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吟篇供老眼,陈登王粲总悠悠。

马廷鸾宋代〕《老学楼

元龙高卧仲宣忧,我独丛书置此楼。
把卷欣将圣贤对,恁栏遮断古今愁。
山前翠树森云表,林罅青身匝垅头。
收拾吟篇供老眼,陈登王粲总悠悠。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收拾老眼悠悠

收拾 shōu shí
(1).收聚;收集。《东观汉记·淳于恭传》:“﹝ 恭 ﹞家有山田橡树,人有盗取之者, 恭 助为收拾,载之归。” 五代 齐己 《送泰禅师归南岳》诗:“有兴寄题红叶上,不妨收拾别为编。”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张氏 姑妇同刈麦,甫收拾成聚,有大旋风从西来,吹之四散。”
(2).整理;整顿。《后汉书·徐防传》:“收拾缺遗,建立明经。”《北史·高车传》:“ 蠕蠕 社崘 破败之后,收拾部落,转徙广漠之北。” 曹禺 《雷雨》第二幕:“ 四凤 ,收拾收拾零碎的东西,我们先走吧。”
(3).招纳;收容。 唐 刘禹锡 《苏州谢上表》:“收拾耆旧,尘忝班行。” 宋 王明清 《春娘传》:“吾至亲骨肉,流落失所,理当收拾。”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官政》:“后世既收拾强悍无赖者,养之以为兵。良民虽税歛略厚,而终身保骨肉相聚之乐。”
(4).收藏;收敛。 宋 王安石 《东阳道中》诗:“强将诗咏物,收拾济时心。”《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 嬾龙 ﹞恐怕终久有人算他,此后收拾起手段,再不试用。”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三章:“ 剑平 收拾起笑容说:‘我的看法正跟你相反。’”
(5).收埋。《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吏人死亡,或在坏垣毁屋之下,而家羸弱不能收拾者,其以见钱穀取佣,为寻求之。”《资治通鉴·汉灵帝光和元年》:“ 宋后 家属并以无辜委骸横尸,不得敛葬,宜敕收拾,以安游魂。”
(6).收拢;收揽。《清史稿·尚善传》:“躬蹈四罪,而犹逞志角力,谬欲收拾人心,是厝薪於火而云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 尔丰 受事之初,已窥其隐患,故思潜移默运,收拾人心。” 沙汀 《退佃》:“这是个老毛病,所以药方也还是那张开过无数次的药方:收拾民心!”
(7).指烹调。《说岳全传》第二四回:“ 张保 道:‘为何把这样的菜来与我吃?’家人道:‘今日却是为了 张爷 ,特地收拾起来的。’” 老舍 《女店员》第五场:“我今天太忙,青菜还收拾得不够理想。”
(8).收割;收获。《太平广记》卷一二八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安国》:“ 安国 有麦半顷,方收拾,晨有二牛来,蹊践狼籍。” 唐 韩愈 《送张道士》诗:“霜天熟柿栗,收拾不可迟。”
(9).拘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过不多时,兵道行个牌到府来,説是奉旨犯人,把 闻参将 收拾在府狱中去了。”
(10).折磨;惩治。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一折:“又不是老亲多事把我紧收拾。”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老舍 《樱海集·月牙儿》:“及至我认识了警官,才一个个的收拾他们。”
(11).解脱;排除。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三:“此词过处,既有‘离索餘香,收拾新愁’之语,岂復有妇人在乎?” 金 蔡伯坚 《石州慢·高丽使还日作》词:“却灧灧金尊,收拾新愁重酌。”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毕罢了牵挂,收拾了忧愁。”
(12).犹领略。 宋 文天祥 《〈孙容庵甲稿〉序》:“求其领略江山,收拾风月。” 元 钟嗣成 《凌波仙·吊施君美》曲:“ 吴 山风月收拾尽,一篇篇字字新。” 明 祝允明 《金落索·纪别》曲:“不如收拾閒风月,再休惹 朱雀桥 边野草花。”  ——《漢語大詞典》
吟 yín《國語辭典》

吟 [ yín ]

  1. 痛苦时发出的声音。元·戴侗《六书故·卷一一·吟》:「痛为呻吟。」
  2. 叹息。《战国策·楚策一》:「雀立不转,昼吟宵哭。」
  3. 咏、诵。如:「吟咏」。《庄子·德充符》:「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4. 啼叫、鸣叫。《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肃而长吟。」《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二》:「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5. 口吃、话说不清楚。《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为人鸢肩豺目,洞精矘眄,口吟舌言。」通「唫」。
  1. 古代一种诗体的名称。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词有〈陇头吟〉,孔明有〈梁父吟〉,文君有〈白头吟〉。」
篇 piān《國語辭典》

篇 [ piān ]

