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哀痛实为此,熟视鄙夫憸子辟之犬鼠加冠巾。

方孝孺明代〕《题万间室

少陵老翁饿濒死,意欲大庇天下人。一椽茆屋不足蔽风雨,安得万间之厦盖覆四海赤子同欣欣。

言狂意广不量力,至今世俗闻者交笑嗔。侯城小儒愚独甚,不敢嗔笑谓公之意厚且真。

古来致乱皆有因,大臣固位谨持禄,其计止为安一身。

高车大纛耀侈富,子女玉帛骄里邻。安危得失百不知,更僣膏腴便利田宅遗子孙。

生灵穷苦堕沟渎,寒士困悴无衣绅。彼也珍羞绮席,歌舞燕乐穷朝昏。

老翁哀痛实为此,熟视鄙夫憸子辟之犬鼠加冠巾。

曰我得志有不为,嫉邪愤世欲救其弊忘贱贫。至今巳阅八百岁,知翁之意世独少,蹈翁所恶常纷纷。

侯城子,为是惧,人受天地中,何以不与禽兽草木为等伦。

一心运万化,五性涵义仁。下𥙷后土所不能,上赞皇天之阙燮,调寒暑,抚五辰。

大禹疏百川,伊周综理礼乐政教与世为陶钧。孔子孟轲不得位,著书明道亦与治水拯世之功均。

吾为孔子徒,忍汩流俗同沉沦。故题一室曰万间,坐觉宇宙亭毒气势皆前陈。

身贱不敢论政教,誓将修复孔业为世开昏嚚。室中左右列古书,亦有诸史所笔志义之士忠良臣。

关有子厚,洛有伯淳,群公近出皆凤麟。美哉子厚,西铭之说何谆谆。

吾恐当时亦感悲叹意,故立此论可与日月同光新。

为君不知此,无以建皇极,为臣不知此,无以康兆民。

愿写此书千万卷,洗濯鄙胸与私智,使知林林之众,皆吾共出而同娠。

视之不至越与秦,尽变呻吟愁叹之俗,若去寒冱逢阳春。

小儒不惜独困处此室,作为雅颂歌圣神,再见中国大治同周殷。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老翁哀痛为此熟视鄙夫憸子加冠

老翁 lǎo wēng
(1).年老的男子。含尊重意。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唐 李颀 《野老曝背》诗:“百岁老翁不种田,惟知曝背乐残年。” 清 赵翼 《春游》诗:“著个老翁堪入画,陌头扶杖髩萧骚。”《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只见庵内走出一个老翁来,定睛看时,不是别人,就是 潘保正 。”
(2).对有权势者的称呼。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至 分宜 当国,而諛者称老翁,其厚之甚者称夫子;此后门生称座主俱曰老师。余自丙辰再入朝,则三品以上庶僚,多称之曰老翁,又有无故而称老师者。”
(3).老父。《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况且老翁把你留京,深望你这番乡试一举成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你老翁在家时,我就受他的惠不少,今天又叨扰你了。”
(4).指老天爷。《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假若误出误入,那有罪的老死牖下,无罪的却命絶于囹圄刀锯之间。难道头顶上这个老翁,是没有眼睛的么?”  ——《漢語大詞典》
哀痛 āi tòng
哀伤;悲痛。《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 唐 杜甫 《杜鹃行》:“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哀痛之音,不堪卒读。”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也同情怜惜着 愫姨 嘤嘤隐泣时发自衷心的哀痛。”  ——《漢語大詞典》
实 ( 實 ) shí
实 [ shí ]
  1. 充满:~心。充~。虚~。
  2. 符合客观情况,真,真诚:~话。~惠。~际(真实情况)。~践(实行;履行)。~体。~情。~施。~数。~事求是。名~相符。
  3. 植物结的果:果~。开花结~。
  4. 富足:殷~。富~。
为此(爲此)wèi cǐ
因此;因为这个。 汉 王粲 《咏史诗》:“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水浒传》第三五回:“又怕你一时被人攛掇,落草去了,做个不忠不孝的人,为此急急寄书去,唤你归家。” 茅盾 《子夜》七:“他想到今天在此地所以碰不到熟人,也许原因就是为此。”  ——《漢語大詞典》
熟视(熟視)shú shì
注目细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魏勃 ﹞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他语。 灌将军 熟视笑曰:‘人谓 魏勃 勇,妄庸人耳。’”《新唐书·文艺传上·胡楚宾》:“性重慎,未尝语禁中事,人及其醉问之,亦熟视不答。”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漢語大詞典》
鄙夫 bǐ fū
(1).庸俗浅陋的人。《论语·子罕》:“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 宋 陆游 《删定官供职谢启》:“是以鄙夫深文而不知还,儒者高谈而靡适用。” 清 李渔 《蜃中楼·献寿》:“岂学那鄙夫失位把眉顰。” 叶圣陶 《穷愁》:“ 阿松 所识,不出里巷鄙夫。”
(2).自称的谦词。 汉 张衡 《东京赋》:“鄙夫寡识,而今而后,乃知大 汉 之德馨,咸在於此。” 唐 李端 《宿山寺雪夜寄吉中孚》诗:“鄙夫今夜兴,唯有 子猷 知。”  ——《漢語大詞典》
憸子 xiān zǐ
奸邪的小人。 明 方孝孺 《题万间室》诗:“老翁哀痛实为此,熟视鄙夫憸子辟之犬鼠加冠巾。”  ——《漢語大詞典》
辟 bì/pì《國語辭典》

