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祠古木质拥肿,色泥痴塑防风身。

董嗣杲宋代〕《武康防风王庙前入西乡山中旷游归看邑志偶成

苕溪直西山嶙峋,莫干矗空参北辰。
荒村去县未甚远,日落将尽埋红轮。
覉人憩此醉徒御,僻壤曾际神禹巡。
敝祠古木质拥肿,色泥痴塑防风身。
遥遥石径险如栈,芒屦掣足移换频。
狂贪游历不顾倦,肯因巇嶮嗟迷津。
锦卷要演江海思,拍塞景物描天真。
偶繙邑志宁讹舛,下笔希古今无人。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拥肿防风

敝 bì《國語辭典》

敝 [ bì ]

  1. 破的、旧的。如:「敝帚自珍」、「弃之如敝屣」。《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宋·钱公辅〈义田记〉:「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2. 疲倦。如:「敝于奔命」。宋·司马光〈赤壁之战〉:「曹操之众,远来疲敝。」同「疲 」。
  3. 自谦之词。用于对别人指称和自己相关的事物。如:「敝校」、「敝姓」。《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
  1. 失败。《左传·僖公十年》:「帝许我罚有罪矣,敝于韩。」晋·杜预·注:「敝,败也。」
  2. 毁坏。清·李文炤〈勤训〉:「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
祠 cí《國語辭典》

祠 [ cí ]

  1. 春天的祭祀。《说文解字·示部》:「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
  2. 供奉祖先或先贤烈士的地方。如:「祖祠」、「忠烈祠」。《红楼梦·第五三回》:「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著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
  1. 祭祀。《书经·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戊辰,进幸中山,遣使者祠北岳。」
古 gǔ《國語辭典》

古 [ gǔ ]

  1. 过去久远的时代。与「今」相对。如:「古今中外」、「自古以来」。《吕氏春秋·仲冬季·长见》:「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唐·李贺〈古悠悠行〉:「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2. 过去的事物。如:「贵古贱今」、「信而好古」。《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3. 古体诗。如:「五古」、「七古」。
  4. 姓。如汉代有古霸。
  1. 过去的、旧的。如:「古人」、「古事」。元·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曲:「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质朴。如:「古朴」、「人心不古」。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
木 mù《國語辭典》

木 [ mù ]

  1. 树、木本植物的通称。如:「草木」、「树木」、「花木扶疏」。
  2. 木材。如:「朽木不可雕」、「棺木」、「寿木」。《书经·说命上》:「说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从谏则圣。』」
  3. 棺材。如:「行将就木」。
  4.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5. 木星的简称。
  6. 姓。如晋朝有木华。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用木材制成的。如:「木椅」、「木屋」。
  2. 性情朴实。如:「刚毅木讷」。《新五代史·卷二二·梁臣传·牛存节传》:「存节为人木彊忠谨,太祖爱之。」
  3. 没有知觉的。如:「麻木」。
  4. 呆笨的。如:「钝头木脑」。
  1. 失去知觉、感觉。《红楼梦·第一○回》:「贾瑞听了,身上已木了半边。」
质 ( 質 ) zhì
质 [ zhì ]
  1. 本体,本性:物~。流~(流动的不是固体的东西)。实~。~言(实言)。沙~。本~。~点。品~。性~。素~。资~。
  2. 朴素,单纯:~朴。~直。
  3. 问明,辨别,责问:~疑。~问。~询。对~。
  4. 抵押或抵押品:人~。
  5. 同“”,礼物。
拥肿(擁腫)yōng zhǒng
(1).臃肿。隆起,不平直。《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唐 李白 《咏山樽》之二:“拥肿寒山木,嵌空成酒樽。”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2).臃肿。引申为无所可用或无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夏侯玄 以才望被戮,无 支离 拥肿之鉴也。” 唐 高适 《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诗:“不才羞拥肿,干禄谢侏儒。” 宋 秦观 《〈逆旅集〉序》:“僕野人也。拥肿是师,懈怠是习,仰不知雅言之可爱。”
(3).臃肿。肥大;肥胖。 唐 韩偓 《雨》诗:“餉妇寥翘布领寒,牧童拥肿簑衣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同郡有富室子,形状拥肿,步履蹣跚。”
(4).臃肿。指重沓累赘。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三》:“儻止以七字成句,两句作对,便谓之诗,而重滞拥肿,不协格调,恐於律法未合也。”
(5).臃肿。淳朴自得貌。《庄子·庚桑楚》:“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 成玄英 疏:“拥肿、鞅掌,皆淳朴自得之貌也。” 唐 权德舆 《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并同锺陵使府之旧因以寄赠》诗:“方期全拥肿,岂望躡扶摇。”  ——《漢語大詞典》
色 sè《國語辭典》

