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比蜀严静,谁方巴賨赀。

陆龟蒙唐代〕《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用伸酬谢

洪范分九畴,转成天下规。河图孕八卦,焕作玄中奇。

先开否臧源,次筑经纬基。粤若鲁圣出,正当周德衰。

越疆必载质,历国将扶危。诸侯恣崛强,王室方陵迟。

歌凤时不偶,获麟心益悲。始嗟吾道穷,竟使空言垂。

首赞五十易,又删三百诗。遂令篇籍光,可并日月姿。

向非笔削功,未必无瑕疵。迨至夫子没,微言散如枝。

所宗既不同,所得亦异宜。名法在深刻,虚玄至希夷。

自从战伐来,一派纵横驰。寒谷生艳木,沸潭结流澌。

惊奔失壮士,好恶随纤儿。嬴氏并六合,势尊丞相斯。

加于挟书律,尽取坑焚之。南勒会稽颂,北恢胡亥阺.

犹怀遍巡狩,不暇亲维持。及汉文景后,鸿生方dr摫。

簸扬尧舜风,反作三代吹。飘飖四百载,左右为藩篱。

邺下曹父子,猎贤甚熊罴。发论若霞驳,裁诗如锦摛。

徐王应刘辈,头角咸相衰。或有妙绝赏,或为独步推。

或许润色美,或嫌诋诃痴。倏以中利病,且非混醇醨.

雅当乎魏文,丽矣哉陈思。不肯少选妄,恐贻后世嗤。

吾祖仗才力,革车蒙虎皮。手持一白旄,直向文场麾。

轻若脱钳釱,豁如抽扊扅。精钢不足利,騕褭何劳追。

大可罩山岳,微堪析毫厘。十体免负赘,百家咸起痿。

争入鬼神奥,不容天地私。一篇迈华藻,万古无孑遗。

刻鹄尚未已,雕龙奋而为。刘生吐英辩,上下穷高卑。

下臻宋与齐,上指轩从羲。岂但标八索,殆将包两仪。

人谣洞野老,骚怨明湘累。立本以致诘,驱宏来抵隵.

清如朔雪严,缓若春烟羸。或欲开户牖,或将饰缨緌.

虽非倚天剑,亦是囊中锥。皆由内史意,致得东莞词。

梁元尽索虏,后主终亡隋。哀音但浮脆,岂望分雄雌。

吾唐揖让初,陛列森咎夔。作颂媲吉甫,直言过祖伊。

明皇践中日,墨客肩参差。岳净秀擢削,海寒光陆离。

皆能取穴凤,尽拟乘云螭。迩来二十祀,俊造相追随。

余生落其下,亦值文明时。少小不好弄,逡巡奉弓箕。

虽然苦贫贱,未省亲嚅ev.秋倚抱风桂,晓烹承露葵。

穷年只败袍,积日无晨炊。远访卖药客,闲寻捕鱼师。

归来蠹编上,得以含情窥。抗韵吟比雅,覃思念棿摛。

因知昭明前,剖石呈清琪。又嗟昭明后,败叶埋芳蕤。

纵有月旦评,未能天下知。徒为强貔豹,不免参狐狸。

谁蹇行地足,谁抽刺天鬐.谁作河畔草,谁为洞中芝。

谁若灵囿鹿,谁犹清庙牺。谁轻如鸿毛,谁密如凝脂。

谁比蜀严静,谁方巴賨赀。谁能钓抃鳌,谁能灼神龟。

谁背如水火,谁同若埙篪。谁可作梁栋,谁敢驱谷蠡。

用此常不快,无人动交铍。空消病里骨,枉白愁中髭。

鹿门先生才,大小无不怡。就彼六籍内,说诗直解颐。

顾我迷未远,开怀溃其疑。初开凿本源,渐乃疏旁支。

邃古派泛滥,皇朝光赫曦。揣摩是非际,一一如襟期。

李杜气不易,孟陈节难移。信知君子言,可并神明蓍。

枯腐尚求律,膏肓犹谒医。况将太牢味,见啖逋悬饥。

今来置家地,正枕吴江湄。饵薄钩不曲,跫然守空坻。

嘿坐无影响,唯君款茅茨。抽书乱签帙,酌茗烦瓯栖.