  1. 书籍、简册。《说文解字·竹部》:「篇,书也。」清·段玉裁·注:「书,箸也,箸于简牍者也,亦谓之篇。古曰篇,汉人亦曰卷。」南朝齐·谢朓〈酬德赋〉:「登金华以问道,得石室之名篇。」
  2. 首尾完整的文章。如:「通篇及义」。唐·韩愈〈送灵师〉诗:「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
  3. 量词。计算文章或诗作的单位。如:「一篇论文」、「诗三百篇」。《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唐·杜甫〈饮中八僊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供 gōng/gòng《國語辭典》

供 [ gōng ]

  1. 给予。如:「提供」、「供应」、「供给」。《文选·潘岳·藉田赋》:「故躬稼以供粢盛,所以致孝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主人辞不得,一日供他两番,而今多了,也供不起了。」
  2. 受审者陈述案情。如:「供认」、「供出」。《聊斋志异·卷八·局诈》:「司马怒,执下廷尉。始供其引见者之姓名。」
  1. 受审者所陈说的案情纪录。如:「口供」、「笔供」、「招供」。《红楼梦·第八四回》:「你说你亲眼见的,怎么今日的供不对?」

供 [ gòng ]

  1. 陈设、放置。《说文解字·人部》:「供,设也。」《汉书·卷七一·疏广传》:「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警世通言·卷九·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桌上花瓶内供一枝碧桃花。」
  2. 贡献、奉祀。如:「供佛」。《红楼梦·第五三回》:「咱们哪怕用一万两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有体面。」
  3. 从事、操持。如:「供职」。宋·陆游〈浣花女〉诗:「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1. 祭品或供奉别人食用的菜肴。如:「果供」、「蜜供」。《晋书·卷三三·何曾传》:「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西游记·第一六回》:「那院主献了茶,又安排斋供。」
老眼 lǎo yǎn
(1).老年人的眼睛。 宋 张元干 《菩萨蛮》词:“老眼见花时,惜花心未衰。” 茅盾 《子夜》十六:“这老太婆疲倦得再也不能动了。可是她并没睡着,她睁大了血红的老眼,虚空地看着。”
(2).老年人的眼力。指视力所及,亦指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 唐 杜甫 《闻惠二过东溪特一送》诗:“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这所谓文有定评了,可见我这双老眼还不盲。”  ——《漢語大詞典》
陈 ( 陳 ) chén
陈 [ chén ]
  1. 排列,摆设:~列。~兵。
  2. 述说:~述。~情。详~。~诉。~说。
  3.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
  4.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5.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
  6. 姓。
登 dēng《國語辭典》

登 [ dēng ]

  1. 上、升。由低处到高处。如:「登山」、「登峰造极」、「一步登天」、「捷足先登」。《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宋·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词:「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 进用、提拔。《管子·小匡》:「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3. 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宋·苏轼〈荔支叹〉:「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4. 记录、刊载。如:「登记」、「登报」、「登帐」、「刊登」。
  5. 科举考试合格被录取。唐·郑谷〈赠刘神童〉诗:「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新唐书·卷一六八·刘禹锡传》:「登博学弘词科,工文章。」
  6. 收取别人物品时的敬词。如:「拜登厚赐」。
  7. 北方方言。指穿。如:「脚登长筒靴」。《文明小史·第四九回》:「上面套著枣红铁线纱夹马褂,底下登著缎靴。」
  1. 姓。如三国时蜀国有登定。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1.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2.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3.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4.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5.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6.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1.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1.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1.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1.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粲 càn《國語辭典》

粲 [ càn ]