色 [ sè ]

  1. 物体表面的色彩。如:「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花色鲜艳」。
  2. 面容、神情。如:「不动声色」、「和颜悦色」、「面不改色」、「察言观色」。
  3. 女色,容貌美丽的妇女。《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唐·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4. 景象。如:「暮色深沉」、「景色宜人」。
  5. 种类、式样。如:「货色齐全」、「形形色色」、「花色繁多」。
  6. 品质、成分。多指金银而言。如:「成色」、「足色」。
  7. 性欲、情欲。如:「色情」、「桃色纠纷」。《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生气发怒,改变脸色。《战国策·韩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
  2. 访求。如:「物色」。

色 [ shè ]

  1. 俗称男子的性欲冲动。

色 [ shǎi ]

  1. 之语音。
泥 ní/nì《國語辭典》

泥 [ ní ]

  1. 水和土的混合物。如:「泥巴」、「污泥」。《文选·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老残游记·第一四回》:「这里许多人用蒲包装泥,预备堵城门。」
  2. 捣碎、压碎调匀像泥状的东西。如:「枣泥」、「印泥」、「芋泥」、「蒜泥」。
  1. 沾污、弄脏。如:「衣服泥了要换掉。」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2. 涂饰、涂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王以赤石脂泥壁。」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首之五一:「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泥 [ nì ]

  1. 固执、拘泥。如:「泥古不化」。《荀子·君道》:「知明制度权物称用之为不泥也。」
  2. 留滞。《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老残游记·第一七回》:「翠环仍泥著不肯去,眼看著人瑞,有求救的意思。」
  3. 用软言柔语相求。唐·元稹〈遣悲怀〉诗三首之一:「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 金钗。」唐˙皇甫枚《飞烟传》:「郎心应似琴心怨,脉脉春情更泥谁。」
痴 chī《國語辭典》

痴 [ chī ]

  1. 呆傻的。如:「痴呆」、「愚痴」、「痴人说梦」。
  2. 专情的。如:「痴心」、「痴情」。
  1. 指嗜好迷恋某种事物的人。如:「酒痴」、「情痴」、「书痴」。

痴 [ ​chí ]

  1. (一)​之又音。
塑 sù《國語辭典》

塑 [ sù ]

  1. 用泥土等做成人、物的形状。如:「泥塑」、「雕塑」。《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时一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2. 陶冶、培养。如:「塑造形象」。
防风(防風)fáng fēng
(1).古代传说中部落酋长名。《国语·鲁语下》:“ 丘 闻之,昔 禹 致羣神於 会稽 之山, 防风氏 后至, 禹 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 韦昭 注:“ 防风 , 汪芒氏 之君名也。” 汉 张衡 《思玄赋》:“嘉羣神之执玉兮,疾 防风 之食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驾》:“莫学 防风 随后到, 涂山 明日会诸侯。”
(2).药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叶片狭长,开白色小花。根供药用,有镇痛、祛痰等作用。《新唐书·方技传·许胤宗》:“即以黄耆、防风煑汤数十斛,置牀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防风》:“铜芸、茴草、屏风、蕳根、百枝、白蜚。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屏风者,防风隐语也。”  ——《漢語大詞典》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1.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2.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3.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4.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5.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6.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7.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8.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1.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1. 參見「身毒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