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全祖望清代〕《梅花岭记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仑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江右王猷关中粤东为作哀词

江右 jiāng yòu
(1). 江 西。指 长江 下游以西的地区。《晋书·文苑传序》:“至於 吉甫 、 太冲 , 江 右之才杰; 曹毗 、 庾阐 ,中兴之时秀。” 唐 王勃 《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下官薄游 江 右,旅寄城隅。” 清 方文 《庐山诗·白鹿洞》:“ 文公 益兴学,风声树 江 右。”
(2). 东晋 以后,称 西晋 和 北朝 魏 、 齐 、 周 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右 。与“江左”相对而言。《宋书·百官志下》:“ 武帝 初,分中卫置左右卫将军,以 羊琇 为左卫, 赵序 为右卫。二卫 江右 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 江左 无长史。”《南史·王琳传》:“ 琳 经莅 寿阳 ,颇存遗爱,曾游 江右 ,非无旧德。”  ——《漢語大詞典》
王猷 wáng yóu
(1).亦作“ 王犹 ”。犹王道。《诗·大雅·常武》:“王犹允塞, 徐方 既来。” 朱熹 集传:“犹,道。言王道甚大,而远方怀之,非独兵威也。”《文选·束晳〈补亡诗〉》:“ 周 风既洽,王猷允泰。” 吕延济 注:“言 周 室风化既洽,王道信通上下。” 唐 李德裕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昌运岁今会,王猷从此新。”《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四》:“中兴景命,再造王猷。”参见“ 王道 ”。
(2). 晋 王子猷 的省称。 宋 王十朋 《剡溪杂咏》:“閒乘雪中兴,唯有一 王猷 。”参见“ 王子航 ”。  ——《漢語大詞典》
定 dìng《國語辭典》

定 [ dìng ]

  1. 确切的、不改变的。如:「定理」、「定义」、「定律」、「定局」、「定论」。
  2. 不动的。如:「定产」、「定业」。
  3. 规定的。如:「定量」、「定时」、「定期」。
  1. 固定、使固定。如:「定住」、「定影」。
  2. 使平静、使稳固。如:「平定」、「安邦定国」。
  3. 使确定、不更改。如:「底定」、「决定」、「否定」、「裁定」。
  4. 约定、订立。如:「定约」、「制定」、「订定」。
  1. 究竟、到底。表疑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唐·李白〈答族姪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2. 必然。如:「定能成功」、「定死无疑」。唐·杜甫〈寄高适〉诗:「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樽。」
  1. 姓。如明代有定伯安。
关中(關中)guān zhōng
古地域名。所指范围不一。或泛指 函谷关 以西 战国 末 秦 故地(有时包括 秦岭 以南的 汉中 、 巴蜀 ,有时兼有 陕北 、 陇西 );或指居于众关之中的地域。今指 陕西 渭河 流域一带。《史记·项羽本纪》:“ 关中 阻山 河 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东 函谷 ,南 武关 ,西 散关 ,北 萧关 。” 唐 韩愈 《归彭城》诗:“前年 关中 旱,閭井多死飢。” 清 刘大櫆 《焚书辨》:“ 高祖 与 项籍 相守 滎阳 ,而 萧何 转漕 关中 ,输给军粮不匱。”  ——《漢語大詞典》
黄 ( 黃 ) huáng《國語辭典》
  1. 「黄 」的异体字。
遵 zūn《國語辭典》

遵 [ zūn ]

  1. 顺著、循著。《楚辞·屈原·九歌·哀郢》:「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文选·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2. 依照。如:「遵命」。《书经·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史记·卷四·周本纪》:「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严 ( 嚴 ) yán
严 [ yán ]
  1. 紧密,没有空隙:~紧。~密。
  2. 不放松,认真:~格。~肃。~正(严肃正当)。~明(严肃而公正,如“赏罚~~”)。~饬(➊严格命令;➋谨严)。威~。
  3. 郑重,庄重:庄~。尊~。
  4. 厉害的:~厉。~苛。
  5. 重大:~重。
  6. 姓。
粤东(粤東)yuè dōng
广东省 的别称。 清 林则徐 《严办续获烟犯以杜外人窥伺折》:“伏查 粤东 地处海滨,番舶络绎,匪徒趋利若鶩,骫法营私较他省为多,亦较他省为易。”  ——《漢語大詞典》
屈 qū《國語辭典》

