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小子与文宗联句,有美而无箴,故为足成其篇云。

苏轼宋代〕《补唐文宗柳公权联句?并引?

.宋玉对楚王:“此独大王之雄风也,庶人安得而共之?”讥楚王知己而不知人也。
柳公权小子与文宗联句,有美而无箴,故为足成其篇云。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
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公权小子文宗联句故为足成

柳 liǔ《國語辭典》

柳 [ liǔ ]

  1. 植物名。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树枝细长,柔软下垂。叶互生,线状披针形,尾端尖锐,边缘有细锯齿。花密生呈穗状,种子有毛,成熟时柳絮飞散如雪。一般供作观赏、行道树。
  2.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为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八颗星。
  3. 姓。如唐代有柳宗元。
公权(公權)gōng quán
(1).朝廷所赋之权。 唐 雍陶 《罢还边将》诗:“白鬚虏将话边事,自失公权怨语多。”
(2).指公法所赋予的权利,公民权。 孙中山 《大总统通令开放蛋户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事》:“为此特申令示:凡以上所述各种人民,对於国家社会之一切权利公权……切许一体享有,毋稍歧异,以重人权,而彰公理。”  ——《漢語大詞典》
小子 xiǎo zi
(1).平民百姓。《书·酒诰》:“ 文王 誥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 孔 传:“小子,民之子孙也。正官治事,下羣吏教之,皆无常饮酒。” 汉 扬雄 《太玄·将》:“小子在渊,丈人播舩。” 范望 注:“小子,谓百姓也。”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经说二》:“於庶邦则曰誥毖,於小子则曰誥教,庶邦指士大夫而言……小子指民而言。”一说指属吏。 杨树达 《积微居读书记·尚书说·酒诰》“聪听祖考之遗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小子,盖谓属吏,与下文‘邦君御事小子’义同。文盖言不问小职大职及其属官,皆当一律听祖考之训也。”
(2).称宗亲中男性同辈年轻者及下辈。今用以昵称男性同辈之年轻者或晚辈。《书·康诰》:“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书·君奭》:“若游大川,予往暨汝 奭 ,其济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 清 朱彬 《经传考证·尚书下》:“古人亲爱之词,率以幼稚称, 周公 称 成王 曰‘小子同未在位’,称 康叔 曰‘小子封’是也。” 老舍 《茶馆》第三幕:“你小子行,洋服穿的象那么一回事,由后边看哪,你比洋人还象洋人!”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四章:“ 郭祥 称赞说:‘这小子忒有心计,早就当连长了。’”
(3).学生;晚辈。《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 郑玄 笺:“成人谓大夫士也,小子其弟子也。”《论语·子张》:“ 子夏 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未也。”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公传》:“其於后生小子,直言训诲之无隐。”
(4).用为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礼记·檀弓下》:“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於虎也。’”《孟子·离娄上》:“ 孔子 曰:‘ 求 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旧时自称谦词。《书·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有夏 多罪,天命殛之。” 唐 韩愈 《芍药歌》:“花前醉倒歌者谁? 楚 狂小子 韩退之 。”《水浒传》第十九回:“小子久闻大山招贤纳士,一径地特来投托入伙。”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三》:“以小子视之,不下七千万万也。”
(6).男小孩。《楚辞·天问》:“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王逸 注:“小子谓 伊尹 ……母因溺死,化为空桑之木。水乾之后,有小儿啼水涯,人取养之。” 黄宗英 等《抖抖眉毛立大志》:“早先,穷人家的小子落生时,爹妈怕养不大,给取了个女名。”
(7).指男性青少年,犹言小伙子。《红楼梦》第三一回:“扮作小子样儿,更好看了。”
(8).儿子;小儿子。《史记·三王世家》:“皇帝使御史大夫 汤 庙立子 閎 为 齐王 。曰:於戏,小子 閎 ,受兹青社。”《汉书·张禹传》:“又 禹 小子未有官,上临候 禹 , 禹 数视其小子,上即 禹 牀下拜为黄门郎,给事中。”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太宗 中夜闻告 侯君集 反,起绕床而步,亟命召之,以出其不意。既至,曰:‘臣,陛下幕府左右,乞留小子。’帝许之,流 岭南 为奴。” 秦兆阳 《在田野上前进》第三章:“我到县里跟俺小子过日子去。”
(9).男仆中之年轻者。《红楼梦》第九三回:“带了 焙茗 、 扫红 、 锄药 三个小子。”《文明小史》第五六回:“带了两三个家人小子,在 莫愁湖 上閒逛。”
(10).犹言小人,特指无德的人。《易·渐》:“小子厉,有言,无咎。” 孔颖达 疏:“小人之言,未伤君子之义,故曰无咎也。”
(11).亦作“ 小仔 ”。表示轻蔑的称呼。《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王爽 与 司马太傅 饮酒,太傅醉呼 王 为小子。 王 曰:‘亡祖长史与 简文皇帝 为布衣之交,亡姑亡姊伉儷二宫,何小子之有?’”《三国演义》第四七回:“ 周瑜 小子,偏怀浅戇,自负其能,輒欲以卵击石。”《孽海花》第二一回:“这小仔学坏了,用不得了。” 茅盾 《杂感二题·丑角》:“这小子的名声太臭了。”
(12). 周 官名,掌祭祀。《周礼·夏官》:“小子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八人。” 郑玄 注:“小子立祭祀之小事。”一说,指王之近臣。 清 王夫之 《诗经稗疏·大雅·戎虽小子》:“《逸周书·芮良夫》曰:‘惟尔执政小子。’又曰:‘惟王暨尔执政小子。’则小子盖当时执政之称也。按《周礼·夏官》有小子,其属下士二人,职虽卑贱而掌徇陈赞牲受彻之事,则左右之近臣也。”
(13).少许,一点儿。《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儻若欺谩小子事,当时迍厄便施行。”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文宗 wén zōng
(1).备受尊崇的文章宗伯。《后汉书·崔駰传赞》:“ 崔 为文宗,世禪雕龙。”《魏书·崔光传》:“ 孝伯 之才,浩浩如 黄河 东注,固今日之文宗也。”《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 王安石 为一代文宗。”《官场现形记》第二回:“ 赵温 念过墨卷,晓得这 汪鸣鑾 ,就是那做《能自彊斋文稿》的 柳门 先生,他本是一代文宗。”
(2). 明 清 时称提学、学政为文宗。亦用以尊称试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书痴》:“每文宗临试,輒首拔之,而苦不得售。” 清 李渔 《奈何天·闹封》:“超增补廪的文便移,只怕那守法的文宗也不便批。”  ——《漢語大詞典》
联句(聯句)lián jù
作诗方式之一。由两人或多人各成一句或几句,合而成篇。旧传始于 汉武帝 和诸臣合作的《柏梁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回文所兴,则 道原 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餘製。” 唐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煖寒酒。”《旧唐书·郑颢传》:“舘宇萧洒,相与联句,予为数联,同游甚称赏。” 明 焦竑 《玉堂丛语·文学》:“公环奇跌荡,限韵命题,即席联句,动輒数百言。”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外面雪下得真好,到外面看看吧!我们还不妨联句。”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美 měi《國語辭典》