  1. 精米。《说文解字·米部》「粲」字·清·段玉裁·注:「稻米九斗而舂为八斗,……则曰粲。……稻米至于粲,皆精之至矣。」
  2. 笑。清·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官金二十字之别解》:「今之弄笔,意在一粲。」
  1. 鲜明华美的样子。《诗经·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文选·曹植·赠徐干诗》:「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2. 明白、清楚。《汉书·卷八·宣帝纪》:「骨肉之亲粲而不殊。」唐·颜师古·注:「粲,明也。殊,绝也。」
总 ( 總 ) zǒng
总 [ zǒng ]
  1. 聚合,聚在一起:~之。~数。~体。~结。汇~。
  2. 概括全部,主要的:~纲。~则。
  3. 为首的,最高的:~司令。~裁。~经理。~统。
  4. 束系,束头发:~角(jiǎo )。
  5. 经常,一直:~是这样。
  6. 一定,无论如何:~归。“万紫千红~是春”。
悠悠 yōu yōu
(1).思念貌;忧思貌。《诗·邶风·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郑玄 笺:“言我思其如是,心悠悠然。”《后汉书·章帝纪》:“中心悠悠,将何以寄?” 唐 乔知之 《定情篇》:“去时恩灼灼,去罢心悠悠。”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心绪悠悠,不明白这场迤逗。”
(2).辽阔无际;遥远。《诗·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毛 传:“悠悠,远意。”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九:“世路廓悠悠, 杨朱 所以止。” 康有为 《除夕答从兄弟沛然秀才时将入京上书》诗:“鼎鼎百年言笑速,悠悠万里别离难。”
(3).久长;久远。《楚辞·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唐 杜甫 《发秦州》诗:“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唐 白居易 《长恨歌》:“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明 李东阳 《次钱与谦修撰韵》:“有口莫问天,天道长悠悠。” 韩北屏 《非洲夜会·非斯印象》:“我们可以从那里读到历史的章节,可以辨认出悠悠岁月的容貌。”
(4).连绵不尽貌。 晋 左思 《吴都赋》:“直衝涛而上瀨,常沛沛以悠悠。” 唐 温庭筠 《梦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暉脉脉水悠悠。” 清 许承钦 《回风矶》诗:“长年憎去楫,贾客怨回风,不分乾坤意,悠悠尽向东。” 朱德 《花溪》诗:“春风送暖百花开,流水悠悠曲折回。”
(5).众多貌。《史记·孔子世家》:“ 桀溺 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后汉书·朱穆传》:“然而时俗或异,风化不敦,而尚相诽谤,谓之臧否。记短则兼折其长,贬恶则并伐其善。悠悠者皆是,其可称乎!” 李贤 注:“悠悠,多也。称,举也。” 晋 傅玄 《两仪诗》:“日月西流景东征,悠悠万物殊品名。” 唐 欧阳詹 《怀忠赋》:“欲悠悠而罔极,毒浩浩其无涯。” 宋 曾巩 《雪后》诗:“风光苒苒流双轂,人事悠悠寄一枰。”
(6).世俗;一般。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二:“摆脱悠悠谈,请从余听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僕以礼处足下,则足下长者,僕心未忍;欲以故人处足下,则虑悠悠之人,以僕为诡。” 明 何景明 《赠李献吉》诗之三:“悠悠行路子,谁为识其音。”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张羽军》:“大丈夫一日定交,则终身生死以之。彼须金而结者,悠悠世上人耳,非所望於公也。”
(7).引申为庸俗,荒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冷生》:“大笑成文,亦一快事,何至以此褫革,如此主司,寧非悠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然官宰悠悠,竖人毛髮,刀震震入木,何惜不略移牀上半尺许哉?” 何垠 注:“悠悠,繆悠也。”
(8).指世俗之人,众人。《宋书·刘穆之传》:“﹝ 诸葛长民 ﹞乃屏人谓 穆之 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 宋 苏舜钦 《答和叔春日舟行》诗:“寄语悠悠莫疑我,五湖今作狎鸥翁。”
(9).飘动貌。《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唐 武元衡 《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诗:“萧萧霓旌合仙仗,悠悠剑佩入炉烟。” 臧克家 《泪--悼念周总理》诗:“半旗悠悠,秋风漫吹。”
(10).动荡;飘忽不定。《孔丛子·对魏王》:“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往,无德则去。” 唐 元稹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诗之一:“知得共君相见否,近来魂梦转悠悠。”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元 无名氏 《冤家债主》第三折:“还只道沉沉的卧著床褥,谁知他悠悠的赴了冥途。” 周肖 《霞岛》第六章:“夜深了,乳白色的夜雾飘飘悠悠,漫上了座落在半坡的操场。”
(11).游荡貌;懒散不尽心貌。 唐 高适 《涟上送别王秀才》诗:“行矣当自爱,壮年莫悠悠。”《朱子语类》卷六七:“某病后,自知日月已不多,故欲力勉。诸公不可悠悠!” 明 王廷相 《雅述上》:“机虽日发乎前,不过悠悠坐视而已,此国事所以日不可为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折狱》:“世之折狱者,非悠悠置之,则縲繫数千人而狼籍之耳。”
(12).闲适貌。《梁书·张充传》:“若廼飞竿钓渚,濯足沧洲;独浪烟霞,高卧风月。悠悠琴酒,岫远谁来;灼灼文谈,空罢方寸。” 唐 高适 《封丘县》诗:“我本渔樵 孟诸 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金 麻革 《晚步张巩田间》诗:“悠悠独鸟穿云下,策策寒乌掠日飞。” 清 卓尔堪 《雨中过秋浦》诗:“岸花红寂寂,江鸟白悠悠。”
(13).形容声音气息缓慢细长。 唐 王维 《秋夜独坐》诗:“夜静羣动息,蟪蛄声悠悠。”《水浒传》第八一回:“ 李师师 执盏擎杯,亲与 燕青 回酒谢唱,口儿里悠悠放出些妖嬈声嗽,来惹 燕青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 安公子 此时已是魂飞魄散,背了过去,昏不知人,只剩得悠悠的一丝气儿在喉间流留。”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 愫方 :(悠悠地)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开。”
(14).黝黑幽暗貌。悠,通“ 儵 ”。 南朝 梁简文帝 《华阳陶先生墓志铭》:“鬱鬱方崖,悠悠洞天,三山白鹤,何时復旋。”《西游记》第六一回:“只杀得星不光兮月不皎,一天寒雾黑悠悠。”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