屈 [ qū ]

  1. 委曲的心意。如:「受屈」、「叫屈」。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代子求官,為夫訴屈。」
  2. 姓。如戰國時楚國有屈原。
  1. 彎曲。如:「屈膝」、「屈指一算」。
  2. 降服、折服。如:「屈服」。《孟子·滕文公下》:「威武不能屈。」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
  3. 降低身分。如:「屈意奉承」、「屈駕光臨」。《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紀》:「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
  1. 彎曲不直。《孟子·告子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
  2. 短虧、虧損。如:「理屈」、「情屈」。漢·王充《論衡·自紀》:「然則辯言必有所屈,通文猶有所黜。」
  1. 勉強、強迫。《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2. 冤枉。如:「屈死」、「屈打成招」。
大 dà/dài/tài《國語辭典》

大 [ dà ]

  1. 在體積、面積、容量、數量、強度、深度、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而言。如:「大山」、「大河」、「大雨」、「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如:「大哥」、「大伯」、「大媽」。
  3. 表示尊敬之詞。如:「拜讀大作」、「尊姓大名」。
  4. 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文選·石崇·思歸引序》:「余少有大志,夸邁流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5.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大年初一」。
  1. 表程度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大搞活動」、「天已大亮」、「大有出息」。
  2. 與「不」字連用,表次數少或程度淺。如:「她不大出門見人的。」、「他不大愛抽菸。」、「小侄兒還不大會講話。」
  3. 很、非常。《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
  4. 差不多、不很精確。如:「大約」、「大概」、「大略」。
  1. 與「小」相對之詞。《孟子·梁惠王上》:「小國不可以敵大。」
  2. 年紀較大的人。如:「你們一家大小都要來吃喜酒喔!」
  3. 姓。如唐代有大明,金代有大興國。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誇耀、自以為是。如:「誇大」。《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大 [ tài ]

  1. 至高無上的。清·江沅《說文釋例·卷上·釋字例·大》:「古兄作『大』,不作『太』、『泰』。《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通「太」、「泰」。

大 [ dài ]

  1. 參見「大夫 」條。
均 jūn《國語辭典》

均 [ jūn ]

  1. 等同、没有轻重多寡之分的。如:「平均」、「均匀」、「贫富不均」、「势均力敌」。
  1. 公平、相等。如:「均分」、「均摊」。
  2. 皆、全部。如:「老少均安」、「均已脱脸」。
  1. 调和、调节。《诗经·小雅·皇皇者华》:「我马维骃,六辔既均。」汉·毛亨·传:「均,调也。」《文选·张协·七命》:「营匠斲其朴,伶伦均其声。」
  1. 制造陶、瓦器时所用的旋转台。《管子·七法》:「不明於则而欲出号令,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
  2. 量词。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二千五百石为一均。《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为均。」

均 [ yùn ]

  1. 和谐的音。《文选·成公绥·啸赋》:「音均不恒,曲无定制。」通「韵」。
为作(爲作)wéi zuò
(1).造作;做作。 汉 王符 《潜夫论·贤难》:“豕俛仰嚘咿,为作容声,司原愈益珍之。” 唐 柳宗元 《辩〈列子〉》:“其文辞类《庄子》,而尤质厚,少为作。” 元 无名氏 《替杀妻》第三折:“那婆娘打扮来便似女猱,全不似好人家苗条,上坟处説不尽乔为作。”
(2).犹作为;行为。 唐 李翱 《去佛斋论》:“使佛生於中国,则其为作也必异於是。”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风俗习惯道德宗教趣味好尚言语暨其他为作,俱欲去上下贤不肖之间,以大归乎无差别。”  ——《漢語大詞典》
传 ( 傳 ) chuán/zhuàn
传 [ chuán ]
  1. 转(zhuǎn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
  2.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➊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➋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➌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传 [ zhuàn ]
  1.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左~》。
  2.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自~。纪~。~记。~略。树碑立~。
  3.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
  4.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铭 ( 銘 ) míng
铭 [ míng ]
  1. 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刻。~文。~志。墓志~。座右~。
  2.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永志不忘:~记。~心。~骨。~诸肺腑(喻永记)。
  3. 中国古代用于铭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种文体,如《文心雕龙》有《铭箴》篇。
哀词(哀詞)āi cí
见“ 哀辞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