或伴补缺砌,或偕诣荒祠。孤筇倚烟蔓,细木横风漪。

触雨妨扉屦,临流泥江蓠。既狎野人调,甘为豪士訾。

不敢负建鼓,唯忧掉降旗。希君念馀勇,挽袖登文陴。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严静巴賨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比 bǐ《國語辭典》

比 [ bǐ ]

  1. 較量。《文選·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文選·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2. 媲美。《三國演義·第三六回》:「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
  3. 依照、仿照。如:「比著葫蘆畫瓢」。《戰國策·齊策四》:「食之,比門下之客。」
  4. 用手勢摹擬動作。《紅樓夢·第二九回》:「因為寶姐姐要看獃雁,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
  5. 打譬喻。《紅樓夢·第三四回》:「別說多了,只拿前兒琪官的事比給你們聽。」
  6. 表示勝負結果的對比。如:「競賽結果為五比一。」
  7. 同類的兩量相除,求出前量為後量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以A:B或A/B表示。
  1. 《詩經》六義之一。即譬喻。《詩經·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2. 事例。《禮記·王制》:「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漢·鄭玄·注:「已行故事曰比。」
  3. 比利時的簡稱。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比較程度、性狀的差別。如:「你有很多地方比我強。」

比 [ pí ]

  1. 參見「皋比 」條。

比 [ bì ]

  1. 親近。《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漢·鄭玄·注:「比,猶親也。」
  2. 緊靠、相並。如:「比肩而行」、「比鄰而居」、「櫛次鱗比」。
  3. 結黨營私。如:「朋比為奸」。《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 最近、近來。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
  2. 及、等到。宋·岳飛〈良馬對〉:「比行百里,始奮迅。」《聊齋志異·卷二·陸判》:「比醒,則殘燭昏黃,鬼客已去。」
  3. 連連、屢屢。《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又比殺三趙王。」《漢書·卷五·景帝紀 》:「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
  1.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易經·比卦·彖曰》:「比,吉也;比,輔也。」
  2. 古代地方組織名稱。五家為「比」。《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
蜀 shǔ《國語辭典》

蜀 [ shǔ ]

  1. 朝代名:➊ ​ 参见「蜀汉 」条。➋ ​ 十国之一。起讫年不详。王建建立,为后唐所灭。历史上称为「前蜀」。➌ ​ 参见「[[后蜀]]」条。
  2. 大陆地区四川省的简称。秦时隶属巴、蜀二郡属地,故简称为「蜀」。
严静(嚴静)yán jìng
(1).宁静。 宋 欧阳修 《鉴画》:“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
(2).严明而不纷扰。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 武陵 二年,军律严静……省地晏然。”  ——《漢語大詞典》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1.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2. 区域。如:「地方」、「远方」。
  3.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4.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5.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6.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7.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8.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9.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2.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3.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1.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2.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巴賨 bā cóng
(1).谓 巴 中地带。 汉 扬雄 《蜀都赋》:“东有 巴賨 ,绵亘 百濮 。” 宋 欧阳修 《初至夷陵苏子美见寄》诗:“ 巴賨 舡贾集,蛮市酒旗招。”
(2).指 巴 中一带的人。 唐 李贺 《恼公》诗:“数钱教姹女,买药问 巴 賨。”
(3).古代 巴 人所交纳的赋税。 巴 人呼赋为賨,故称。 唐 陆龟蒙 《再酬袭美先辈见和读〈襄阳耆旧传〉之作》诗:“谁比 蜀 严静,谁方 巴 賨貲。”  ——《漢語大詞典》
赀 ( 貲 ) zī
赀 [ zī ]
  1. 计量:所费不~。不可~计。
  2. 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