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庐山间,风味夙昔同。

黎廷瑞宋代〕《虎溪三笑图

阴壁掺苦竹,秋池淡芙蓉。
二老庐山间,风味夙昔同。
亦有栗里人,心事黄花丛。
囊中无一钱,眼底四海空。
羲皇未渠惬,上与无怀通。
众羽集新条,云霄一冥鸿。
净社亦可人,念尔名教宗。
博酒空勤渠,攒眉一声钟。
苍苔片石在,醉卧空山中。
良辰入奇怀,杖屦閒相从。
偶然出岫云,儵尔风飘蓬。
虎溪有严禁,讵敢待此翁。
行行不知远,大笑分西东。
风流一时散,千载留高踪。
溪光与山色,隐隐尚笑容。
笑意果何如,画史安能穷。
按图付一嘿,翳景生长松。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二老庐山风味夙昔

二老 èr lǎo
(1).尊称同时或异代齐名的长者二人。(1)指 伯夷 、 吕望 。《孟子·离娄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汉 扬雄 《解嘲》:“昔三仁去而 殷 墟,二老归而 周 炽。”(2)指 伯夷 、 叔齐 。 晋 郭璞 《登百尺楼赋》:“揖 首阳 之二老,招 鬼谷 之隐士。” 唐 陈子昂 《梓州射洪县武东山故居士陈君碑》:“两 龚 不免於兰焚,二老不免於薇嘆。”(3)指 老子 、 老莱子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追 羲 农 之絶轨,躡二老之玄踪。” 李善 注:“二老, 老子 老莱子 也。”(4)指 力牧 、 太山稽 。 唐 刘复 《游仙》诗:“二老佐 轩辕 ,移戈戮 蚩尤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淮南子》:“ 黄帝 治天下,而 力牧 、 太山稽 辅之。”(5)指 李白 、 白居易 。 宋 辛弃疾 《念奴娇·余既为傅岩叟两梅赋》词:“我向东邻曾醉里,唤起诗家二老。” 邓广铭 笺注:“诗家二老即 李白 及 白居易 。”
(2).指父母。 北周 庾信 《王祥扣冰鱼跃赞》:“二老同膳,双鱼共浮。” 宋 张孝祥 《鹧鸪天·为老母寿》词:“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鬢长青。”《秧歌剧选·宝山参军》:“ 刘金莲 :提起父母泪不干。 王宝山 :为什么提起二老泪涟涟。”  ——《漢語大詞典》
庐山(廬山)lú shān
山名。在 江西省 九江市 南,耸立于 鄱阳湖 、 长江 之滨。又名 匡山 、 匡庐 。相传 周 有 匡 姓七兄弟结庐隐居于此,故名。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有 汉阳 、 香炉 、 五老 诸峰耸峙。三面临水,江湖水气郁结。山多巉岩、峭壁、清泉、飞瀑之胜。著名胜迹有 白鹿洞 、 仙人洞 、 三迭泉 、 含鄱口 等。  ——《漢語大詞典》
间 ( 間 ) jiān/jiàn
间 [ jiān ]
  1.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中~。~距。~奏。天地之~。
  2. 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田~。人~。
  3. 房子内隔成的部分:里~。衣帽~。~量。
  4. 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一~房。
间 [ jiàn ]
  1. 空隙:~隙。当~儿。亲密无~。
  2. 隔开,不连接:~隔。~断。~接。~日。~歇。黑白相~。
  3. 挑拨使人不和:离~。~谍。反~计。
  4. 拔去,除去:~苗。
  5. 偏僻的小路:~道。~行(从小路走)。
  6.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风味
1.美味。亦指一地特有之食品口味。《晋书·王彬传》:“ 彬 为人朴素方直,乏风味之好,虽居显贵,常布衣蔬食。” 南朝 梁 刘孝标 《送橘启》:“南中橙甘,青鸟所食。始霜之旦採之,风味照座,劈之,香雾噀人。”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冬日田园杂兴之七》诗:“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秦牧 《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被各地人们推许为雄踞首席的果子,当然味道不可能是酸的涩的。它们一般都很甜美,但是风味却仍然是各具一格的。”
2.风度;风采。《宋书·自序传》:“﹝ 伯玉 ﹞温雅有风味,和而能辨,与人共事,皆为深交。” 唐 韩愈 《答渝州李使君书》:“乖隔年多,不获数附书,慕仰风味,未尝敢忘。”《太平广记》卷一九六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丁秀才》:“有 丁秀才 者,亦同寓於观中,举动风味,无异常人。”
3.事物特有的色彩和趣味。 唐 郭仲翔 《与吴保安书》:“而乡里先达,风味相亲,想覩光仪,不离梦寐。”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七:“ 渊明 千载人, 子瞻 百世士;出处固不同,风味亦相似。” 周立波 《牛》:“他用高粱秆子编织的筷子笼,也有特别精致的花纹,小巧玲珑,很有点 江 南的风味。”  ——《漢語大詞典》
夙昔 sù xī
(1).前夜。《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李善 注引《广雅》:“昔,夜也。” 南朝 齐 谢朓 《在郡卧病呈沉尚书》诗:“良辰竟何许,夙昔梦佳期。”按,夙,一本作“ 宿 ”。
(2).泛指昔时,往日。 汉 桓宽 《盐铁论·箴石》:“故言可述,行可则。此有司夙昔所愿覩也。” 唐 权德舆 《酬李二十二兄主簿马迹山见寄》诗:“远郊有灵峯,夙昔栖真仙。”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八:“离居日久,病身不能动,求如夙昔相聚讲习之乐,寧可得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然数百年来,相遇如君者,不知凡几,大都萍水偶逢,烟云倏散,夙昔笑言,亦多不记忆。”
(3).朝夕。《后汉书·张衡传》:“共夙昔而不贰兮,固终始之所服也。”按,《文选》引作“夙夜”。  ——《漢語大詞典》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1.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2.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4. 赞成。如:「赞同」、「同意」。
  1.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1.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1.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契约。如:「合同」。
  3.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1.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