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瓣吐须凝露态,白英粘萼晕春腮。

董嗣杲宋代〕《郁李子花

劲条馥卉冒仙荄,殿取东皇艳杏开。
茜瓣吐须凝露态,白英粘萼晕春腮。
自知此树无人指,谁问他蹊有种栽。
插取瓦瓶聊补空,不期粗俗误蜂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凝露白英

茜 qiàn/xī《國語辭典》

茜 [ qiàn ]

  1. 植物名。茜草科,多年生蔓草。莖方形中空,有逆刺,葉長卵形,根黃赤色,可作紅色染料,亦可供藥用。
  1. 染成紅色。《醒世姻緣傳·第六回》:「誰家茜草茜的,也會落色來?」
  1. 紅色的。唐·李商隱〈和鄭愚贈汝陽王孫家箏妓〉詩:「茜袖捧瓊姿,皎日丹霞起。」宋·劉子翬〈石榴〉詩:「庭榴結實墊芳叢,一夜飛霜染茜容。」
瓣 bàn《國語辭典》

瓣 [ bàn ]

  1. 瓜類的種子。《說文解字·瓜部》:「瓣,瓜中實也。」晉·傅玄〈瓜賦〉:「細肌密理,多瓤少瓣。」晉·干寶《搜神記·卷一》:「(徐光)​從人乞瓜,其主勿與。便從索瓣,杖地種之。」
  2. 瓜果或球莖等中有薄膜隔開或可依其紋理分開的部分。如:「橘瓣」、「蒜瓣」。
  3. 花片。如:「花瓣」。《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他也不曉得黃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
  4. 瓣膜的簡稱。如:「三尖瓣」。
  5. 量詞:➊ ​ 計算花瓣、葉片或水果、球莖等所分成小塊的單位。如:「這個橘子一共有十二瓣。」➋ ​ 計算物件成為瓣狀或破碎後的部分的單位。如:「將蘋果切成四瓣。」、「這瓷瓶被摔成好幾瓣。」
吐 tǔ/tù《國語辭典》

吐 [ tǔ ]

  1. 使东西从口中出来。如:「吐痰」、「吐哺」。《水浒传·第六回》:「见洒家是个和尚,他道不利市,吐一口唾走入去了。」
  2. 发出、说出。如:「吐露」、「坚不吐实」、「一吐为快」。唐·白居易〈慈乌夜啼〉诗:「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3. 释放、放出。如:「窗外的夜来香吐放出浓郁的芳香。」
  4. 摒弃、抛弃。《左传·僖公五年》:「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1. 文词、言词。如:「吐属典雅」。《南史·卷五二·梁宗室传下·始兴忠武王憺传》:「暎弟晔字通明,美姿容,善谈吐。」

吐 [ tù ]

  1. 由胃逆出。如:「吐血」、「呕吐」、「上吐下泻」。
  2. 把吞没的东西退还。如:「吐出赃款」、「归你的,自拿去;不归你的,请全数吐出来吧!」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1.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2.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3. 〔~臾〕片刻,一会儿。
  4.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5.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凝露 níng lù
(1).凝结的露珠。 汉 繁钦 《蕙咏》:“葩叶永彫悴,凝露不暇晞。” 晋 江逌 《咏秋》:“高风催节变,凝露督物化。” 北魏 萧综 《悲落叶》诗:“夕蕊杂凝露,朝花翻乱日。” 唐 冯宿 《鲛人卖绡赋》:“皓如凝露,纷若游雾。”
(2).凝聚成露。 晋 潘岳 《寡妇赋》:“天凝露以降霜兮,木落叶而陨枝。”
(3).凝结着露珠。 戴望舒 《山行》诗:“却似凝露的山花,我不禁地泪珠盈睫。”  ——《漢語大詞典》
态 ( 態 ) tài
态 [ tài ]
  1. 形状,样:~度。状~。姿~。形~。神~。动~。静~。事~。情~。常~。变~。体~。生~。
  2. 一种语法范畴,多表明句子的主语和动词之间关系。
白英 bái yīng
(1).白色花瓣。 唐 鲍溶 《云溪竹园翁》诗:“苍松含古貌,秋桂儼白英。”
(2).多年生蔓性草本。茎、叶密生白色长柔毛。叶互生,上部叶多作戟状,有的三至五裂。夏秋开白色小花,成聚伞花序,浆果球形,熟时红色。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通称白毛藤。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白英》。  ——《漢語大詞典》
粘 nián/zhān《國語辭典》

粘 [ nián ]

  1. 附著。如:「麥芽糖粘的她衣服都是。」唐·杜甫〈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稍稍息勞筋,網聚粘圓鯽。」宋·王禹偁〈杏花〉詩七首之一:「紅芳紫萼怯春寒,蓓蕾粘枝密作團。」通「黏」。
  2. 糊貼。如:「粘海報」、「粘郵票」。《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有些磨壞的去處,再把些飯兒粘得硬硬的,墨兒塗得黑黑的。」《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恐店主人忘了,遂於沿路上令王吉于牆壁粘手榜。」通「黏」。
  1. 姓。如明代有粘鵬。
萼 è《國語辭典》

萼 [ è ]

  1. 在花瓣外部呈片状轮生的部分,具有保护花芽的作用。《玉篇·艸部》:「萼,花萼也。」《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山桃发红萼,野蕨渐紫苞。」《晋书·卷五一·皇甫谧传》:「春华发萼,夏繁其实。」
晕 ( 暈 ) yùn/yūn
晕 [ yùn ]
  1. 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日~。
  2. 光影色泽模糊的部分:霞~。墨~。
  3. 头发昏,有旋转的感觉:~眩。~车。眼~。
晕 [ yūn ]
  1. 昏迷:~倒。~厥。
  2. 头脑不清。
春 chūn《國語辭典》

春 [ chūn ]

  1. 四季之首。自立春至立夏間,陰曆是正月、二月、三月,陽曆是三月、四月、五月。
  2. 年、歲。三國魏·曹植〈雜詩〉六首之三:「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3. 生機。如:「妙手回春」。
  4. 男女間相慕悅的情感。如:「思春」。《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5. 春色、喜色。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6. 東方。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春方動辰駕,望幸傾五州。」
  7. 春,酒名。是春釀冬熟的酒。唐‧李肇《國史補》卷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
  1. 春日的。如:「春風」、「春雷」。
腮 sāi《國語辭典》

腮 [ sāi ]

  1. 面颊。如:「她受了委屈,哭得眼肿腮红。」《红楼梦·第一二回》:「贾瑞听了,喜的抓耳挠腮。」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