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数十篇,习气脱略尽。

熊鉌元代〕《题东坡诗集后

东坡真天人,再拜当敛衽。千古岷峨英,浩气发耿耿。

用世固磊落,作诗更雄骋。熙宁化宜更,当国惜已甚。

胡为叫怒呶,使我毛发懔。九天忠臣心,欲发不暇忍。

雪堂何从容,人事得尽屏。江山拓胸次,风月动佳兴。

我观此时诗,下语已清永。晚吃惠州饭,晨夕对蔬笋。

和陶数十篇,习气脱略尽。岷江几百阻,到海渺万顷。

公诗盖三变,每变辄近正。少年纵横习,岂意造此境。

偶于玄寂中,佳处得深省。学道便为真,此语吾敢信。

文固气所充,要在以理胜。洋洋大雅音,千载叹寥泯。

言诗抑小技,所入宜重慎。我诗难示人,特此聊自警。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数十习气脱略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陶 táo《國語辭典》

陶 [ táo ]

  1. 用黏土烧制的器物。如:「黑陶」、「彩陶」。
  2. 姓。如晋代有陶潜。
  1. 制造陶器。如:「陶冶」。《孟子·告子下》:「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2. 比喻培养、教育。如:「陶铸性情」、「熏陶」。
  3. 畅通。《文选·枚乘·七发》:「陶阳气,荡春心。」

陶 [ yáo ]

  1. 皋陶:人名。相传为舜之臣,掌刑狱之事。
数十(数十)
南史宗悫传大明三年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盻上壮之  ——《韵府拾遗 缉韵》
篇 piān《國語辭典》

篇 [ piān ]

  1. 书籍、简册。《说文解字·竹部》:「篇,书也。」清·段玉裁·注:「书,箸也,箸于简牍者也,亦谓之篇。古曰篇,汉人亦曰卷。」南朝齐·谢朓〈酬德赋〉:「登金华以问道,得石室之名篇。」
  2. 首尾完整的文章。如:「通篇及义」。唐·韩愈〈送灵师〉诗:「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
  3. 量词。计算文章或诗作的单位。如:「一篇论文」、「诗三百篇」。《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唐·杜甫〈饮中八僊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习气(習氣)xí qì
(1).佛教语。谓烦恼的残余成分。佛教认为一切烦恼皆分现行、种子、习气三者,既伏烦恼之现行,且断烦恼之种子,尚有烦恼之余气,现烦恼相,名为“习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摧伏众魔及诸外道,灭除一切烦恼习气,入菩萨地,近如来地。”《大智度论·释初品》:“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
(2).习惯;习性。后多指逐渐形成的不良习惯或作风。 宋 苏轼 《再和潜师》:“ 东坡 习气除未尽,时復长篇书小草。”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财计》:“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歛矣,而民间之习气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郭小川 《秋歌》:“滚它的吧,市侩哲学,庸人习气,懦夫行径。”  ——《漢語大詞典》
脱略 tuō lüè
(1).轻慢不拘。《文选·江淹〈恨赋〉》:“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张铣 注:“脱略,轻易。”《晋书·谢尚传》:“脱略细行,不为流俗之事。” 宋 梅尧臣 《答高判官知唐君夜饮》诗:“醉言多脱略,吾党不须猜。”《孽海花》第十三回:“一个短胖身材,紫圆脸盘,举动脱略的是 段扈桥 。”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十章:“太太倒莫见怪,我这个人素来脱略,岂只你那打拗卦的脾气我未摸清楚,其实没有摸清楚的地方还很多很多。” 钱钟书 《围城》一:“ 鲍小姐 睡了一天多才起床,虽和 方鸿渐 在一起玩,不像以前那样的脱略形骸,也许因为不日到 香港 ,先得把身心收拾整洁。”
(2).脱去;省略。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寻其传体,必 曼倩 之自叙也。但 班氏 脱略,故世莫知之。” 浦起龙 通释:“脱略者,谓脱去其‘自叙如此’一句。” 唐 皎然 《答苏州韦应物》诗:“脱略文字累,免为外物攖。”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权智》:“惜乎《汉书》脱略,漫见於此。” 清 黄鷟来 《赠家尊古》诗:“脱略绳墨跡,规矩出自然。”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别有一百二十四回之《水滸传》,文词脱略,往往难读,亦此类。”  ——《漢語大詞典》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1. 「盡 」的異體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