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嗟太史传刺客,百代何人奋高义。

胡应麟明代〕《易水垆头放歌怀庆卿

君不见高渐离,举杯击筑天淋漓。君不见鲁句践,叱咤干将起雷电。

十载荆卿游酒人,褐衣短后随风尘。一朝匕首刺秦国,白虹千丈垂嶙峋。

貔貅万亿夹广陛,阊阖眈眈虎狼睨。羸躯五尺掉臂入,勇慑孟贲走庆忌。

世儒刺促计成败,胡不身履斯人地。君不见十三杀人秦舞阳,死灰踯躅秦宫傍。

当时孺子果怯死,捧图胡以来咸阳。乃知鼎镬良可蹈,一时感激轻毫芒。

豆羹箪食色陡变,况持白刃游朝堂。天门峨峨九重辟,六师七萃纷张皇。

从容步履若无事,俯视政也如蜩螗。图穷督亢刃乃见,至今神貌犹扬扬。

伟哉大勇旷百世,共工项籍争雄强。八创嬉笑总馀事,沾沾俗士徒称扬。

君不见聂政大呼本仓卒,专诸进食元潜藏。豫生毁形伏桥厕,谁哉十目交嵓廊。

三人视卿孰难易,一死虽同蹈死异。吁嗟太史传刺客,百代何人奋高义。

我来易水吟悲风,萧萧匹马随征鸿。当时壮士岂复得,黄金台馆徒穹窿。

为卿作歌酹卿酒,恍忽精灵下携手。田光鞠傅渺何处,独往城南问屠狗。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吁嗟太史刺客百代高义

吁嗟 yù jiē
(1).叹词。表示忧伤或有所感。《楚辞·卜居》:“吁嗟嘿嘿兮,谁知吾之廉贞。”《文选·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平生仰令图,吁嗟命不淑。” 李善 注引 薛君 《韩诗章句》:“吁嗟,嘆辞也。” 陈毅 《感事书怀》诗:“吁嗟我与汝,沧海之一粟。”
(2).叹词。表示赞美。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至今儿孙主沙漠,吁嗟 赵 氏何其隆!” 清 黄遵宪 《纪事》诗:“吁嗟 华盛顿 ,及今百年矣。”
(3).哀叹;叹息。《孔子家语·执辔》:“民恶其残虐,莫不吁嗟。”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一人吁嗟,王道为亏。” 唐 寒山 《诗》之二○四:“世人何事可吁嗟,苦乐交煎勿底涯。”《剪灯新话·秋香亭记》:“女吁嗟抑塞,不能致辞。”《红楼梦》第三五回:“那鸚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 黛玉 素日吁嗟音韵。”  ——《漢語大詞典》
太史 tài shǐ
(1).官名。 西周 、 春秋 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 秦 汉 曰太史令, 汉 属太常,掌天时星历。 魏 晋 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 隋 改称太史监, 唐 改为太史局, 宋 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 元 改称太史院。 明 清 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2).复姓。 汉 末有 太史慈 。见《三国志》本传。  ——《漢語大詞典》
传 ( 傳 ) chuán/zhuàn
传 [ chuán ]
  1. 转(zhuǎn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
  2.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➊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➋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➌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传 [ zhuàn ]
  1.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左~》。
  2.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自~。纪~。~记。~略。树碑立~。
  3.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
  4.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刺客 cì kè
(1).怀挟武器进行暗杀的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梁 刺客后曹辈果遮刺杀 盎 安陵 郭门外。”《后汉书·杜林传》:“既遣而悔,追令刺客 杨贤 於 陇坻 遮杀之。” 唐 韩愈 《平淮西碑》:“阴遣刺客,来贼相臣。”《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想是有仇家差来刺客,不然,或是贼道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财物。” 叶紫 《行军散记四·捉刺客》:“师长的房间里突然怪叫了一声--捉刺客呀!”
(2).玫瑰花的别称。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予长兄 伯声 常得三十客,牡丹为贵客,梅为清客,兰为幽客……玫瑰为刺客。”  ——《漢語大詞典》
百代 bǎi dài
指很长的岁月。 汉 王充 《论衡·须颂》:“《恢国》之篇,极论 汉 德非常,实然乃在百代之上。”《晋书·阮种传》:“德逮羣生,泽被区宇,声施无穷,而典垂百代。” 唐 韩愈 《禘祫议》:“其毁庙之主,皆藏於祧庙,虽百代不毁。”《儒林外史》第一回:“百代兴亡朝復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奋 ( 奮 ) fèn
奋 [ fèn ]
  1. 鸟张开并振动翅膀:~飞。~翅。
  2. 振作,鼓劲,振动:~起。~力。~勇。~不顾身。振~。勤~。兴~。
  3. 提起,举起:~臂。~袂(举袖,形容奋发的样子)。~笔疾书。
高义(高義)gāo yì
(1).行为高尚合于正义。《战国策·齐策二》:“夫救 赵 ,高义也;却 秦 兵,显名也。” 宋 苏轼 《送吕行甫司门倅河阳》诗:“子生公相家,高义久峥嶸。”《二刻拍案惊奇》卷七:“ 东老 道:‘ 宋公 如此高义,此女不幸中大幸矣。’”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三章:“即有仁人,提携抚养,视犹己子,则以为高义矣。”
(2).正大的道理。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周书》﹞上自 文 武 ,下终 灵 景 ,甚有明允篤诚,典雅高仪;时亦有浅末恒説,滓秽相参,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参见“ 高义薄云 ”。
(3).深情厚谊。《魏书·李谐传》:“奉盛王之高义,游 兔园 而容与,缀鸿鷺之末行,连英髦之茂序。” 清 周亮工 《有介漫游遂至江南今日忽返得家书感赋》:“顿首故人高义絶,平安为寄两三函。”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