辟 [ bì ]

  1. 君主。《书经·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1. 征召。《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2. 驱除、屏除。如:「辟邪」。《楚辞·屈原·远游》:「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汉·王逸·注:「扫除之也。」明·陈继儒《李公子传》:「忽有执公子衣者曰:『愿辟人,臣有所言,公子不忆于陵时乎?』」
  3. 躲开、回避。《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通「避」。

辟 [ pì ]

  1. 法度、刑法。如:「大辟」。《诗经·大雅·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汉·毛亨·传:「辟,法也。」汉·桓宽《盐铁论·周秦》:「故立法制辟,若临万仞之壑。」
  2. 荒远幽隐的地方。《战国策·秦策一》:「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1. 开拓。《诗经·大雅·江汉》:「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通「辟」。
  2. 排除、驳斥。如:「辟除」、「辟谣」、「辟邪说」。通「辟」。
  3. 比喻。《荀子·王霸》:「是过者也,过犹不及也;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通「譬」。
  4. 捶胸。《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辟有摽。」通「擗」。
  5. 偏颇、偏私。《管子·任法》:「卿相不得翦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亲爱。」
  1. 乖僻、偏邪。《庄子·秋水》:「行殊乎俗,不多辟异。」《礼记·玉藻》:「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通「僻」。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犬 quǎn《國語辭典》

犬 [ quǎn ]

  1. 動物名。即狗。哺乳綱食肉目。嗅覺、聽覺異常敏銳,馴化後,可守衛門戶或幫助打獵。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鼠 shǔ《國語辭典》

鼠 [ shǔ ]

  1. 哺乳类啮齿目鼠科动物的总称。体形小,脚短尾长,毛柔软、呈灰褐色,性怯懦,行动迅速,门齿发达,常穴居人家,繁殖力强,为传播鼠疫的媒介。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忧。参见「鼠思 」条。
加冠 jiā guàn
(1).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 明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著冠。 北齐 刘昼 《新论·慎独》:“人之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 越 类也;行不躡履,是夷民也。”  ——《漢語大詞典》
巾 jīn《國語辭典》

巾 [ jīn ]

  1. 擦洗用的布。如:「毛巾」、「手巾」、「浴巾」。唐·杜甫〈忆昔行〉:「巾拂香余捣药尘,阶除灰死烧丹火。」
  2. 覆盖或缠绕用的布。如:「头巾」、「领巾」、「围巾」。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