美 [ měi ]

  1. 漂亮、好看。如:「華美」、「貌美」、「她長得十分甜美。」
  2. 好、善。如:「鮮美」、「完美」、「價廉物美」、「盡善盡美」。
  3. 得意。如:「少臭美了!」
  1. 漂亮的女子。《詩經·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2. 泛指好的德性、事物等。如:「君子有成人之美」。《管子·五行》:「然後天地之美生。」
  3. 美國的簡稱。如:「中、美、英、法。」
  4. 美洲的簡稱。如:「南美」、「北美」、「歐美國家」。
  1. 誇讚、褒獎。如:「讚美」。《韓非子·五蠹》:「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
  2. 使變善變好。如:「養顏美容」。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1.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1.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2.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1.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2.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1.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2.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4.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6.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7.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1.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3.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箴 zhēn《國語辭典》

箴 [ zhēn ]

  1. 文体名。以表达规劝性质为主题。《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赞曰》:「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
  2. 中医用来刺入穴道,以达到医疗效果的针状物。《汉书·卷三○·艺文志》:「医经者,……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1. 规戒、劝谏。《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父慈而教,子孝而箴。」
故为
何故如此  ——《整理自网络》
足成 zú chéng
补足凑成。 唐 李商隐 《李长吉小传》:“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上灯,与食, 长吉 从婢取书,研墨迭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陈衍 《元诗纪事·用字谜》注:“《敬斋古今黈》……尝闻‘用’字谜,既久,止记一二句,今为足成之云云。” 叶圣陶 《一个青年》:“吟了好几年而终于不曾足成的断句‘秋花当砌有衰意’,向来以为颇足表现感秋的怀抱,今年也忘得干干净净了。”  ——《漢語大詞典》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1.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1.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2.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3.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1.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3.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1.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1.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1.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篇 piān《國語辭典》

篇 [ piān ]

  1. 书籍、简册。《说文解字·竹部》:「篇,书也。」清·段玉裁·注:「书,箸也,箸于简牍者也,亦谓之篇。古曰篇,汉人亦曰卷。」南朝齐·谢朓〈酬德赋〉:「登金华以问道,得石室之名篇。」
  2. 首尾完整的文章。如:「通篇及义」。唐·韩愈〈送灵师〉诗:「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
  3. 量词。计算文章或诗作的单位。如:「一篇论文」、「诗三百篇」。《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唐·杜甫〈饮中八僊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1.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2. 姓。如漢代有云敞。
  1.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2.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1.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2.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3.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1.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