依然,仍然:这本书~没有看完。
  2.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3. 再,又:锻炼身体,~要注意休息。
  4. 尚,勉强过得去:身体~好。
  5. 尚且:他~搬不动,何况我呢?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悲伤(悲傷)bēi shāng
悲痛忧伤。《汉书·刘向传》:“书奏,天子召见 向 ,叹息悲伤其意。” 晋 成公绥 《啸赋》:“唱引万变,曲用无方,和乐怡懌,悲伤摧藏。”《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养娘道:‘小姐你今番到人家去,不比在老爷身边,只管啼哭,必遭打駡。’ 月香 听説,愈觉悲伤。” 郁达夫 《采石矶》二:“一想到现在的这身世,他就不知不觉的悲伤起来了。”  ——《漢語大詞典》
那得 nà de
怎得;怎会;怎能。《三国志·魏志·曹洪传》“於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太祖 曰:‘我家貲那得如 子廉 耶!’” 唐 钱起 《送李秀才落第游荆楚》诗:“离居见新月,那得不思君。” 明 高启 《方隐君山园》诗:“乃知厚业要德守,那得衰荣但言命?”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 中国 有这几百万几万万甘心做洋奴的人,那得不亡国!”  ——《漢語大詞典》
谈话(談話)tán huà
(1).两个人或许多人在一起说话。《东观汉记·朱祜传》:“ 祜 尝留上,须讲竟乃谈话。” 冰心 《关于女人·我的邻居》:“此后因为我做了学生会出版组的顾问,她是出版组的重要负责人员,倒是常有机会谈话。”
(2).用谈话的形式发表的意见(多为政治性的)。
(3).用谈话形式做思想教育工作。 刘绍棠 《二度梅》三:“工作队三番五次找他谈话。” 徐银斋 《胡琴的风波》:“ 胡支书 知道了这事,就来找我谈话。”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