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东海(東海)dōng hǎi
(1).海名。所指因时而异。大抵 先秦 时代多指今之 黄海 ; 秦 汉 以后兼指今之 黄海 、 东海 ; 明 以后所指始与今之 东海 相当。今之 东海 海域,北起 长江 口北岸,南以 广东省 南澳岛 至 台湾省 南端一线为界,东至 琉球群岛 。
(2).泛指东方的大海。《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鼃,不足与语东海之乐。” 汉 枚乘 《七发》:“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元 关汉卿 《西蜀梦》第四折:“来时节玉蟾出东海,去时节残月下西楼。”《红楼梦》第四回:“东海缺少白玉牀,龙王来请 金陵王 。”
(3).指我国东方滨海地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 大公 乎!’” 杨伯峻 注:“为东海诸国之表率者,可能是 姜太公 之国。” 汉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二州肃清,四邦咸举。乃眷北 燕 ,遂表东海。”
(4).郡名。 秦 置。 楚 汉 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 郯 (今 山东 郯城 北)。 西汉 辖境相当今 山东 费县 、 临沂 、 江苏 赣榆 以南, 山东 枣庄市 、 江苏 邳县 以东和 江苏 宿迁 、 灌南 以北地区。其后历代屡有设置,辖境及治所亦有变迁。 ——《漢語大詞典》
(2).泛指东方的大海。《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鼃,不足与语东海之乐。” 汉 枚乘 《七发》:“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元 关汉卿 《西蜀梦》第四折:“来时节玉蟾出东海,去时节残月下西楼。”《红楼梦》第四回:“东海缺少白玉牀,龙王来请 金陵王 。”
(3).指我国东方滨海地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 大公 乎!’” 杨伯峻 注:“为东海诸国之表率者,可能是 姜太公 之国。” 汉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二州肃清,四邦咸举。乃眷北 燕 ,遂表东海。”
(4).郡名。 秦 置。 楚 汉 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 郯 (今 山东 郯城 北)。 西汉 辖境相当今 山东 费县 、 临沂 、 江苏 赣榆 以南, 山东 枣庄市 、 江苏 邳县 以东和 江苏 宿迁 、 灌南 以北地区。其后历代屡有设置,辖境及治所亦有变迁。 ——《漢語大詞典》
汪洋 wāng yáng
(1).宽广无际。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楚辞·王褒〈九怀·蓄英〉》:“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 王逸 注:“瞻望大川,广无极也。”《元史·河渠志一》:“ 海子 ,一名 积水潭 ,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匯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 清 胡介 《吴梅村被征入都》诗之三:“一尊雨雪坐冥濛,人在汪洋千顷中。” 凌力 《星星草》第十一章一:“夏秋之交,河水正旺,河身一下宽到十多里,汪洋巨浸,无边无际。”
(2).形容恩情深厚。 宋 苏轼 《与郑靖老书》之四:“圣恩汪洋,更一赦,或许归农,则带月之锄,可以对秉也。”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高厚圣主恩,覆载荷汪洋。” 朱自清 《赠圣陶》诗:“君居停我情汪洋,更有贤妇罗酒浆。”
(3).谓气度恢弘豁达。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汪洋廷闕之傍,昂藏寮寀之上。” 南朝 梁 刘孝威 《重光诗》:“风神洒落,容止汪洋。”《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此皆是我平日心胸褊窄,故外侮得至。若神仙汪洋度量,无所不容,安得有此!”
(4).谓文章义理深广,气势浑厚雄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其説汪洋奥美,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学者就传其法,初若可取,卒然失之。”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文章五》:“﹝ 包恢 ﹞平生为人作丰碑巨刻,每下笔輒汪洋放肆,根据义理,娓娓不穷。” 明 宋濂 《诸子辩》:“《庄子》十卷……其书本《老子》,其学无所不窥,其文辞汪洋凌厉,若乘日月、骑风云、上下星辰而莫测。”
(5).指广阔无边的海。川剧《柳荫记》第四场:“ 梁兄 性情太直戆,枉自我千言万语打比方;本待不把实言讲,一片心事付汪洋。” 李瑛 《秋场上》诗:“万支歌儿顺路淌呵,好像洪汛汇汪洋。” ——《漢語大詞典》
(2).形容恩情深厚。 宋 苏轼 《与郑靖老书》之四:“圣恩汪洋,更一赦,或许归农,则带月之锄,可以对秉也。”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高厚圣主恩,覆载荷汪洋。” 朱自清 《赠圣陶》诗:“君居停我情汪洋,更有贤妇罗酒浆。”
(3).谓气度恢弘豁达。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汪洋廷闕之傍,昂藏寮寀之上。” 南朝 梁 刘孝威 《重光诗》:“风神洒落,容止汪洋。”《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此皆是我平日心胸褊窄,故外侮得至。若神仙汪洋度量,无所不容,安得有此!”
