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我梦中梦,却要知渠身外身。

林希逸宋代〕《和柯山玉上人三首 其三

赞画俱佳见似亲,殷勤远寄證前因。虽然说我梦中梦,却要知渠身外身。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虽然梦中梦身外身

虽然(雖然)suī rán
(1).即使如此。《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重耳 ﹞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孟子·公孙丑下》:“夫出 昼 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焉。予虽然,岂舍王哉!” 宋 叶适 《绩溪县新开塘记》:“﹝人﹞皆欲为乐岁。人之愿虽然,而人之事不能尽然也。” 清 恽敬 《与福子申书》:“ 粤 东官事如焦原火发,非一手所能扑,漏防雨溃,非一簣所能障。虽然,天下事皆天下人为之,非仁弟之望而谁望耶?”
(2).犹即使。 唐 于鹄 《题邻居》诗:“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虽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无路可投,作婢作奴,定然不免!” 刘半农 《尽管是……》诗:“我虽然天天看见她,却还是至今不相识。” 老舍 《微神》:“可是她还笑得很好看,虽然一点活泼的气象也没有了。”  ——《漢語大詞典》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梦中梦(夢中夢)mèng zhōng mèng
      喻幻境。极言虚幻。语本《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唐 李群玉 《自遣》诗:“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沿袭》:“ 山谷 尝自赞其真曰:‘似僧有髮,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盖亦取诗僧 淡白 写真诗耳。 淡白 云:‘已觉梦中梦,还同身外身。堪嘆余兼尔,俱为未了人。’”《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不谈民生国计,不谈人情物理,不谈柴米油盐;只谈些那无尽无休的梦中梦,何思何想的天外天。”  ——《漢語大詞典》
      却 ( 卻 ) què
      却 [ què ]
      1.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2. 退还,不受:盛情难~。
      3.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4. 去掉:失~。了(liǎo)~。
      要 yào/yāo《國語辭典》

      要 [ yào ]

      1.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1. 索取、討取。如:「要帳」、「要飯」。
      2. 收為己有。如:「這件衣服我要了。」
      3. 請求、拜託。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4. 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1. 重大的、重要的。如:「要港」、「要人」、「要職」。
      2. 切當的。參見「要道 」條。
      1. 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如:「要言之,為人應以誠字居心。」《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2.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3. 即將。如:「我要出門了。」、「天要下雨了。」
      4. 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5. 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1. 如果。表示假設的關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2. 要麼的簡稱。表示選擇的關係。如:「這件事要就是不做,要就是一口氣將它完成。」

      要 [ yāo ]

      1.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說文解字·舁部》:「要,身中也。」《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通「腰」。
      2. 盟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三國魏·何晏·集解:「孔曰:『久要,舊約也。』」
      3. 姓。如漢代有要競。
      1. 約定、約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2. 邀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3. 求取。如:「要求」。《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4. 脅迫。如:「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5. 攔阻、截擊。《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期。』」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渠 qú/jù《國語辭典》

      渠 [ qú ]

      1. 人工挖掘的水道。如:「河渠」、「溝渠」、「水到渠成」。
      2. 姓。如漢代有渠參。
      1. 他,指第三人稱。如:「渠等」、「渠輩」。宋·楊萬里〈郡圃杏花〉詩:「海棠穠麗梅花淡,匹似渠儂別樣奇。」
      1. 大。《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用興法誅其渠帥,巴蜀民大驚恐。」
      2. 參見「[[渠渠]]」條。
      身外身 shēn wài shēn
      佛教语。指由正身变化产生出来的身体。 明 俞弁 《逸老堂诗话》卷上:“似僧有髮,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西游记》第二回:“ 悟空 见他兇猛,即使身外身法,拔一把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喷去,叫一声‘变!’即变做三二百个小猴,周围攒簇。”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