(4).谓文章义理深广,气势浑厚雄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其説汪洋奥美,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学者就传其法,初若可取,卒然失之。”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文章五》:“﹝ 包恢 ﹞平生为人作丰碑巨刻,每下笔輒汪洋放肆,根据义理,娓娓不穷。” 明 宋濂 《诸子辩》:“《庄子》十卷……其书本《老子》,其学无所不窥,其文辞汪洋凌厉,若乘日月、骑风云、上下星辰而莫测。”
(5).指广阔无边的海。川剧《柳荫记》第四场:“ 梁兄 性情太直戆,枉自我千言万语打比方;本待不把实言讲,一片心事付汪洋。” 李瑛 《秋场上》诗:“万支歌儿顺路淌呵,好像洪汛汇汪洋。” ——《漢語大詞典》
西山 xī shān
(1).西方的山。《易·随》:“王用享于西山。”引申为日入处。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选·李密〈陈情事表〉》:“但以 刘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李善 注引 扬雄 《反骚》:“临 汨罗 而自陨兮,恐日薄於西山。”
(2).山名。指 首阳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相传 伯夷 、 叔齐 隐居于此。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八:“是以吞纵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节。”参见“ 西山饿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县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阁序》:“画栋朝飞 南浦 云,珠帘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为 岷山 主峰。也称 雪岭 。 唐 李白 《思边》诗:“今岁何时妾忆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云。” 唐 杜甫 《野望》诗:“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万里桥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总称。南起 拒马山 ,西北接 军都山 。有 百花山 、 灵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卢师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为京郊名胜地。
(6).山名。在 云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称 睡佛山 。有 华亭寺 、 太华寺 、 三清阁 、 龙门 诸胜和 聂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风景优美,有“睡美人”之称。
(7).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称 包山 ,为 太湖 中最大岛屿。有 缥缈峰 、 销夏湾 、 林屋洞 诸名胜。 ——《漢語大詞典》
(2).山名。指 首阳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相传 伯夷 、 叔齐 隐居于此。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八:“是以吞纵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节。”参见“ 西山饿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县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阁序》:“画栋朝飞 南浦 云,珠帘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为 岷山 主峰。也称 雪岭 。 唐 李白 《思边》诗:“今岁何时妾忆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云。” 唐 杜甫 《野望》诗:“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万里桥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总称。南起 拒马山 ,西北接 军都山 。有 百花山 、 灵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卢师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为京郊名胜地。
(6).山名。在 云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称 睡佛山 。有 华亭寺 、 太华寺 、 三清阁 、 龙门 诸胜和 聂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风景优美,有“睡美人”之称。
(7).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称 包山 ,为 太湖 中最大岛屿。有 缥缈峰 、 销夏湾 、 林屋洞 诸名胜。 ——《漢語大詞典》
详审(詳審)xiáng shěn
(1).安详慎重。《汉书·霍光传》:“ 光 为人沉静详审。”
(2).周详审慎。 汉 王充 《张衡·问孔》:“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音,安能皆是?” 唐 刘知几 《史通·因习》:“凡为史者,苟能识事详审,措辞精密……斯庶几可以无大过矣。” 清 张之洞 《读古人文集》:“文以国朝 姚鼐 《古文辞类纂》最为善本,为其体例分明,评点精妙,校讎详审。”
(3).详细审察。 唐 魏徵 《遗表稿》:“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惟见其恶,爱者惟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审。” 明 王守仁 《大学问》:“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详审精察之,而能虑矣。” 郭沫若 《蒲剑集·“民族形式”商兑》:“与其空谈,不如详审事实。” ——《漢語大詞典》
(2).周详审慎。 汉 王充 《张衡·问孔》:“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音,安能皆是?” 唐 刘知几 《史通·因习》:“凡为史者,苟能识事详审,措辞精密……斯庶几可以无大过矣。” 清 张之洞 《读古人文集》:“文以国朝 姚鼐 《古文辞类纂》最为善本,为其体例分明,评点精妙,校讎详审。”
(3).详细审察。 唐 魏徵 《遗表稿》:“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惟见其恶,爱者惟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审。” 明 王守仁 《大学问》:“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详审精察之,而能虑矣。” 郭沫若 《蒲剑集·“民族形式”商兑》:“与其空谈,不如详审事实。”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